⼭不在⾼,有龙则灵。他们在雁荡⼭留下的题刻,成为千古传奇
温州雁荡⼭
鱼缸过滤系统10⽉16⽇,⼀则消息让很多温州⼈振奋:国务院正式公布第⼋批全国重点⽂保单位,温州有4处被列⼊,分别是:永嘉县坦头窑遗址、乐清市雁荡⼭龙⿐洞摩崖题记、⿅城区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和苍南县矾⼭矾矿遗址。
国家⽂物局局长刘⽟珠说:“从中华⼤地灿若星⾠的不可移动⽂物中严格遴选出的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折射⽂明恒久魅⼒、镌刻民族前⾏⾜迹,是当之⽆愧的国之瑰宝。”
雁荡⼭对温州⼈来说都很熟悉,可为什么是龙⿐洞⼊选呢?
有龙则灵的雁荡⼭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不在⾼,有仙则名;⽔不在深,有龙则灵。
⽽温州雁荡⼭,不但因“雁”⽽得名,更以“龙”⽽得其灵⽓。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雁荡⼭和“龙”相关的景点有很多,根据记载,这⾥带有“龙”字的峰、嶂、洞、瀑等总共有23个,其中著名的有⼤龙湫、⼩龙湫、龙⿐洞等等。
⼤龙湫⾃然是名闻遐迩,作为“雁荡三绝”之⼀,⽆数⽂⼈墨客在这⾥留下了诗⽂,⼀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将它与雁荡⼭紧紧相连。
可是,这次名列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的,却是雁荡⼭另外⼀个与龙有关的传奇景点——龙⿐洞的摩崖题记。
龙⿐洞,⼜名龙⿐龛,位于灵岩寺右侧的插龙峰下,被称为“雁⼭碑窟”。⾃唐宋以来,不少知名⼈⼠在此留名题刻,⽬前共计发现有历代摩崖碑刻80多处。可谓是历代⽂⼈墨客到雁荡⼭旅游的“打卡圣地”。
洞中的摩崖⽯刻,有题名、记游碑、诗碑等多种形式,以唐贞元⼗年(794)包举题名为最早,宋、元、明、清及⾄民国均有名⼈题刻。这⾥有北宋科学家沈括和北宋李复圭、明代黄淮等名⼈的题名,有明代总兵杨宗业的草书诗碑。洞⼝岭旁巨⽯上镌“天开图画”四⼤字,相传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书。
⽐如:其中刻有年号的三⼗七处中,已知著名⼈⼠,有宋进⼠,历知青澶等州,寿安⼈⽥瑜题名;有宋嘉定丁丑进⼠,龙泉⼈叶宗⼤题名;有宋进⼠,历湖北两浙淮南等六转运使李复圭题名;有元⾄元奉鄯给事相公⽟蓬⾚不花摩崖;有明⼤将军虞都杨宗业诗碑;有明户部尚书,永嘉⼈黄淮摩崖;有明进⼠,官⾄礼部尚书王俊题名;有明少卿谪宪付陈察记游碑等,具有很⾼的历史价值。
雁荡⼭的摩崖碑刻,和⾃然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份弥⾜珍贵的⽂化财富。
为什么是龙⿐洞?
游⼭览⽔,勒⽯留题,这是古⼈的⼀种旅游意趣,在历代⽂⼈中,蔚成风⽓。题刻越多,则与景观之胜绝相关。雁荡景区的摩崖⽯刻,集中在龙⿐洞、⼤龙湫连云嶂崖壁、三折瀑景区等处,以龙⿐洞价值最为突出。
881龙⿐洞,以洞内岩⽯的奇趣著称,内有龙⿐⽔,⼜名龙⿐泉。明代⼤旅⾏家徐霞客说它是“嶂右第⼀奇”;嶂,即灵岩寺
龙⿐洞,以洞内岩⽯的奇趣著称,内有龙⿐⽔,⼜名龙⿐泉。明代⼤旅⾏家徐霞客说它是“嶂右第⼀奇”;嶂,即灵岩寺后彩⾊斑斓的屏霞嶂。
徐霞客在《游雁荡⼭记》中描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龙⿐之⽳,从⽯罅直上,似灵峰洞⽽⼩,⽳内⽯⾊俱黄紫,独罅⼝⽯纹⼀缕,青绀润泽,颇有鳞⽖之状。⾃顶贯⼊洞底,垂下⼀端如⿐,⿐端孔可容指,⽔内⾃滴,下注⽯盆。此嶂右第⼀奇也。”
明末温州诗⼈何⽩认为,龙⿐⽔是雁荡⼭中达到“酷肖”程度的两个肖物景点之⼀(另⼀个是⽼僧岩)。
ps 抠图关于龙⿐洞,还有个传说:当初这龙⿐⼀孔流⽶,⼀孔滴⽔。流出的⽩⽶供给灵岩寺内和尚,不论和尚多少,只限够吃。后来⽼和尚贪⼼不满⾜,便背根⽵竿上去,狠⼼把⿐孔捅⼤想多流⽶。忽然⼀声巨响,⼀股⼤⽔把⽼和尚冲⾛了。此后,这⿐孔⼀直滴⽔,再不流⽶。
过去⽼百姓相信龙⿐泉可以治眼疾,龙⿐⽯也可⼊药,常加敲剥,民国时还有⼈在龙⽖前特设护栏保护。
或者正是因为奇景奇境,龙⿐洞便成为⽂⼈墨客蜂拥⽽⾄题名摩崖的“圣地”。
龙⿐洞摩崖题记之最
龙⿐洞80多处的摩崖题记,形式多样,名⼈集聚。选择其中⼏个“最”,为⼤家介绍:
最久远:包举来
薛家燕老公朝代:唐
包举的题刻是龙⿐洞可有据可考最早的摩崖。
据乐清县志载:“此题当在穆宗时,但不知系何官,郡县职官志⽆其⼈,幸有湘君题名可证,知其为唐⼈遗迹也。”汗蒸
后据考证,摩崖落款的时间(壬寅)为穆宗长庆⼆年(822),包举曾在贞元⼗年(794)任武康县尉。由此可见,此处唐⼈所刻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最知名:沈括
朝代:北宋
北宋熙宁七年(1074)四⽉,著名科学家沈括查访温州,并特地到雁荡⼭游览,考察地质地貌。
沈括是第⼀个研究雁荡⼭的地形和成因,并作出科学解释的⼈。
沈括对雁荡奇峰异⽯作了研究,并写下了《雁荡⼭》⼀⽂,收录在他的传世名作《梦溪笔谈》中。他称赞雁荡⼭是“天下奇秀”,不但记载了雁荡⼭的开发历史,还科学分析⼭体形成系⽔凿作⽤,是世界地质学史上关于流⽔侵蚀的最早论断。
沈括在龙⿐洞、雪洞和净名寺挂锡⾕崖壁分别有三处题名,这也是他考察雁⼭的见证。龙⿐洞的“沈括”题名,是发现最早也是名⽓最⼤的⼀处。
最传奇:天开图画
朝代:南宋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学集⼤成者,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称朱⽂公,世⼈尊称其为朱⼦,是历史上唯⼀不是孔⼦弟⼦,但享祀孔庙的⼈。
南宋时期,发源于温州的“永嘉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学”,并列为南宋三⼤学派。尽管学术主张不同,朱熹与永嘉学派的⼏位代表⼈物如薛季宣、陈傅良等⼈还是常有书信来往、沟通切磋。
朱熹在乾道九年(1173年)来过温州,并曾在温州多地书院讲学、访友。相传,朱熹携弟⼦到南雁游学、仙岩书院访陈傅良,其间在仙岩留下“溪⼭第⼀”、“东南邹鲁”、在雁荡⼭龙⿐洞留下“天开图画”题词等。
明监察御史慎蒙于《游雁荡⼭记》记载:“‘天开图画’,四个⼤字为宋朱晦翁书,此雁⼭⼀奇观也。”
最乡贤:黄淮
朝代:明
黄淮是明朝内阁初创时期的重⾂,是明朝第⼀位内阁⾸辅,曾历事五朝,六次监国,温州城区的黄府巷就因他⽽得名。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城区)⼈。出⽣于永嘉城厢育材坊(今⿅城区府学巷,原⼈民⼤会堂东南⼀带),历官荣禄⼤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学⼠。
黄淮在龙⿐洞,留有“荣禄⼤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学⼠、永嘉黄淮宣德癸丑冬游”字样的摩崖⽯刻。
最雄奇:杨宗业诗碑
朝代:明
明万历三⼗六年(1608)前后,总兵官杨宗业⼤将军来到雁⼭。当时,倭患初平,海风未宁,他奉命巡视浙江沿海。
杨宗业,明万历时虞都(今⼭西永济)⼈,曾任浙江、⼭西总兵官。他镇守浙江时约⽐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定倭寇晚四⼗余年。
雁荡⼭有杨宗业诗碑⼆块:⼀处在龙⿐洞内,诗⽈:“游过千溪百叠⼭,洞开龙⿐⽔潺潺。⾮⾃⼭灵留⼀孔,九秋久旱作⽢泉。”末署:“⼤将军虞都杨宗业,观兵海上历四⼝,登瓯之雁宕,留题龙⿐,时戊申岁也。东海回道⼠书。”⼀处在观⾳洞内,“按剑徐⾏过雁⼭,千形万状异长安;⼼存画像恭明主,⼀臂东南静海天。”在成千⾸前⼈吟咏的诗词歌赋中,纵兵⼊诗——洋溢着⼑光剑影之⽓,可谓仅
此⼀⾸;成千上万前来寻幽访胜的雅⼠骚⼈,“按剑徐⾏”的恐怕只有杨宗业。
⽇后,这位英雄⼜受命于危难之中,提兵赶赴辽东抗清,在沈阳保卫战中,杨宗业⽗⼦战死沙场。他在雁⼭留下的诗碑,浩⽓长存。
最多产:张元济、傅增湘、蒋维乔
朝代:清末⾄民国
到了清末民初,⽂⼈墨客到雁荡⼭龙⿐洞题名的仍然络绎不绝,值得⼀提的1916年,应乐清蒋叔南昆仲之邀,近代⽂化名⼈张元济、傅增湘、蒋维乔⼀⾏到雁荡⼭游玩时留下的。
1916年夏,被梁启超称誉为“徐霞客第⼆”的乐清⼈蒋叔南,为宣传雁荡,于1916年夏间拍摄⼀批雁荡⼭风光照⽚。8⽉中旬,他两次与商务印书馆商洽图⽚出版之事,张元济最终确定:“⼀百元购⼊版权,另送书五⼗部。”并有了⼀次雁荡
中旬,他两次与商务印书馆商洽图⽚出版之事,张元济最终确定:“⼀百元购⼊版权,另送书五⼗部。”并有了⼀次雁荡⼭之⾏。
张元济,浙江海盐⼈,近代著名学者、出版家。张元济是清朝翰林,曾在总理衙门任职,因参与戊戌
变法,被“⾰职,永不叙⽤”,从此退出政坛。1902年,张元济进⼊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把“扶助教育”作为⼰任。数⼗年间,他将商务印书馆从⼀个⼩印刷⼚发展成为中国最⼤的出版单位,被誉为“商务的灵魂”、“中国现代出版的先驱”。解放后,担任上海⽂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傅增湘是四川江安⼈,清朝光绪年进⼠,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傅增湘在民国初任教育总长,曾三游雁荡。
蒋维乔是江苏常州⼈,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他是民国初年的教育部秘书长、蔡元培的副⼿,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型⼯具书《辞源》的编辑之⼀。
他们在灵岩⽯壁上,留下⽩廷夔执笔的纪游碑:“丙⾠九⽉⼆⼗五⽇,蒋君冶招游雁荡,宿灵岩寺。翌⽇,观⼩龙湫,探天窗洞,登屏霞嶂,挹龙⿐⽔。摩崖题名。曼殊⽩廷夔记。同游者海盐张元济、武进蒋维乔、江安傅增湘”。
他们不但在雁荡⼭题碑,回去后还作⽂、赋诗,宣传雁荡⼭,提⾼了当时雁荡⼭的知名度,可谓是“最多产”的题记。
蒋维乔为蒋叔南编纂的“中国名胜”第⼗种《雁荡⼭⼀集》作跋,并作《雁荡纪游》在当时的名牌刊物
《⼩说⽉报》分两期发表,引⼈注⽬。傅增湘则三游雁荡,写有《雁荡纪游》(1920年)、《雁荡后游记》(1935年)⼆⽂,另作《谢公岭》《题将军洞⽯壁》《⾬后观⼩龙湫》《宿屏霞庐赠叔南》诗四⾸。张元济对《雁荡⼭》⼀、⼆、三摄影集进⾏校订并予以出版发⾏,⼤⼤提⾼了民国时期雁荡⼭的知名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