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第5章-十八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车辆违章查巡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就其字面意义上讲,是指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以消除基督教会和贵族统治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它不仅是一个新文化运动,而且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高涨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宗教迷信和专制政治是封建制度罪恶的集中表现,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狄德罗)
对准了这两个方面。他们把宗教迷信看作科学与进步的死敌,以唯物论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唯心主义,以自然神论或无神论来否定基督教的神权和宗教偶象,他们还以“自然法则”和“天赋人权”的理论,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他们说“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孟
封建国家的政体、立法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面大旗。
普遍幸福的王国。“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理性王国”。但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和资产阶级的平等。总之,他们不过是把资产阶级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加以理想化,让它们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是把本阶级的理想说成是全人类的理想。
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活动,一方面意味着启迪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育统治者。因此,尽管他们都激烈地批判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却往往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开明君子”、“天才”人物的身上,甚至亲身到封建朝廷中去做官。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宗教的力量,为了约束劳动人民的思想,有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至于自然神论者更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他们的许多社会政治理论,诸如社会契约论、“自然人”理论、“返回自然”的学说等,虽有其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然而并不能揭露封建制度的反动实质,有的甚至是崇尚原始状态而开历史倒车。
启蒙运动作为一个广泛的思想革命运动,也影响到文学的发展。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
二、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的特点:
1. 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哲理性和教诲性;
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启蒙作家往往就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意义。它们猛烈地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有些作品还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图画,唤醒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向往。
2. 民主性:把“第三等级”和平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着重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采用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月份 英语启蒙文学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宣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启蒙文学作品着重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采用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中等人”即资产者的形象和下层人民的形象成为正面主人公、而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则往往成了嘲笑、批判的对象。
3. 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多直接取材现实生活;
启蒙文学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那样借用传统的题材来反映现世生活,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来表现现实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之进行议论和分析,从而带有哲理性和分析性。
4. 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如正剧(严肃喜剧、市民悲剧)、哲理小说、教育小说、对话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
为了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即莱辛的“市民悲剧”和狄德罗的“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启蒙文学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有些作家往往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而把正面人物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第二节英国文学概述
18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中,资产阶级温和派占优势。他们用古典主义的方法来描写当代贵族资产阶级的生活。代表人物是诗人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蒲柏在文学史上的三个重要贡献:一是将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
(一贵族公子剪掉了一小的一缕金发,引起两家族反目)、《笨伯记》(反映了他作为一位古典主义诗人对文学商品化、庸俗化的担忧)和哲理诗《人论》等,他曾经翻译出版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小说。英国小说在这时得以迅速发展有多方面原因:
氟利昂是什么东西
其一,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一起出现的广大中产阶级需要用一定的文学形式反映他们的观念和要求,而小说成为最合适的形式。小说的主人公以普通人代替了传奇作品中的王公贵族,而且开始使用具体细致写实手法塑造人物。
其二,妇女的参与:现代化生产将众多妇女从家庭手工劳动或作坊劳动中解放出来,她们成为小说的理想读者,而且,许多女性也尝试写小说。
其三,17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生活的活跃和城市的发展,英国出现了大批的报纸和刊物,产生了新型的散文作品,如历史、传记、游记、日记、人物特写和期刊论文等,以上散文体裁的发展为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文学条件。
其四,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为小说兴盛准备了物质条件。
笛福和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小说发展的先驱。18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的小说又有了新的发展。该时期文学史推崇的是理查逊、菲尔丁、斯摩莱特、斯特恩四大小说家,其中又以理查逊和菲尔丁最为重要。
一、笛福及其《鲁滨逊漂流记》
1719年,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发表了《鲁滨逊飘流记》,标志英国现
鞭长莫及是什么意思
荣起来,成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笛福也因此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1719年,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小说创作的巨
《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均1722)和《罗克萨娜》(1724)。1731年,笛福在贫病中去世,终年71岁。
笛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内容介绍参考教材),是一部流传很广的代表作。小说塑造的鲁滨逊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首先在于它的性格和精神真实地体现了启蒙运动时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二、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
约拿丹·斯威夫特(1667—1745)的著名作品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1726)。小说共四卷,假托船长里梅尔·格列佛的口气叙述他四次航海的经历,到过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
体、议会政治、司法制度、财政、教育、军队、殖民制度、社会风尚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甚至直截了当地批评英国王朝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与这种现存制度相对照,斯威夫特在大人国的描写中,提出了建立开明君王、贵族和人民三方面势力均衡的法治的主张;在慧骃国的描写中却把原始社会加以理想化,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斯威夫特的小说把艺术虚构和现实讽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自如地运用了反语、对比、夸张、影射等各种讽刺手法,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技巧。
斯威夫特写《格列佛游记》的一个目的就是给当时游记的浪漫化倾向泼一瓢冷水。当时游记流行,主题大都是还远发现新大陆,获得财产,或遭遇野蛮部落战而胜之,或施以教化,而斯威夫特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游记来讽刺、鞭挞英国及欧洲社会。《格列佛游记》与《鲁滨逊漂流记》对主人公身世和落难经历的描写十分相像,也可以说是对后者的讽刺性摹仿。两书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比:鲁滨逊落难荒岛,艰苦创业,表明文明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格列佛游记则证明文明人的堕落;笛福的小说基本上是新闻报导之类的写实主义风格,斯威夫特却驾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离奇古怪的世界。正是在这两种倾向的交叉糅合中产生了崭新意义上的现代小说。
三、理查逊及其小说
18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的小说又有了新的发展。作家们更注意描写下层人民的形象;作品的题材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作品的结构更显得完整,语言更加通俗。我和孙悟空过一天作文400字作文
撒缪尔·理查逊(1689—1761)的第一部小说是《帕梅拉》(情节简介参考教材):小说展现的
B公子视女仆为草芥的旧贵族意识,并教育了B公子,使二人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的美满婚姻。但由于小说表现了从女仆到主妇的变化,在商品交换的背景下,又可以把帕梅拉的恪守贞操看做是待价而沽的商品交换,由此引发了文坛的争议和批评。
理查逊在他的代表作《克拉丽莎,或一位闺秀的历史》(1747-1748)中弥补了《帕梅拉》的不足,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克拉丽莎》(情节简介参考教材)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凌辱后不是接受世俗之见与拉夫雷斯成婚,而是以死抗之,这就引起人们深深的同情。由克拉丽莎之死所传达的那种极为强烈的荒凉和失落之感,结合着她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刚毅,实际上成功地在克拉丽莎之死的恐怖和庄严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正的悲剧性的平衡。(245)小说精辟地揭露了见利忘义、一切以金钱划线的资产阶级道德扭曲了人性,毁灭了骨肉亲情等人世间最美好、可贵的东西。同时以男女主人公分别与一个男女朋友通信的方式,致力于探索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下意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时间几乎整个欧洲都在为克拉丽莎流泪。
《克拉丽莎》的流行对感伤主义文学在英国和欧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卢梭的《新爱洛漪丝》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都明显地受了理查逊的影响。同时,理查逊极其入微的心理描写开拓了小说写作的一个新领域,为后来奥斯汀、艾略特和乔伊斯等心理描写大师开了先河。
此外,托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兰登传》(1748)
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由于产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反映在文学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其中以感伤主义最为重要。它曾流传到法、德、俄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
于“理性”社会表示失望,转为崇尚感情。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感伤主义的小说家主要是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和奥立佛·哥尔德斯密斯(1730—1774)
《商第传》(1758~1767,一译《项狄传》,共9卷)与《感伤的旅行》(1768)。《商第传》主要写的是商第父亲和叔叔的种种怪癖。小说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手法,打乱时间顺序,其不循常规、只循观念意识的写作手法可视为意识流小说的滥觞。《感伤的旅行》借《商第传》中的人物约里克牧师的视角写作者自己在英法战争期间取道法国前往意大利旅行的经历。但与一般游记
不同,它主要不是写一路见闻,二是写对一些小事的感受,表现了主人公的人道主义倾向。《项狄传》与《感伤的旅行》都以描写人物心理感受见长,书中人物富于感情读来有一种哀婉的情调。
哥尔德斯密斯的代表作《威克菲牧师传》(1768)写牧师普利姆罗斯一家受贵族乡绅迫害的故事,
提倡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18世纪英国的戏剧成就不高。理查·布林斯莱·谢立丹(1751—I816)是当时最重要的喜剧作家。他的著名作品《造谣学校》(1777),生动而尖锐地讽刺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荒淫等恶习,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一幅缩影。
在18世纪的英国诗歌中,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罗伯特·彭斯(1759—1796)占有重要的地位。布莱克是诗人也是著名的版画家。他的诗歌抨击封建专制和教会的黑暗,歌颂民主革命,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具有鲜明的民主立场。但也有宣扬宗教思想的一面,晚年作品神秘气氛更浓。布莱克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重热情,重想象,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彭斯出生在苏格兰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从小就在田间劳动。他只受过几年教育,主要靠自学,受苏格兰的民间文学和歌谣的哺育而成为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是在乡村生活时创作的,歌颂大自然和纯真的爱情,更唱出了苏格兰人民反对专制压迫和民族压迫,向往自由、民主、平等的心声。彭斯的诗歌体裁多样,感情热烈而真挚,而且具有苏格兰民歌的特。
第三节菲尔丁
一、生平与创作: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是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和最杰出的小说作家。菲尔丁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不只对英国而且对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1730年因经济困难辍学回国。此后以职业戏剧家的身分为剧院编写剧本,并一度主持过小剧场。他写了25部剧本,均遭禁演。主要有:
《堂·吉河德在英国》(1734):通过堂·吉河德偶然来到了英国的虚构情节,揭露了英国竞选活动中的投机、勾结、收买、贿赂等黑幕,矛头指向执政党。
(1736):同样是讽刺竞选中贿赂与收买等幕后活动的,政府党与在野党双方都进行
《历史纪事》(1737):采用戏中戏的手法,通过剧中的剧作家对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的评论,深刻地讽刺了英国的政治,影射了英国当时首相、大政客沃尔浦。戏中写一议会里五个政客商议如
从1742年起,菲尔丁开始了小说创作,共写了四部作品。菲尔丁在继承理查逊传统的基础上,又将小说创作的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的小说突破了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反映了英国社会生活中许多重要现象。而且敢于反抗时代风气,对传统的道德、宗教、法律提出尖锐的批评。在艺术形式上,他大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历险,将五光十的社会生活图景摄入作品,
大大地扩充了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能量。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心理描述深刻,为长篇小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菲尔丁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
1.《约瑟·安德鲁传》(1742,情节介绍参考教材)
这是菲尔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全名是《约瑟夫·安德鲁斯及其朋友亚伯拉罕·亚当斯先生的冒险故事,仿塞万提斯的风格而写》(The History of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 and of His Friend Mr.Abraham Adams)。它是模仿塞万提斯的风格而写成的。《约瑟·安德鲁传》这部书是戏拟作品,讽刺《帕美拉》,又学习了《堂吉诃德》,亚当斯先生是仿照堂吉诃德塑造的。也是英国第一部重要的“路上小说”。通过安德鲁斯等三人的冒险奇遇,作者描写了社会上各各样的人物:地主、强盗、小客栈老板、乡绅、牧师、小贩、管家、侍仆等人的所作所为,从而勾勒
出一幅十八世纪英国社会风俗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到上层社会的虚伪、自私、欺诈、荒淫;下层社会的纯洁、友爱和舍己为人。
亚当斯密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典型。这位乡间教区的穷牧师是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天真
安德鲁和芳妮这一对穷仆人结成眷属;面对社会上的邪恶绝不屈服,保持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这是作家的理想人物。
2.《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
书中平行地描写了两个主人公的命运:纯洁善良的珠宝商人汤姆士·哈特夫利和凶恶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他们在生活中相遇,江奈生看中了哈特夫利的漂亮太太,他企图引诱她而没有成功,为达到目的,他把哈特夫利害得破了产。相亲相爱的哈特夫利夫妇,经过种种磨难,最后幸福地团聚,而江奈生因他的作恶而受到惩罚。
魏尔德是盗贼首领,他手下一伙歹徒抢劫拐骗,作恶多端,魏尔德却装成正人君子出入于官府法院。他从不参与抢劫,却分得大部分赃物、赃款。他一方面指挥党羽作案,一方面又把不听命于他的人向官府告发。但事情终于败露,魏尔德被送进了牢狱。在狱中,他又和另一个强盗头子争夺控制其他犯人的权力。魏尔德的形象体现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财富的一种时代特征。菲尔
与窄沿之分,而且为此争吵不休,但本质上,都是欺骗、抢劫、剥削与掠夺人民的强盗,都在干着“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就是掠夺大众”。
小说是为反面人物立传。菲尔丁模仿当时传记作家歌功颂德的笔调,自始至终几乎都是反笔,将这个卑鄙无耻的盗贼称为“伟人”,将他的的恶德劣迹称为“高贵”
尔德的恶德、无耻与卑污,更能引起读者对他的厌恶,以增强讽刺的效果。
3.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
4.《阿米莉亚》(情节介绍参考教材)(1751)
这是菲尔丁最后一部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菲尔丁控诉了法律对穷人的压榨与迫害。伴随着主人公一步深似一步的苦难,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黑幕重重的法院、凄凉的公寓、腐化的上流社会、的化装舞会、污浊的拘留所等,刻画了一大各
们、鸨母们……。通过这些场景与人物,菲尔丁抨击了英国的法律与司法界,提出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部小说不同于他以前的作品,很少滑稽幽默的喜剧成分。它着意描绘阿米莉亚的苦难与痛苦,情调灰暗沉重,充满悲剧气氛。这种艺术风格的变化,说明菲尔丁对社会黑暗与矛盾的了解更加深
义作品。
菲尔丁自称师承于阿里斯托芬、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莫里哀、斯威夫特等人,以幽默和讽刺作为向虚伪、谎言、
过使读者得到娱乐和享受而实现的。菲尔丁与笛福、理查逊并称为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
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散文滑稽史诗”:
在《约瑟夫·安德鲁斯》一书的序言中,菲尔丁曾宣布要创造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散文滑稽史诗”(“散文的喜剧史诗”)精灵宝可梦究极日月
。在内容上,他特别强调下层社会的人物及风习的介绍,并且大力提倡“严格局限于描写自然,把自然摹仿得恰到好处”
格,不是写个别的人而是描写人的类型。他认为无论写人写事都要“严格摹仿自然”,因此一个作家应广泛地直接地熟悉生活,应和各种身分各种地位的人交往。菲尔丁还十分注意小说的结构理论。他认为故事情节应变化多端,滑稽的和严肃的、平凡的和奇妙的可相互结合,但应具有内部的统一性,共同阐明主题及作者的思想。菲尔丁的这一创作思想在《弃儿汤姆·
)中得到充分的实现。
《汤姆·琼斯》不只是菲尔丁本人的代表作,而且标志着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故事情节:(参考教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