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挑战性探析
114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3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QQ 聊、视频、抖音直播、淘宝购物等新兴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四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渗透的复杂背景之下,大学生正是受到多元文化与观念冲击的主要体。年轻人喜欢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并且敢于尝试探索,新媒体为其娱乐消遣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充斥着纷繁复杂的信息,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因此,高校单纯依赖原本的思政课程与知识传授实现育人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概念被提出。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最早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
索,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其主要实现方式是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
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传统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政课程,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感觉枯燥无趣,知识点难以理解,更难以实际运用,所以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把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相结合,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了解思政知识和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与人生观渗透到教学中, 渗透性地引导
李达康结局>qq好友恢复在哪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追求。
二、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传媒类专业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文化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人才,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作为今后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极其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1]
以往传媒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符合传媒行业需求的创意型人才,教师在教授时也注重
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以及人文情怀等方面,而对于学生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引导重视不够。然而,在5G 赋能的当今时代,全球化、无门槛的传播导致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传媒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每天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在互联网上接触到大量信息,如果其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很容易成为勒庞笔下盲目、冲动的“乌合之众”,更枉谈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在舆论宣传实践中,科学地引导舆论,指导网民。
因此,传媒类专业应当更加重视课程思政,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在媒介格局、全球竞争等方面给我国社会带来的挑战,引导学生传播时代之声、树立正确“三观”。
三、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方法
在信息迭代发展的时代,在5G 快速发展的当下,日新
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变革,这种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在便捷了人类交往、丰富了学生思想的同时,也对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
十月文案谈到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很多文章都论述到新媒体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挑战,但笔者认为抛开新媒体的外在形式,新
收稿日期:2021-1-16
作者简介:岳剑洁(1988―),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李瑞琼(1989—),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
播与社会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赞美松树的诗
挑战性探析
◎岳剑洁  李瑞琼
谎言歌词(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由于技术、平台等因素,中国在现今的全球互联网舆论环境中还处于弱势,需要一批能够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媒体人才。传媒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今后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文在分析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同时,试图探析新媒体环境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挑战性和对策。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媒体;传媒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3-0114-02
第 5 卷 总第 123期 115
教育传播
媒体传播的内容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真正挑战。[2]
首先,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全球化开放的网络环境不断渗透。一直以来,某些西方国家试图利用科技优势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领域高地的举动从未停止。而我们旧有的思政教育方式落后、话语相对固化,与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相互较量中处于下风。年轻的大学生长期处在这种舆论环境中,不仅会削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还可能动摇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信仰。
针对上述挑战,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内思政教育时,要坚持方向性,系统地、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去伪存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
其次,新媒体的多元化使主流价值观念遭遇认同危机。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匿名性使得各种价值观念都能呈现在互联网上。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在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也容易让人们,尤其是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迷失自我,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师应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挖掘主流价值中的个体价值,改善认同环境,改变
当前“生存问题”与“价值问题”、“多元思潮”与“主流认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接收多元价值观的同时也能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性、普适性与正确性。
再次,中西方文化冲击使大学生面临信仰缺失等问题。
网络的便捷性与易得性使大学生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面
临着新媒体平台大肆传播的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功利思想的不断侵蚀,而由于他们自身认知以及社会经验的局限性,无法对良莠不齐的多元价值观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这会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信仰缺失。
面对以上挑战,高校教师应当分析学生的特点,在确保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框架下,甄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流行话题、甚至争议问题进行教学和探讨,提炼和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国七十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深入学习和思考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4]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面临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冲击,需要加强传媒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
贪嗔痴
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1]罗琦,何卫.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7).
[2]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9(9).
[3]营立成,汤国永.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危机的社会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6(1).
中极重要的知识点,课程需要列举众多的案例来证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和个体属性。尽管如此,对于学生而言依然较难理解。在线上教学活动中通过安排学生完成主题发言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以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标,而在发言的形式上可以利用短视频、情景直播、弹幕解说等各种视听媒介的创新方式类型进行展示,教师适时启发和纠正,实现通过个性化及体内部的体动力来达到深化理解的目标。在教学策略制定方面设置引发注意、形成期待、促发感知、引导实践、深化理解五项步骤,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五个步骤中紧密结合视听媒介创新思路,有意识地
将教学主体放置在动态的视听媒介发展环境中,以此来满足
线上教学的媒介创新环境的实际,更好地尊重媒介创新环境
下的线上传播的规律,挣脱“黑板搬家”式的教学方法。
五、经验总结基于视听媒介创新驱动的线上教学模式构建思维,OIAVM 教学策略制定指导下《艺术概论》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的期间和尾声,笔者针对该方案实施的效果做了调查访问,根据调查访问结果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参与感巩固学习内容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媒介创新的教学技巧,使得教学中师生双方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双方的交互感更加平
等、及时。“参与感”强的实质是教学内容通过技术更有效地内化为教学主体的个体经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
略,在调查中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参与感可以让其更快地理解知识点,还有不少调查对象在意见反馈中表示仍然需要
大量增加交互。(二)新鲜感激活学习兴趣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媒介创新的各种形式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线上教学形式的学习兴趣,其本质是学生对学习形式新鲜感的热衷。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新鲜感十足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自己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以实现线上教学活动最关键的“开门红
”。
(三)沉浸感对硬件设备要求多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沉浸感的实现,也就是降低噪音,使创造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注意力集中。在
本轮教学推广过程中,《艺术概论》课程要求使用全黑的学
习环境、高清影像设备、数字降噪耳机来降低在传播过程中
的噪音影响。但在反馈中部分学生表示,高清影像设备和全
黑的学习环境均可实现,但是数字降噪耳机的降噪效果不一致,价格相对较高等问题成为本轮课程推广中的难处。不难发现在未来利用云采编、虚拟现实、增强显示等技术应用到在线教学时,势必要解决沉浸感的硬件设备问题。[1]陈梅芬.大规模在线课程用户体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
学,2017.[2]吴冬芹,周彩英.浅析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6):89-92.
[3]李成龙.大学生学习沉浸体验的实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4]刘文灵.两种发展了的传播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再论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3):150-152.
上接第113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