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名胜联欣赏
13级校本对联第一课时
导读
萍醴之间号称孔道,历来是沟通华东和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闽浙文化和荆楚文化融合交流的通道。位于通道之上的醴陵城,也就当然的成为湘东文化重镇.醴陵山水秀美,如诗如画,名胜古迹点缀江山 . 对联是汉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一幅好的对联寓意深刻,凸显主人深厚的文化素养。题写在名胜古迹上,展现的是一代才子的风骚;题写在府邸大宅,展现的是主人的尊荣与骄傲。在此,我们把收集的几副有代表性的醴陵名胜对联,和大家共赏。
火炬之光 攻略
一国内奶粉排行榜10强 、 阁楼对联
一个地方的标志性景物肯定就有非凡的对联,状元洲头上的状元阁就是这样一座建筑,也
真有难得的对联。状元阁重建于1995年,由元极协会倡导全市众捐资修建,又称“元极楼”。整个建筑五层,一二层为裙楼基座,三至五层为阁楼。状元阁总体高度约为三十米,登楼可环眺全城,与青云山上新修的梯云阁隔江对峙,遥相呼应。在基座裙楼上,四面开门,各有对联。西向为正门,门额题“状元阁”三字,东向同样题写,只是字体书法不同。北面门额题“秀夺潇湘”;南面门额题为“气雄湖广”,大门两侧各有对联。四副对联中以南向一幅气势最为雄浑:
江含画栋开天宇;风韵檐铃奏舜韶。
上联静景:滔滔渌江之中,新建的状元阁雕梁画栋,掩映在状元洲头郁郁葱葱的香樟之中,仿佛云彩洞开,显露出来的巍巍天宫一角;下联动景:状元阁楼,四周檐角高翘,江风阵阵,檐铃摇摆,叮叮当当的铃声一层盖过一层,错综有序,缓急有度。在这湖广大地之上,遥望炎帝栖息的南方山林深处,耳畔听到的仿佛正是当年三皇创设的华美乐章。
二 . 寺庙对联
醴陵还有一处颇具特名胜景点,对联也是独一无二,就是位于王坊镇的屏山寺。大屏
山是江南三大名山之中的萍乡武功山的支脉,是湘赣两省之间一道天然屏障。屏山寺就修建在大屏山的主峰上。相传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大将尉迟敬德巡察到此,见地势险峻,云雾缥缈,遂在此驻扎。后人因此建寺,因此山为吴楚界山,号称吴头楚尾,故称之为“吴楚古刹”,算来有1300余年的历史了。屏山寺前殿供奉佛祖,庭院中有一座衣钵塔,塔碑题“临济众宗衣钵塔”,看来这里应该是禅宗临济宗的丛林了。
独特的是屏山寺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山门,一个朝西向着湖南,一个朝东面向江西,分别接纳来自湘赣两省的善男信女。传说元兵血洗湖南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携母亲流落到此地避难,就露宿在寺外阶基之上。因为这个缘故,屏山寺又叫做“皇觉寺”,相信供奉的神灵也就特别灵验。所以,历次修整两省百姓都争着将寺庙的大门开在自己一边。最后只好妥协下来,东西两个方向,面向两省开两个一摸一样的山门。山门两侧的对联也几乎一样:
海天相无边界;
吴楚东南第一峰。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修建应当是以湖南人为主,因为面向湖南方向的山门两旁的对联是红底金黄字,而朝向江西方向的对联是红底白字。工匠还悄悄的将上联中的“相”二字顺利颠倒过来,好在佛教用语中两种说话都行得通。
长庆寺前有山门。
火炬之光2控制台套装门额书:绩拟香山。
门联为:长庆永乐,钟鼓常鸣。
山门旁另有侧门可通行汽车,院内有几百平方米的空坪和花坛。
头进门额书:长庆寺。
教师节作文800字门联:长沾雨露;庆衍生灵。
门前石狮一对,右下首有水池、假山.内祀观音菩萨。二进为大雄宝殿,正中为如来佛祖,左右列18罗汉,大雄宝殿右侧新建罗汉堂,正中为如来卧佛,四周列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均由各信士捐献。罗汉堂面向侧门,前为院内大坪。罗汉堂右后侧为五岳圣帝殿,内
祀五岳圣帝神像。循圣帝殿侧后上山,就天然山石辟为小型石林,其间有阶级直上帝释天宫,宫内祀玉帝和王母神像,宫门前石柱楹联:
佛法存心,一片梵声长庆寺;繁华在望,万家灯火醴陵城。
三 . 墓地对联。
对联言简意赅,往往包含丰富的内涵,不单单对联字面表达的意思,甚至关于联作者的故事也得以流传下来。醴陵城西红拂墓上就有这样一幅对联:
红拂有知应识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对联中的红拂女在唐年间以为奇女子,传说李靖年轻时期望为国出力,就去拜望当时担任隋朝太师的杨素。杨素很是傲慢,李靖很失望。但是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太师的侍女红拂。于是,深夜女扮男装跑到馆驿,和李靖一道投奔开明的李渊、李世民父子,成为一代开国功臣。后来,李靖南征,红拂女一路随行。不想到醴陵时染病身亡,李靖只好将她
埋葬在西山,等待南征结束后迁回北方。这就是红拂女的故事,红拂墓也就成为醴陵的一道风景。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醴陵知县益阳人何宣组织重修红拂墓,在墓顶立两米高白石碑,正面刻“红拂之墓”,碑左右就刻着这副对联。言语中既有对渌水青山得以掩埋如此传奇女子的羡慕之意,更有自比李靖的几分自负。只可惜这位外地来的县令,为官一任,既然没有什么显著的的政绩,还奢谈什么“应识我”呢?
四 . 书院对联
撰写对联终究是文人的强项,号称经典的对联大抵也还是文人的作品。醴陵城里号称经典的还算渌江书院内堂的这副对联:
醴酒燕嘉宾琴韵书声遥知渌水源头远;
陵云弘壮志地灵人杰独得西山爽气多。
板栗怎么保存渌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最初建在城东青云山学宫旧址(今一中校
园内)。道光9年(公元1829年)迁建于西山红拂墓下首今址,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泉水清澈见底,水味甘甜,饮后精神振奋、焕然一新,称为“洗心泉”。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分别祭祀南宋三位醴陵籍名臣和唐将李靖。
书院鼎盛时期,均辟为斋舍。民国年间,书院被改为学堂,1979年创立醴陵教师进修学校,至今进行教学活动。书院从创立至今,历时两百五十余年,是湘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书院。书院保存有一排完整的清棚,和长沙岳麓书院、郴州白鹿洞书院、福州武夷书院号称江南四大书院。院内正中为讲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讲堂中的麻石堂柱子就悬挂这这副对联。
对联巧妙的是将“醴陵”二字嵌入联首。上联由醴陵地方得名由来之醴泉佳酿起意,由满耳的朗朗书声联想到书院门前渌江的源远流长,江中浩黲奔涌的哪里只是清澈的河水?分明是“二程学说”、源于“朱张会讲”的宋明理学正统思想重阳节祝福长辈的话语......下联“陵云弘壮志”暗合城东的青云山,邑人不但将城东这座山岗取名为青云山,而且在山腰建起梯云阁,无非希翼我地方学子学有所成,多出俊才人杰。
的确,在南宋,醴陵一下子就出了吴猎(1143-1213,《宋史本传》行于世)、杨大异(南宋嘉定十三年登进士第,宋史有传)、皮龙荣(?-1265,南宋淳佑四年进士)三位朝廷重臣。究其原因怕还是因为这书院,因为这巍巍西山的爽朗气韵与这副对联一同流传的还有一幅,就是左宗棠为陶澍(1779-1839,嘉庆七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撰写的那副。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左宗棠担任渌江书院的院长。左因为受业师贺熙龄的熏陶和林则徐的影响,虽然关心政事和时局,当时科举却不是很顺利,只好屈居在这书院之中。正好当时担任两江总督陶澍回家省亲路过醴陵,左应知县的邀请,为其住宿的驿馆撰写了一幅对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