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文化
福州传统文化
--------------------------------------------------------------------------------
[ 发表时间:2006-7-2 0:38:00  来源:中国艺术吧  作者: ]
【十番】又名"十番锣鼓"。福州民间音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桂》、《五月吟》等。其演奏音量宏大,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
五一祝福信息
闽剧
    【闽剧】地方戏曲剧种。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角有生、旦、净、末、丑;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四大调;演奏特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闽剧传统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共有剧本1500多部。20世纪50年代后,《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炼印》、《渔船花烛》4剧参加全国和华东首届戏曲会演,获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3剧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天鹅宴》、《丹青魂》2剧兼得国家"文华奖"及多项单项奖。《拜石魂》的晃动绳幕,1992年获第三届"文华舞美奖",并送往布拉格参加国际舞台美术展览。20世纪80年代后,福州闽剧院一团应邀赴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演出。
变更公司法定代表人
现在什么网络游戏最好玩>会当凌绝顶什么意思
【福州伬唱】又名"?艺"。地方曲艺曲种。流行于福建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南、闽北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明正德年间已有演出。演出形式有单档(包括"自拉自唱")、双档或多档的表、说、唱。唱有腔珠塔民歌、逗腔、江湖、 歌和小调。传统曲目丰富,有数
百本之多。其中《拜塔》、《苏百万讨亲》、《珍》、《白扇记》等较为著名。四级写作40年代出现了?唱名家玉莲花、筱龙凤等。1949年后,创造了新的演唱形式--评话?。1958年黄连官的《思凡》、陈润春的《杨母大破水利关》分别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招做新妇》1983年获全国首届曲艺大奖赛创作鼓励奖和表演三等奖。还有评话?《莲花湖》(1989年)、《杨乃武与小白菜》(1990年)、《石狮奇案》(1990年)等数十本曲目录制成卡式录音带,畅销海内外。1985年?唱名家陈润春等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演出。
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地方曲艺曲种。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已有坊刻多种评话本,光绪年间(1875~1908)盛行。有说有唱,基本唱腔有序头、吟句、诉牌3种。以锣钹、竹箸、斑指、折扇、醒木为道具。演出方式简便灵活,有单口评话和对口评话,除书场外,还保留高台应聘形式。可谓"锣钹声中刀光剑影,话说古今水泻云蒸"。传统书目数以千计,不少书目采自里巷趣闻轶事,反映乡土人情风貌,独具地方特。30年代后,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艺名"科题仔"),被誉
为"评话三杰"。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上,陈春生、陈长枝分别演出了《刘刚闹院》和《老渔翁歼敌记》。在1983年全国曲艺会演大奖赛中,《千金买骨》、《南郭先生外传》、《考验》、《心愿》均获奖。198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出版了《陈春生评话选集》,1983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福州评话选》。80年代后,福州评话队伍更加壮大,各县(市)区都组织曲艺团,评话名家吴乐天及新秀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