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人民社区
/2019年增刊
·浙江经济
未来社区是体现了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社区,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既互相支撑,又互相促进,以立足需求、共享共建、整体营造和创新探索相互结合,共同打造社区共同体的美好家园
□俞坚
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人民社区
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
如何格式化施。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情怀。”
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项目,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以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的三大价值维度,渗透在社区生活场景的各个方面,贯穿在共同谋划、建设改造和运营服务的全过程,
ps3手柄22月季花怎么扦插
其根本目的,是打造让人民众更具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人民社区,成为人民众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家园。
未来社区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民社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区是城市社会组织与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是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也是人民众生活家园的基本载体,社区营造是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不断的发展过程。国内外城市更新和新区建设的发展过程表明,单纯的社区物质环境建设逐步向社区综合营造转变,其根本特征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转变。qq飞车白银雷诺
1961年,WHO总结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城市宜居性是指在个人和社区层面城市为人们所提供“社区设施、卫生健康和福祉”的环境质量。人民社区的建设正是在全球社区建设发展的经验上,面向中国城市化的独特情境,体现了中国实践的鲜明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未来社区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打造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要把是否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评判未来社区建设的根本标准,打造具有舒适感的宜居家园;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求,打造具有未来感的理想家园。未来社区的打造,应立足于居住人的多元需求,强调社区居民全过程的参与共建,注重社区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整体营造,并勇于创新探索和革新,破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和挑战,打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浙江样本。
莉妲和天鹅未来社区是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美好家园
(一)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彩,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在安全性、参与性与设别性等多样特征。
安全性是归属感的基础。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是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社区的安全性是多方面的,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社会安全等,人们只有在这样的社区中生活才更具有归属感。
参与性是归属感的核心。我们生活在一个居的社会,社会心理意义上的家是和亲人、邻居、社会联系在一起。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关系,人们在未来社区中应该具有着很好的交流空间和机会,让人们可以互相了解、相互交流和认同,从而加深人们的归属感。
具有鲜明个性的社区,有助于人们对所在社区具有更为深刻的记忆与了解。社区的设别性既来自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记忆,也体现在社区共同体的参与营造。这种感受是独特的、根深蒂固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
(二)具有舒适感的宜居家园
未来社区应该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具有健康发展的人居环境、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让人在社区中真正地体会到舒适性与人性化。健康性、便利性和品质性是舒适感的重要体现。
健康性是舒适感的基础。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污染日益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需要营造一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社区环境,最终达到社区居民真正的“身心健康”。
便利性是舒适感的核心。舒适感代表着一个便利的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其中包括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人人都能够享受到购物、就医、就学等,使人类居住更加便利。另外,包括交通设施,人们可以在出行上更加便利。
健康性和便利性的满足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通过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相协调,形成适宜人类的居住环境,实现不断提升的社区生活品质,是满足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
(三)具有未来感的理想家园
未来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体现了一种不断迭代更新的新的生活可能。未来感又得助于科技和社会创新的应用推动,体现为创新的探索和引领,同时,未来感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发展性,体现了发展的价值趋向和理想愿景。因此,未来感体现了可能性、创新性和理想性。
可能性是未来感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未来素养”计划始于2012年。该计划认为,未来并不存在于当下,但对未来的预期和前瞻是存在于当下的。通过人民众共同参与未来的预期和前瞻,有助于生活观念的不断变革,为当下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决策和路径。
创新性是未来感的核心。未来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创新的实践,通过创意创新激发活力,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应用。数字技术与生态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社
·未来新场景·
23
/
浙江经济·2019年增刊
安慰别人的话/2019年增刊
·浙江经济
区提供了新的前景,给数字时代带来了新的变革,体现出自然、健康、绿、丰富的生活环境。
未来感也体现了一种理想感,是一种对理想家园的追求和体现。未来感体现了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发展的价值趋向,以创新发展释放社区活力的引领作用。因此,未来感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人民众对生
活的理想追求,体现了未来社区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
立足居民需求,打造人民社区
未来社区是体现了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社区,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既互相支撑,又互相促进,需要立足人民众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通过多方协同创新,以立足需求、共享共建、整体营造和创新探索相互结合,共同打造社区共同体的美好家园。
立足需求。社区居民的需求,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出发点。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三个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互动关系,只有当居住环境和人的活动方式一致时,才能达到心理平衡。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直接关系各类空间及设施的效能,从而影响到居民生活的质量。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要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留住社区的记忆,又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更新,社区建设要考虑原住民和新居民间的融合,要考虑到老人、儿童等不同的需求。要激发和融汇社区全体居民的创造力,才能赋予社区不断发展的活力。
共建共享。社区建设要充分体现出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贯穿在谋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中。通过社区公约成为力量,通过社区社发挥作用,通过传播纽带加强凝聚。社会关系对社区归属感具有重要影响,社区的邻里文化建设,要有助于激发邻里和睦互助的关系。社区的设施要为社区居民所共享。
整体营造。社区应该成为宜居的家园,要体现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既体现为教育、健康、创业等复合功能,又落实在建筑、环境、交通、能源资源设施等硬件环境。未来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在空间组合上应达到最佳化的配置,发挥出最优的协同效益,并在人们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融合的生活场所。
创新探索。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通过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释放活力。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的多种力量,因地制宜、勇于实验、敢于尝试、不断迭代,对不合适的技术规程规范提出更新建议。发挥浙江文化的创新精神,立于潮头,敢为人先。未来社区是以未来为导向的人民社区探索,根本目标是指向人民众的美好生活,营造社区居民的美好家园;核心动力是创新发展,不断革新。未来社区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条件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深入扎根在浙江改革开放的大地上,努力成为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
2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