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宜居城市理论综述
周长城;邓海骏
【摘 要】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ity theor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ve foreign theories and thoughts on livable city with the theme that the city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hum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s.%以城市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为主线,以城市理论发展的历史为序,将国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建设理论、思想进行了梳理,阐释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以及诸多当代宜居城市的理论和思想。
梦见去世的外公【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4
【总页数】6页(P62-67)
【关键词】宜居城市;理论;国外综述
【作 者】周长城;邓海骏
【作者单位】口红排行榜前十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国家馆确立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城市”确定为一届博览会的主题。这些都昭示着城市已经成为了当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城市发展的各种理论和思想中,目前被公认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宜居城市”理论,能够成为“宜居城市”是当今每个城市的梦想和荣誉。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在国外,这一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提倡公平正义的理念。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到19世纪末,作为工业化主要阵地的城市,在居住环境、市民生活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这时候,不仅仅是少数学者,而且普通城市居民也开始关注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霍
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并引起大家关注的。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书被认为是近代宜居城市思想的萌芽。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不断扩大的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形成了比较尖锐的矛盾。为此,大量学者从不同的思考方向对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规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大卫·史密斯(David L.Smith)在其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宜居的概念,倡导了宜居的重要性[1]。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学术界开始陆续出现了“livable city”和“best place to live”等的概念和提法,对城市宜居问题的研究及实践开始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为此,美欧等民间还成立了关于人类宜居性的研究组织,如1985年,亨利·列那德(Henry L.Lennard)发起成立了“让城市成为宜居之地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世界上研究宜居城市的权威学者和有关城市的管理者都被邀请参加该会议举行的研讨会。该会议的定期举行以及众多权威学者的积极参与使得该会议组织后来成了关于宜居城市研究的比较权威的国际学术组织。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宜居城市的理念,如新都市主义思想、健康城市的概念、建设园林城市等[2]。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城市化运动又一次得到了比张翰郑爽分手了吗
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速提高。世界各国对城市的宜居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如彼德·史密森、培里杰等人认为,所谓城市的“宜居性”,应该就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如街道、居住小区、建筑等让人们感到自然、舒服、亲切;城市里的一切就像大自然一样和谐相处。埃文斯(Envas,2002)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适宜居住是其中之一;第二,宜居城市应该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
优秀团员主要事迹怎么写追溯国外宜居城市的思想基础——主要是西欧和北美的宜居城市理论的思想基础,应该可以从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本主义思潮当中到它们的影子。人本主义是构成西方文化的主要要素之一,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维护人的尊严,把人看成万物的尺度,主张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体的哲学。人本主义思想也是文艺复兴中表现人的独特价值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的思想家以此为思想起点,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在资本主义早期,因为生产力得到了暂时的释放,经济发展比较快速,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不平等和剥削的存在使得社会矛盾仍然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些矛盾促使思想家们思考怎样设计社会管理方式,使得社会成员能够生活在更加踏组词语和拼音
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中。人本主义仍然是当时知识精英们主要推崇的思想,但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超越了人本主义的界限。他所设计的“公有”社会模式,着力对广大下层民众表现出宽广的人文情怀。他所设计的社会虽然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生活状况,但对后来西方有关宜居城市的思想产生了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在莫尔的“乌托邦”社会中,物资充足,居民的生活有充足的保障,所有居民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互敬互爱。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8、19世纪的时候,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工人们受到的剥削压迫非常繁重,他们贫困的生活与上层社会的富丽豪华、穷奢极欲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认真思考和反思。为化解社会矛盾,他们努力寻通向平等、富足、互爱之理想社会的良方。欧文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在这种理想的社会中,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不再有造成贫富差别的私人经营和雇佣劳动力;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整个社会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平均分配到所需要的人手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只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不为赚钱或者出口;国家或者行政机构只不过是管理生产的部门。1824年,他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花20万美元买了8万英亩土地,开始兴建他理想中的“新和谐公社”。
西方现代有关宜居城市的理论,其思想根源大都与上述西方的早期主要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在谈论西方现代宜居城市理论的历史时,离不开与其有着直接联系的城市建设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理想的城市应该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人们在这种城市中生活,就像享受着贵族的生活。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为了城市居民有充足的新鲜农产品和实物供应,他认为城市四周应该是农业用地,有着专业的农场;田园城市的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城市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或者聚居而获得的增值全部归集体所有。他还很有远见地指出,城市的规模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使城市规模和人口无限制地膨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民出行、生活的方便,使得居民有足够的生活空间,而且城市规模不大的话,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也会相对容易地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城市居民也可以更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风光。霍华德还对理想的田园城市作了很仔细、具体的规划。在他的规划图中,田园城市占地面积大概为6 000英亩。在这个范围内,主要的城市区居中,规划面积占地1 000英亩;在它周围是5 000英亩的农业用地,这些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等,此外还
灭火的方法有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和不竭动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如农业学院等。而且在他的规划中,农业用地被当作保留的绿化带,是城市的生态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霍华德是最早对城市人口做出具体规定的城市规划学者,他规定,在这6 000英亩土地上,永久居住人口32 000人,而且其中30 000人住在市中心,其余2 000人散居在城市周围的乡村。如果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可见霍华德的科学远见与创新精神。在他的城市规划中,有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如市中心他就规划为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这样城市功能就不仅仅是居住,还有休憩和娱乐。不仅如此,他还在规划中将设计的六条主干道路从市中心向外辐射,这样就把城市分成了六个区域。城市的最外圈地区规划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等生产和交易区域;各区域之间交通运输十分方便。更让人惊叹的是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必须以电为动力源。他还极富远见地关注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并建议将城市垃圾集中回收,然后将垃圾用于农业生产。
霍华德不仅仅只限于提出他的理论和规划,而且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他的设想进行了规划和做出周密的方案。他的方案比较详细,包括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的最初规划和设计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被政府管理部门垄
断,要将这些机会尽可能多地留给私营企业。1899年他组织成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并于1903年组建了经营和管理田园城市的商业公司——“田园城市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很快就在距离伦敦不远的地方购置了一块土地,用来实施他的田园城市的梦想。他给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命名为“莱奇沃思(Letchworth)”。在他的理论及其不遗余力亲自建立田园城市的实践感召下,欧洲社会各界都被他的田园城市梦想所牵动,很多国家或者个人纷纷效仿他的做法。虽然这些效仿的产物距离霍华德理想中的田园城市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去经营管理,但都不影响他的理论的强大感召力和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力,至少说明了当时民众对建立公平、和谐、繁荣、生态的理想城市之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是非常成功的。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城市的功能随之变得越来越多,城市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城市拥挤、交通不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外,还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建设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促使人们不断对城市的功能和规划设计进行反思。不仅仅是建筑学者和地理学者关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许多的社会学者、人类学者也开始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于1958年提出的“人类聚居
学”(Ekistics)理论。在他的这一理论中,特别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他提出,对城市的综合研究要从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这五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来研究人居环境。他强调对人类聚居地的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然后着手分析和研究人类的各种聚居地;同时,研究人类聚居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够为解决人类聚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科学、合理、符合聚居发展规律的方案和有益的启示,最终为人类创造出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萨迪亚斯定义的人类聚居地主要指包括乡村、集镇、大中城市等的人类体生活环境。人类聚居学认为人类聚居是由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联系网络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人类聚居学就是要研究这五项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很广泛,但主要关注以下内容:第一,对人类聚居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剖析,包括分析聚居的基本特点、聚居之间的相互关系、聚居的演化过程以及聚居中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第二,分析、研究人类聚居的基本规律,包括研究人类在生活、居住方面的需求,人类聚居形成的主要成因,聚居的结构、形式和密度,还有聚居对城市未来的影响和根据聚居理论做出的一般性预测。第三,研究制定了人类聚居建设的计划、方针、政策和工作步骤等[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