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在城市居住环境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当前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在阐述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生态宜居
1生态宜居理念解析
生态宜居理念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生态,其二是宜居。从广义上来看,生态宜居理念的内涵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生态性的、宜居性的环境建设思想都是生态宜居理念的范畴。受生态宜居理念指导而创造出的往往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适宜人类工作,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城乡空间。生态宜居理念在项目规划定位、景观设计、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均能够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现阶段“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进一步为建设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指明了方向。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的实施都蕴
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是谁含着生态宜居的理念,其内核都是形成生态宜居的人类生存空间。因此,生态宜居已经成为现代人居环境建设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
2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意义
城市土地的扩张、“千城一面”等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钢筋铁骨”般的城市建设,一方面使城市失去了文脉和原住民文化,另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生态的恶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一系列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文化情感逐渐匮乏。此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物质生活条件仅仅是生存的一部分,精神生活的丰富也同等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营造一个使人身心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成为城市建设者们的主要方向。其中,生态和宜居是两个主要的内容,这正好与生态宜居理念的内涵一致。因此,基于生态宜居理念来建设城市居住环境就成为很多人认同和尝试的方向。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生态宜居理念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对城市居住环境设计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生态宜居理念中蕴含着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理念是对人们向往自然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生态宜居理念中所要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健康,适宜人类工作生活,满足人们丰富精神生活需求等方面是城市居民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尽
管生态宜居理念最开始被提出并不完全是针对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但从具体的应用和指导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态宜居理念更多的被应用于城市环境建设。因此,随着城市居民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程度的增加,以及对城市环境生态性、健康性、文化性、审美性等要求的提升,生态宜居理念的应用和指导将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3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现状
3.1生态化设计理念不足
在规划和建设居住区的环节中,开发商始终以环境设计作为附属项目,在土建项目完成之后才开始进行环境设计和营造。由于受到规划上的限制,居住区内部的绿化带显得尤为分散。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居住环境无法满足生态化的要求。再者,设计人员过度满足开发商的要求,没有科学的依据作为支撑,全靠开发商的主观判断指导设计。一旦居住区建设完成,就会呈现出许多方面的问题。
3.2僵硬的线型和单一化的道路界面
在规划居住区的道路系统之前,相关的内容已经被总体规划所限制。在小区内部,不同方
出口服装位排布着不同的交通线路,小区周围的景观会受到这些硬质路面的影响。这些车道不利于小区周围的绿化设计,使得景观呈现零碎的状态。另外,僵硬的线型无法与周围的环境融合。设计人员面对这种情景只能表示遗憾,因为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的条件,无法做出主观选择。与此同时,地下管道也是景观设计的考量因素之一问题,由于在更小的空间内进行操作,景观设计的整体品质偏低。
3.3单调的景观和单一的植栽
为了适应开发商的整体主观追求,设计人员会通过妥协的方式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设计植栽的环节中过度追求大块,特别是选择大面积草坪和纹理图案,会更加衬托出草坪上的灌木球等植物的单调性。众所周知,大面积草坪的维护成本远远高于一般的树木。与大型树木相比,草坪并不像树木那样具有较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效果。即使小区内部的绿化面积达到相应的标准,也会因单薄的绿化层次和单调的景观而无法营造出良好的生态园林,即虽然绿化面积达到指标,但是绿化层次单薄、景观单调,许多城市街边的绿地都种植了相同的树种,无创新性可言,不能丰富环境景观,没有自己的特;抑或采取大块的拼花图案,结果导致景观空白、设计单调。
我心中的那一抹绿
乔任梁死亡照片4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策略
4.1强调自然与地域人文要素的融合
生态宜居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但并非指脱离现在的生活而重返自然、回归田野,而是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解决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来突显地域精神,将人为的创造与地域景观资源相融合。其一方面强调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不仅要立足于地域文化特与民居空间特征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强调地域人文环境要与自然条件、资源相协调,实现二者以一种相互适应的方式来共同组成宜居环境。因此,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首先要协调好自然、地域、人文要素的融合,强调如何能够从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角度将两种要素融入设计中,进而实现一种绿人文与景观的塑造。
洞庭湖的诗句4.2营造绿人本的社区交往场景
社区作为城市居住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态宜居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居住环境的生态宜居问题。联合国人居署提出:“宜居社区的环境必须高度绿化、清洁;体育设施、场所充足、完备;居民生活设施全面、环保;日常生活充满激情、活力;人际关系贯
穿关爱情怀,居住环境洋溢文化气息”。从中不难看出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要以自然要素作为居民活动的基础,还要引导居民的行为,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和谐的氛围。从本质上来看,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现着最根本的宜居理念。因此,从支撑和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营造绿人本的社区交往场景是城市居住环境设计满足居民健康身心活动的重要策略之一。
4.3打造生态文明智慧的传承体系
生态宜居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套系统性的人类智慧,体现在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因此,生态宜居理念是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的关键,其利用这套系统性的人类智慧来形成一个能够指导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的体系,从而使这些人类的生存理念和智慧在每个时代都能够以物质空间和环境的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当代即表现为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层面实现二者协调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结合我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现代的生态景观保护和利用技术,以及传统民族和园林的造景理念,营造一种安居乐业的城市居住场景,将多样化的休闲、游憩、交往等活动融入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从而有力地将“生态”与“宜居”进行关联融合,将传统的生态智慧和现代的生态城市建设思想植入其中,以打
造生态文明智慧的传承体系为原则,形成“居有所感,心有所依”的归属感,以及与生态共生的人类责任感,实现一种“结合人作,自然协同”的居住环境设计理念。刘亦菲与王力宏
5结语
现阶段,城市居民逐渐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的主导目标,而生态宜居理念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支撑理论和指导思想。本文论述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设计水平,从而强化城市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淑龙.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57-18059.
[2]吴良镛.人类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6-57.
[3]滕学荣.浅议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4(1):30-3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