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征文
“我心中的宜居幸福城市”主题征文
我心中的宜居幸福城市母情节短信
蔺坤  城阳区上马街道
   相对于早已远逝的小渔村,现在青岛的宜居空间可谓空前地膨胀。在大街上随便采访几个青岛老百姓,他们都会说出很多青岛的宜居之地,如八大关、石老人、汇泉湾、北九水、崂山景区等,可见青岛宜居空间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宜居”概念也已深入到青岛人的居住方式之中,并且青岛人的择居观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人们希望居住的区域不仅仅是像市南区这样传统的热门地区,也有很多购房者钟情于山水,非常在意房子所处区域的环境,愿意为更优美的环境和更舒适的住宅支付更多的房款;而相对于青岛的老百姓而言,外地购房者看中的更是青岛的宜居环境,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花园式的住宅……这些都成就了现如今青岛的“新移民时代”。   
汉字的特点如今,青岛已经从一个一百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变为“全国文明城市”、“著名会展城市”等多种荣誉于一身的中国城市典范,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青岛优美
的海岸景观、符合城市特点的经济发展思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人才资源、舒适的居住环境,也使得青岛已经成为倍受瞩目的“移民城市”,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活品质的人将目光锁定青岛作为自己将来的定居之地。那么如何让我们的青岛更宜居呢?
“低碳城市”更宜居
   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环境的洁净和优美,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低碳生活”已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吸引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还将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消费者行为的低碳化,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机遇。另外,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城市的形象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建设低碳城市,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协调发展模式,正越来越多的被人所认可。从技术上看,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绿制造两个方面,而这正是宜居城市的要求之一。政府通过采取补贴消费者、政府优先采购、产品退税等方式加大对循环经济产品的支持,可以有效的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减肥饮料 建设低碳城市,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比如,构建科学的绿化体系,少建一些大面积硬
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的树林绿荫地,多搞一些城市屋顶绿化,营造青岛的“空中花园”。据测算,如果一个城市全部屋顶面积实行绿化,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将减少羊毛衫怎么洗80%左右。
虽然青岛市的整洁程度一直可以用“鞋不沾尘”来自夸,但是持续的生产污染和生活消耗始终是个隐忧。想让青岛长期保持“宜居城市”的美名,就要改进思路,用低碳生活等环保的思维方式来爱护我们的家园。
“交通便捷”更宜居
交通便利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内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交通便利,出行方便,生活舒适便捷富有旅游流动性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内涵。宜居城市应该具有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这即是环境优美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活舒适便捷的重要内容。
一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交通体系。没有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城市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有机体,交通拥堵将无法避免。道路供给既要建设快速、大运量的干线交通,也要建设
无缝衔接干线与社区之间的支线交通;既要开发地面交通通道,也要开发地下、地上交通通道。要形成干线、支线合理配置,空中、地面与地下有机组合的多样化、立体化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为防治交通拥堵提供坚实基础。
二要科学管理运营城市公共交通。利用先进技术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是增加道路有效供给能力的主要措施。智能交通技术的使用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不但有效解决交通的拥堵,而且对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的处理与救援、客货运输管理、道路收费系统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要注意运用价格杠杆管理城市交通需求。一是运用公共交通低票价缓解交通拥堵;二是以高昂的道路使用费和停车费减少小汽车对道路使用需求,改善拥挤区域的交通状况;三是鼓励错开交通高峰的商场、公司、学校的班车等。还可以借助三面环海的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化的高速轮渡客运交通体系,减缓城市机动车辆发展速度和陆路交通的压力。
葡萄酒酿造三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防堵的根本措施在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存在的前提就是以空间聚集换来时间节约,但过分聚集将会带来交通拥堵和时间
浪费。因此,治堵之本在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按照卫星城、都市圈等新型城市空间结构,实施公共交通导向下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以公共交通网络和道路网络共同作为城市布局的骨架,加快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即围绕交通干线和站点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功能交叉、放射组团、快速连接”式多个城市综合功能区组团。将城市向中心聚集的结构调整为多中心结构,促进城市中心区就业向郊区疏散,有效减轻了市内交通网的负担。
做一个“宜居”的青岛人
    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表里之分,一面是光鲜的外表,另一面是难以示人的肮脏角落。就青岛而言,既有美艳无比的滨海路,也有残破肮脏的老街区。同一个城市,两种样貌,原因何在?在于这个城市里的人还不够文明,光鲜的外表依赖于政府花大力气的精心整治,而在政府力所不及的地方,环境卫生就没法保证了。
    一个城市好比一个人,只在脸上涂脂抹粉是不能证明这个人讲卫生的。文明体现在细节处,大量的清洁工人固然可以保证一个城市的表面光鲜,但一个城市骨子里的整洁只能依赖于这个城市里每个人的文明。
      做一个文明的高素质的青岛人,这是提升青岛作为宜居城市水准的最根本的途径。而要使市民变得更文明,需要政府在市民的文明教育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改变人是最难的工作,但也是最本质的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