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外人员管理的思考
合一但实行领导兼任型的体制,尽量由上一级党委 常委兼职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做到既有利于高位协 调,又有负责人集中精力抓开发区建设。
笔记本电脑键盘不能用了(四)合理确定开发区机构编制标准,逐步 解决编制需求与严控严管不适应的矛盾。根据不同 管理体制,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标准。对于“区政 合一型”,在鼓励推行大部门制的基础上,重点优化 机构编制配置,开发区管理机关的内设机构要与行 政区政府工作部门在更大范围内融合,人员编制统 筹使用。对于“全能管理型”,在现有的标准上,适 当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数量。对于“单一管理 型”,根据其承担的职能,可维持现有标准。在此基
I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础上,要充分依托所在地政府承担社会管理、公共 服务和市场监管,减少向开发区派驻部门。对于“领 导兼职型”,机构编制可维持现有标准,领导职数建 议适当增加。
(五)优化开发区人员编制管理方式,逐步 解决编制性质与机构性质不一致的矛盾。多数开发 区仍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暂时使用事业编制。 为尽量避免不利影响,加强政策统筹,新设立的开发 区管理机关可按程序依法纳入参公管理范围,逐步 解决人员身份不统一、进出方式不规范等问题。
(作者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湖南省委编办改革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关于编外人员管理的思考
•陈丰琳
编外人员存在已久,但长期以来没有统一规范 管理。自2008年开始,一些地方陆续自主探索编外 人员管理方式,建章立制、清理规范,积累了一些经 验。同时,编外人员存在的现实,对现有编制管理制 度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如何加强对编外人员的 管理,需要进一步探索。
―、如何界定编外人员管理范围
通常来讲,编外人员是指行政事业编制以外,由 财政予以保障的各类工作人员。但由于编外人员一
直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和范围,地方多根据工作 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确定编外人员范围,口径不一。
2019年起,机构编制年报统计工作增加了编外 人员相关指标,将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编外人数 指标解释为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中未使用行政编 制(事业编制)且与本机构签订正式聘用合同或劳 动合同的人员数,并明确不包括劳务派遣用工。但 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编外人员管理采取劳务派遣的 用工形式更多。比如,南京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
22
理论研讨
人员(除公安辅警外)中劳务派遣占42.8%,且公安 辅警全部为劳务派遣;浙江等地也在积极推动编外 人员由单位自聘向劳务派遣转变。据此,在上报年 报数据时,若只统计单位自聘的编外人员,数量很 少,严重脱离实际;若统计人数包含劳务派遣人员,又与统计要求不符,也会降低年报中编外人员指标 的准确性。
此外,基层财政保障的人员构成非常复杂,尤 其是镇街层面,对编外人员的范围界定更是混乱,比如一些新区或街道招聘的“雇员用工”,都是高 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或有领导职务,或薪酬等 于甚至高于编内人员。那么,这部分人与编外人员 如何区分?再如社区工作者,经费由财政保障,其 对社区负责,但社区又不是机关事业单位,是否要 归为编外人员。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党务专干等 各种“吃财政饭”的人员,是否归为编外人员。这 些问题没有明确,基层的编外人员底数根本无法理清。
范围不明、口径不一、底数不清,是当前编外人 员管理难以规范化的首要原因,建议由更高层面出 台规范化文件,明确编外人员的管理范围和管理主 体,统一口径,这也是开展编外人员全国统一规范化 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如何核定编外人员员额
目前,多数地方都将控总量、减总量作为编外人员核定目标。在开展编外人员管理工作的清理规范阶段,减总量很有必要,但进人管理成熟期之后,核定工作的重点需要转变。与编内人员 相比,使用编外人员最大的优点是其灵活性,削减人员富余的部门员额,补充人员不足的部门,做到“劫富济贫”,最大程度地发挥用人效率,是编外人员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如果 只简单追求减总量,有悖于编外人员管理工作的初衷。
用人单位不需要使用的核定员额为空额,空 额可分为两种:一种可称为“摩擦性”空额,即人员退休、离职和人员再招聘人职之间的过渡期造成的空额,应予以保留;另一种是由于工作力量充足,不需要使用的员额,应予以收回。但在实际工作中,区分两种空额并非易事,收回空额阻力很大,一些部门知道员额一旦被收回,再申请增加,程序复杂,非常困难,所以想方设法留住员额,甚 至为了占住位子不惜进行不必要的招聘。这样就造成了不需要员额的部门占空位,真正需要员额的 部门难增人的局面。
如何避免编外员额固化,可以探索转变核定方 式。比如,学习事业编制核定方式,划定全市编外员 额总量红线,坚持编外员额核定总数量不得越过红 线,将红线与编外实有人员之间的空额全部收回,并进行分类管理。大部分空额可作为待分配员额,对于确需补充工作力量的部门,在理由充分、经严格 程序审查之后可予以增加;对于被收回少量“摩擦 性”空额的部门,其再申请增加员额时,可减少审批 流程,理由充分即可增加,以减少用人部门顾虑,降 低空额收回阻力。同时,还可实施机关事业
单位人员总量控制,建立行政事业编制与编外人员员额之 间的互补机制,一个编制可以置换几个编外人员员 额,促进用人单位细化工作岗位,需用编内人员的岗 位用编制,非必需编内人员的岗位用编外,以此提升 政府用人效能。
三、编外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在编外人员管理中,如何畅通编外人员的晋升渠道一直是重要议题之一。2016年11月,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第35条明确了“各地在招录人民警察或者事业编制人员时,对表现特别突出的警务辅助人员,可确定一定比例采取定向招录”。因此,有观点提出,对于优秀的其他编外人员是否也可以“特招人编”,以此来激励编外人员队伍。我们认为,这种建议目前并不可行。一方面,个别 优秀的编外人员“特招人编”,对于庞大的编外人员体来讲,人编概率过低,产生的激励作用非带花的诗句
台湾偶像剧大全______QQ
I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常有限,更谈不上将其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对于“特招人编”的优秀编外人员的“优 秀”如何评定,是否能做到评价标准公正客观,是 否能保证不会引发权力寻租,在目前我国行政事业
单位人员编制“逢进必考”的大趋势下,是否有悖 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这些都无法 确定。
目前,很多地方都对编外人员进行分类施策。比如,绍兴等地将编外人员分为执法辅助、技术 技能、特殊工种、窗口服务和普通辅助五大类管理。编外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可在现有的分类管理基础上自成体系,除进行岗位细分,还可依据编外 人员职业成长期进行职级划分,并区分职级待遇。比如,工作满一定年限、考核连续2年优秀、工作 中获得奖项、学历得到提升、取得一定的职业资格 证书等,就可以相对应地提升职级,减少编外人员“一眼望到头”的焦虑感,让他们在工作中更有“盼头”。
另外,编外人员管理不能搞“一刀切”,对于一 些有条件的、对岗位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单位,可以采 取特殊管理。比如,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编外岗位技术要求高,现有编外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46.9%,中级 职称及以上占53.1%。市场监督管理局尝试将技术类编外人员纳入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逐步实施同岗 同酬制度,并与在编人员享受同等竞聘内设机构领 导的权利,以此激励编外人员的创新作为,这样的 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四、如何确定编外人员薪酬标准
在编外人员管理中,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就 是人员流动率高,其原因主要是薪酬待遇低。这 里的薪酬待遇概念,更多指的是相对值,而非绝对 值。比如,经过调研发现,太原市警务辅助人员招聘门
北京成考报名槛高,一般要求大专学历,并要经过笔试、面 试等多重招聘程序,且人员队伍稳定,流失率低。相比较而言,南京市警务辅助人员招聘条件较宽,却依然存在招聘难、留人难的问题,每年南京市公 安局都需到偏远地区进行招聘。其主要症结在于,两个城市警务辅助人员收人水平虽然绝对值相差不大,但是与民警的收人差距很大。南京市警务辅 助人员收人水平不足民警收人水平的三分之一,而 太原市警务辅助人员每月工资收人约占民警收人的一半左右。
目前,很多城市编外人员薪酬的确定和调整不 是以编制内人员收人为基准的。比如,南京市编外人 员薪酬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基准,湖州市 编外人员薪酬以社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基准。这样 的核定基准忽略了编外人员工作环境是在机关事业 单位,最易和最多拿来比较收人的对象不是当地社 会职工,而是编制内的同事,和身边同事的收人差 距往往比收入的绝对值更能影响心理上的归属感和 感。
鉴于以上分析,编外人员薪酬标准建议把编制内人员的薪酬水平作为参考基准。比如,太原市 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薪酬是参考当地事业单位标准的90%制定执行的。考虑到这样的参考基准对于有些地方财政压力很大,一些部门或岗位可以探索尝试在编外人员经费保障方面采取“核资不 核人”的核定方式,通过减少人员规模来提升人均 待遇水平。
五、编外人员岗位监管
很多地方都严格界定了编外岗位的使用范围。但个别部门和单位在实际使用编外人员时,并没有 按照岗位职责安排工作,事业单位编外岗位的人员 被借调到机关工作,本应由编内人员开展的工作由 编外人员负责,这样的“混岗”现象很普遍。目前对 编外岗位的监管,大多数地方还是空白。如何加强岗 位监管,建议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动态管理,可与 部门绩效考核相联系,以此为抓手,提高部门对编 外岗位监管的重视,进而推动编外人员岗位管理的 规范化水平。网王同人bl
牛肉汤配方(作者单位:南京市委编办)
__2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