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不能只谈改革,不讲开放。无抵押贷款>合同转让现在有一股很不好的思潮,我把它叫做“妖魔化地方政府领导”但是我相信,中国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及其领导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劳动节的习俗
      第个观点,这么多年大家一直都在讲改革,但是现在说来说去好象已经没有多少新的东西了,我们是否能换一个新思路来考虑问题。
      我提出的所谓“新思路”,那就是要把“改革”与“开放”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思考,来分析中国的发展形势,来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应当解决的问题。不能只谈改革,不讲开放,这是我的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我多次讲过,“开放”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的作用绝不比“改革”低。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改革中的难题、重点问题,如国企改革的问题、政府体制改革的问题、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问题等等,实际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作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了,开始采取措施解决了,但是讲了20年,也做了20年,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吗?我看基本上没有解决,或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破题,还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倒退。但是,为什么中国经济还在大发展,社会还
在大进步?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什么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现在很多人将此称为“中国经济之谜”,因为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现象了,国外不少人认为,按照中国社会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严重性,经济早就应该崩溃了,至少会陷入很大的困境。但是现实是,中国的经济不但没有崩溃,没有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而且还在迅猛发展。
      我认为,要解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中国20多年来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不但没有被自身存在的问题所束缚和打倒,相反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从而导致了我们经济的大发展、国家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发展。
      我认为,当前在我国的开放政策方面,在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也出现了一股倒退的思潮。很多人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或言论,总体上的意思是,中国人在引进外资方面并没有占到多大好处,外国人把主要的利益都拿走了,我们只挣了一点加工费,我们吃亏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有可能变成依赖外国的经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植树节      这些观点虽然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在总体上是不对的,是站不住脚的。只讲一些重
要的事实,比如家电生产,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的大都是日本、韩国的生产线,从表面看,确实是外国人把主要的利益都拿走了,我们好像吃亏了。但是现在情况怎么样,我们的家电产品不但基本上占领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把许多外国商品都赶出去了;而且还走出国门,开始占领国际市场,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那些名牌产品展开竞争。很显然,如果没有早期的引进外资来生产家电产品,我国的家电产业完全靠走自己的路,绝不可能出现今天这个局面。另一方面,在家电产业引进外资并没有给我们的根本经济利益带来损害,并没有使我们的经济依赖外国,相反的是通过引进资金,也引进了技术、引进了管理、引进了现代生产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引进了学习和创新,从而大大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这不是理论给我们的解释,而是事实给我们的答案。我这里只举了家电产业的例子,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国众多产业都普遍存在,甚至从对整个经济运行各个层面来说都是如此。因此从中国经济总体上说,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利是远远大于弊的。我们付出的是暂时的和短期的利益,这是我们前进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而我们得到的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是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是中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大幅提升。
      还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接近“拉美化”的边缘,已经出现了过度依赖外资的危险。这种
观点也是不对的。实际上我们与拉美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搞的引进外资有本质的不同:我们是“出口导向”,他们是“进口替代”;我们是在生产领域引进外资,他们是在消费领域引进外资;我们引进外资是旨在利用外资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引进外资是旨在依赖外资解决本国经济的问题。地摊商品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往往被人们忽略。引进外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20多年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就业问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已经有一两亿农民脱离了土地和农村,进入了城市和工厂。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这些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中,至少有60-70%都在外资(包括港台加工贸易企业)和为外资配套服务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中工作,很多江浙的民营经济、广东的民营经济都是直接或间接为外资配套的。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这可以说是引进外资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做出的最大贡献。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要走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如果没有大量的就业岗位来吸收他们,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但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不稳定因素,造成整个社会基础的巨大破坏和断裂,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在这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企是不断萎缩的,而民营经济又不可能那么迅速地成长起来,因此毫无疑问正是由于港台企业
和其他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大量使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才为我国新增就业人口解决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引进和利用外资的这个重要的好处是我们绝对不能小视的。我还曾指出,大量内地的农民工进入东部沿海地区外资和民营企业打工,客观上也为解决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带来了一定好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方面的社会矛盾。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引进外资促进了我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我国民主法制社会的不断形成和完善,促进了我国各级政府的转型,促进了我国劳动素质的普遍提高、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生产和经营技能的普遍提高,也促进了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大解放。因此可以说,它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层次的、长远的、巨大的影响,这远远不是我们只拿了点工缴费的好处所能衡量的。
      吴晓灵同志认为,我们现在采取和推行的很多体制改革措施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力倒逼的。我很赞成这个观点,我认为现在倒逼中国改革的有两股力量,一个是地方的自下而上的要求改革的力量,再一个是引进外资所带来的要求进一步开放、进一步改善软硬投资环境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的转型、法制建设、民主社会进程等等。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就是体现在不断的倒逼所引致的进步上,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个祝自己母亲节快乐的说说观点,现在有一股很不好的思潮,我把它叫做“妖魔化地方政府领导”。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诉求,对体制改革的诉求,对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的诉求,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巨大内在推动力。我觉得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不能抹煞的事实。中国改革开放形成大气候的真正的转折点是1992年南巡。它有两大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把开放政策和引进外资从局部地区一下子推广到全国;第二个作用是由于把深圳经济特区以及其他开放地区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对各地政府形成了极大的启示和示范作用。各地方政府都看到了这些开放地区通过敢闯敢干,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引进外资,经济大大地发展起来了,社会生活各方面也大大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和运作空间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而极大地释放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热潮,从而把中国经济发展推上了一个空前快速增长的快车道。尽管后来这些地方政府为自己局部地区的发展而竭尽全力地上项目上投资,不可避免地会引致全局的经济过热和宏观失控,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泡沫,而且中央政府也适时地正确地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资金、项目和土地,使经济得以平稳健康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小平九二南巡后所掀起的遍及全国的地方政府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热潮,是中国经济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程度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当然,现在许多对地方政府的批评中所指出的各种不正之风、各种不良现象和问题确实是大量存在的,在有些地方也是很严重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我相信,中国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及其领导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对地方政府及其领导的投资冲动和发展冲动,也不能完全用“政绩工程”来诠释。一方面地方领导确实有“政绩”的驱动,这也是很正常的,谁为官一任不希望自己做得出,能够得到上级的赏识和重视呢?但是另一方面他还有两个压力,一个是周围省区、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对他形成的压力,另外一个是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老百姓对他的压力。他必须好好干,必须大干快上,否则他所领导的这个地方就要落后了,老百姓对他就会不满意了。所以我们也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冲动”,不仅是为个人“评功摆好”的利益和愿望的驱动,更多的是来自下面和左邻右舍的压力。
      还有一个方面也值得注意,就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往往也是上面造成的。“上有好之,下必趋之”。关键是上面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地方政府及其领导的政绩和功过。过去主要是用GDP,那他们当然要追求上项目,追求扩张生产,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置由此引起的许多社会负效应而不顾。现在上面衡量的标准变了,是“和谐社会”,是“五个统筹”,是“绿GDP”,那当然对地方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地方领导所表现出来的“政绩”冲动也与以
前不一样了。总之不能出了问题,就把板子全打在地方政府身上,这肯定是不对的。
      客观辩证地说,中国20多年的发展靠的是两个积极性,既有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又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二者缺一不可。中央政府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和推动地方继续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正确适时地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引导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克服不良倾向。我认为现在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就是如此,例如振兴东北、开发西部、中部崛起的战略,就是在推动和鼓励地方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就是防止地方过度发展中所引致的宏观失控和局部过热。但是,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并不等于中央要收权,要集权,要打压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改革的根本方向上说,应当是中央政府逐步对地方政府放权,地方政府逐步对社会中介组织放权,这个放权的过程,就是政府转型的过程。因此尽管现在中央政府主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定要保护,对地方政府的发展要求一定要做合理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妖魔化”,不能一说经济过热了,宏观失控了,就说地方政府都是错的了。
      第个观点,中央还要继续坚持小平同志提出的搞经济特区的政策。建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搞经济特区,由于中国经
济特区的成功,已经大大地突破了原有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概念,现在很多国家也都这样采取了类似我国建立特区的方法,就是划定某一个地区,实行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政策,让它在某一个目标上发展,从而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好处。作为中国来讲,经济特区是我们发明创造的,不应当我们自己反而不坚持了,取消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