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发区体制形成和演化路径
我只在乎你歌词王调节电脑亮度 雄 昌
摘 要:开发区的转型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古剑奇谭1本文通过对开发区体制形成和发展的特征研究,分析开发区的招商机制、经济管理职能、行政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等运行机制对开发区转型中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的阶段性影响,提出开发区在转型期的体制重组的基本方案。
关键词:开发区 体制 形成 演化
我国开发区是经国家和省两级政府审批设立的,因此,开发区根据审批机构的不同,分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两个层级。国家对开发区实施的是双重的管理体系,宏观上由国务院对开发区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行指导和管理,不同性质的开发区归口国务院不同的部委管理,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边境合作区等初期是由国务院特区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归口管理,1999年9月30日后改由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部归口管理,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改由商务部归口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国家科委归口管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由国家海关总署归口管理,旅游度假区则由国家旅游局归口管理。
国家级开发区由所在市人民政府领导,日常运行和行政管理则由所在市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协调市各部门、各单位与开发区有关的工作。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实行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总体的指导思想是在开发区实行中国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和新型管理体制,这是开发区设立之初就已经确定的。
一、开发区体制的初始设计
开发区的体制模式最初的设计是在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5]13号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文件,基本确立了开发区的体制框架,目的是避开当时存在意识形态保守、法制环境薄弱、基础设施环境差、对待市场主体的态度官僚化、人治文化泛滥主流的社会环境,在小区域内建立市场机制。因而开发区在体制设计时是试图在大的计划环境下建立市场环境,从而达到避免现行体制的缺陷,从投资、管理、运行等各方面形成简单高效的运作体系的目的。开发区这种体制的设计和实践是从我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的,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得到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随后批准的开发区也是在这一体制模式基础上设置的,这种体制模式有着行政高层级、运转高效率、交易低成本和自
罗马帝国电影主发展等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的产生,《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对开发区的初始边界设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开发区一开始就是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试验区,国家政策对开发区的发展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设区到今天,开发区的发展始终是在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的直接归口管理之下,主要政策均是由国家层面来制定的,一定意义上开发区是我国宏观经济的战略制高点,也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直接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阵地。从这个层面来看,开发区体制初始设计中还包含了高起点的经济战略地位。国家曾两次对开发区实行治理整顿,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耕地,但更多意义上的是国家和地方的一种博弈,是对整个经济环境的保护,使开发区始终能够成为国家在经济战略实施上忠实的执行者。
二、开发区体制的特征
开发区体制中包含了经济战略、政策与管理、运转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 简化的行政管理层级
开发区的管理层级相对于其它行政区域来说是十分简化的,在宏观层面,开发区是由国务院直接审批和管理的(或由归口部委管理),这和开发区设立时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密切
相关。在中观层面,开发区是由所在地的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市政府在开发区设立其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负责开发区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在微观层面,开发区管委会是开发区内行政的最高代表,下面只设置负责区域经济日常运行的简单机构。三个层面的管理机构即完成了开发区运转所需要的从地方到中央的几乎所有经济管理权限的配置(见1)。这为开发区的高效运转打下基础,但同时也为开发区“孤岛”效应的形成提供了行政管理环境。
② 高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弱化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简化的经济管理层级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开发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同时也提高了开发区管理机构的层次。最高级层次配置的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是厅级,其领导人地位甚至高于该城市所辖区县。开发区的管理机构是直接履行一线招商、建设和服务工作,直接面对企业的,这样高级别的配置,使开发区与同层级一般行政区区域比较,工作力度自然要大得多,对协调一线矛盾、屏蔽外部环境干扰、获取政府高层信息等,都是有直接帮助的。宝安汽车站开发区项目审批权是比照经济特区的,因而在产业投资、审批、城市规划、土地管制、环境管制等方面,通常都享有省一级的权限,很多超过了所在城市。我国开发区的这种高级别干部配
置和高管制授权安排,极大的简化了审批层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速度、优化了投资环境。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权限是由设区的各省结合实际而制定的《开发区管理条例》确定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虽然各地区在具体职能上设置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含以下职能:编制开发区的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开发区的各项行政管理规定;执行规定的优惠政策;负责开发区内的土地规划、征用、开发和管理;各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管理开发区的财政、税收、劳动人事、环境保护和工商行政;审批或审核开发区内的投资项目、处理开发区内的一般经济涉外事务;管理开发区内的进出口业务;通常在开发区内还设有垂直管理的各种分支机构,在管委会外独立行使部门的职权。涉及社会的其它行政职能(如公检法等)和其它社会事务管理(如文化、教育、卫生等)则由开发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负责。从机构职能设定来看,开发区在体制建立上是十分注重其经济职能的健全和完善,而对开发区内的社会管理职能,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③ 自行开发建设投资体制和期限内自主的财政税收政策
教师节手抄报写什么内容我国开发区的启动和开发,通常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各开发区只是在具体的启动和开发形
式上存在差别。国家对开发区实行的期限内自主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是开发区实行自行开发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开发资金平衡保障,这一政策也为后来招商引资恶性竞争提供了资金支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目前我国开发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的启动和开发模式是典型的“借贷滚动和财政资金捆绑”模式。天津泰达(财政收入形成后设立的管委会也成为开发资金主要承担者)是开发建设的主体。公司以“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的建设思想,凭借国家借贷3.7亿元资金,实现了开发区起步,形成了“借贷开发”模式。在区内企业建立投产后,管委会利用国务院给予开发区的财政返还政策,将税收形成的财政资金无偿拨付开发总公司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征用开发。公司则将土地出让收入和财政资金捆绑使用,用于区内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滚动开发,良性循环”的设想。
④ 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构建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是管理体制设定的目标之一。开发区简化各项管理手续,倡导以企业服务为主线的政府管理理念。在开发区内营造“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环境,实行特殊的海关、外汇、进出口贸易政策,以制度创新来建立仿真的国际投资
环境,因而开发区在运作不但是高效的,而且也是试图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行的,从而在运作机制上产生出巨大的区位优势。
三、开发区的投资与管理体制
我国开发区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设立的,在开发区体制的设计上有明显的亚洲各开发区的痕迹,特别是开发区的投资和管理体制。从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开始,。虽然我国的开发区在开发建设和管理模式上略有不同,但实行的是政府投资和管理的开发体制。投资体制上,除苏州工业园区初期有新加坡参与投资和管理外,其它个开发区均由政府或国有的开发公司进行投资开发。政府负责土地的征用、招商。开发公司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和土地转让。高强度的财政返还政策最终使开发区形成了典型的借贷滚动和财政资金捆绑的投入与回收的资金大循环模式。同样,这种载体生产与销售的大循环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因而开发区采用的通常是管委会、开发公司两位一体的投资与管理体制。同样,这种体制也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开发公司随着开发区建设开发的成熟而逐渐推出舞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则由管委会承担。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开发区基本形成了四种管理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