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大任务
A、同时进行 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 D、先工业化后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改造个体农业C、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改造个体手工业
3、1953年,三大改造主要是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C、生产技术的改造 D、生产方式的改造
4、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性地运用了赎买政策。下列对该政策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B、使被改造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5、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6、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阶级结构 ③主要矛盾 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主要依据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一五”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工行网银登陆8、下列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经济建设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
B、要更多的发展重工业
C、要更多的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D、标志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9、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健全党内民主制
C、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10、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了正确分析,其主要依据是
A、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论十大关系》
C、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D、党的任务的制定
11、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人们这样做
A、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
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
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2、《人民日报》连续发表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5000斤” “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A、1956年 B、1958年 C、1960年 D、1962年
1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4、人民公社化运动本质上的错误在于
A、偏离了当时的工作重心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在“”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其原因主要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C、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D、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16、明代的一段花鼓词这样描写凤阳:“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
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1978年之后却又这样描写:“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前后的巨大变化,得益于党正确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18、上海某企业因为天气很热,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但需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这个例子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A、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 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C、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19、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管理体制改革 ②所有制形式的改革③分配制度的改革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先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在
A、广东、福建 B、广东、广西 C、广东、海南 D、广东、浙江
21、我国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外交方针不同
22、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23、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B、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C、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D、取消行政指令性经济
24、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离别的诗词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下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城市开始的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把土地归农民所有
C、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D、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粮、棉、钢产量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200字摘抄
时间 | 干支纪日法粮产量 | 棉产量 | 钢产量 |
1955年夏 | 4600亿斤 | 4300万担 | 1100万吨 |
1956年1月 | 6400亿斤 | 7000万担 | 1500万吨 |
1956年8月 | 5000亿斤 | 4800万担 | 1050—1200万吨 |
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早日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了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以上材料均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了三十几个部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变化情况。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3)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怎么购买基金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1990年2月《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初南巡讲话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分析文中所阐述的思想主张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上述材料分析,的讲话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问答题
28、1984年初,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2)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6分)
3)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2分)
(4)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建有什么意义?(6分)
29、学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后,一名学生感叹道:“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那又何必在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此一举。”结合史实试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