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产业⼯⼈队伍建设改⾰⽅案》系列解读之(三)
素质是⽴⾝之基,技能是⽴业之本。《新时期产业⼯⼈队伍建设改⾰⽅案》(以下简称《改⾰⽅案》)提出“构建产业⼯⼈技能形成体系”,着⼒提升产业⼯⼈的技能素质。
中央⽂件第⼀次使⽤“技能形成体系”概念,⽤来改⾰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相关制度体系,重新建构有利于产业⼯⼈技能素质提升的体制环境,是《改⾰⽅案》的⼀个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进产业⼯⼈队伍建设改⾰的重视和决⼼。
1
“技能形成体系”内涵丰富
技能形成体系是源⾃演化经济学的⼀个学术概念,是指国家协调社会各部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以达成社会合作的⽅式,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技能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包括责任分担的技能投资制度、标准化与可转移的技能供应制度、科学公正的技能评价和资格认证制度、公平可信的技能使⽤制度(包含薪酬体系、集体协商、学徒制等)及多⽅⽀持的社会合作制度等。宸字取名的寓意
单个劳动者获得技能、提⾼技能和使⽤技能或许是单纯的个体⾏为,⼀⼤批劳动者获得技能、提⾼技能和使⽤技能则是集体意义上的社会⾏为,需要协调和平衡政府部门、教育与培训系统、企业(资本)以及劳动⼒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成⼀种有利于技能传递和形成的体制环境。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德国技能形成体系被公认为是⼯业化国家的成功范式,具有两个关键特征:⼯业技能资格由国家统⼀认证和企业培训由⼯会全程监管。作为德国技能供应制度的标志,“双元制”学徒制培养模式卓有成效:
⼀是企业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通过⼚办技校、设⽴学徒⼯实训车间的培养⽅式,产教融合、⼯学⼀体;
数学分析教材⼆是培养成本由企业和学徒⼯双⽅分担,政府通过设⽴公⽴技校和促进义务职业教育⽅式补贴部分成本,⾏业协会和⼯会通过集体协商签订合同保障学徒⼯收⼊待遇;
windows7声卡驱动三是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企业联合会、⼯会、政府联合进⾏技能考核评价和技能资格认证;
津津有味的意思四是通过⽴法由⼯会监督学徒⼯的培训质量。德国通过企业雇主、⼯会和政府等多⽅协商的合作⽅式,化解了企业不愿提供培训只想挖⼈搭便车的市场失灵问题,解决了⾼速⼯业化过程中的技⼯荒难题。
游戏昵称骚而不俗的构建产业⼯⼈技能形成体系,就是要通过改⾰和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预技能形成过程,形成有利于提⾼产业⼯⼈队伍技能⽔平的体制环境,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的技能⽀撑和⼈才保障。
主要举措包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改进产业⼯⼈技
主要举措包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改进产业⼯⼈技能评价⽅式、打造更多⾼技能⼈才、促进农民⼯融⼊城市稳定就业等。
2
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改⾰⽅案》中,职业教育是指⼊职前的各层次各类型职业院校(含技⼯院校)提供的技能教育,或是指未来产业⼯⼈的培养;职业培训是指产业⼯⼈岗位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辅以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段,也称职业能⼒建设、职业技能开发。改⾰的主要思路是两者统筹发展,构建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前全国有1.25万所职业学校,年招⽣总规模近950万⼈,在校⽣2700多万⼈,⾮学历教育注册学⽣5287万⼈。2014年底,有技⼯院校2818所,技⼯院校在校⽣339万⼈,全国享受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1935万⼈次。但从客观现实来看,产业⼯⼈队伍整体技能⽔平还不⾼,技术⼯⼈尤其是⾼技能⼈才严重短缺,农民⼯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亟待改⾰完善、统筹发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等⽅⾯。《改⾰⽅案》提出的改⾰重点在于,⼀是坚持⾯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向,以纠正⼀些地⽅和学校⼀度偏离就业导向,过度追求职业学校升格的倾向,⼀些⽤⼈单位⼀味以学历为门槛歧视职业学校毕业⽣的⾏为;⼆是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改变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短板局⾯,解决普通⾼等教育扩招挤压职业院校⽣源问题;三是着⼒解决教育模式问题,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结合、知⾏合⼀,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紧跟产业变⾰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健全教学标准、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提升⾯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才培养能⼒;四是引导社会特别是⾏业企业积极⽀持和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提⾼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等政策,解决企业参与办学内⽣动⼒不⾜的问题。
就业是民⽣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点,⼀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建⽴各类培训主体平等竞争、产业⼯⼈⾃主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是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结合⽣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本单位技术⼯⼈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基础能⼒建设,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含技⼯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现代化产业⼈才培养培训基地(中⼼),改进技能提升培训⽅式;四是推⾏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构建助⼒产业⼯⼈学习的公共服务机制。
当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不够问题仍然突出。《改⾰⽅案》提出统筹协调发展的改⾰思路,⼀是建⽴覆盖⼴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业、企业、院校、社会⼒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促进学历与⾮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搭建产业⼯⼈教育培训“⽴交桥”,构建贯穿产业⼯⼈职业⽣涯全过程的终⾝职业培训体系;三是⿎励名师带⾼徒,推⾏学徒制培训。
3
改进产业⼯⼈技能评价⽅式
改进产业⼯⼈技能评价⽅式
技能评价⽅式和资格认证制度是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设置、评价⽅式、资格认证、薪酬体系和集体协商等技能使⽤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影响⼯⼈⾃我学习提⾼技能的意愿、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甚⾄影响整个技能形成体系的效能。
《改⾰⽅案》提出了技能评价⽅式和资格认证制度改⾰思路,⼀是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政府指导下,由⾏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是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评价⽅式,引导和⽀持企业、⾏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主开展技能评价,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业协会学会有序承接⽔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体认定⼯作实施办法》;三是推进技能⼈才评价制度改⾰,加⼤对技术⼯⼈创新能⼒、现场解决问题能⼒和业绩贡献的评价⽐重,加强⾯向⾮公有制企业、⼩微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四是推进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与监管平台建设,强化对技能鉴定
机构的监督管理,提⾼服务⽔平。
4
两⼤重点⼈的职业培训
《改⾰⽅案》提出,打造更多⾼技能⼈才和促进农民⼯融⼊城市、稳定就业,就是要求做好这两⼤重
点⼈的职业培训,体现技能形成体系的针对性和⼴泛性。
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倍率⼀直在1.5以上,⾼级技⼯的求⼈倍率甚⾄达到2以上。有关部委已经下发了《⾼技能⼈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国家⾼技能⼈才振兴计划实施⽅案》。《改⾰⽅案》要求继续实施国家⾼技能⼈才振兴计划,加快⾼技能⼈才专业市场建设,孵化拔尖技能⼈才,培育更多“⼤国⼯匠”。
改⾰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从1.7亿增加到7.3亿,常住⼈⼝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5%,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6% 左右,约有 2.4 亿农民⼯及其随迁家属被纳⼊到城镇常住⼈⼝的统计范畴,但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保障性住房等⽅⾯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为促进农民⼯融⼊城市、稳定就业,《改⾰⽅案》强调,深⼊实施农民⼯学历与能⼒提升⾏动计划、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公平保障其作为⽤⼈单位职⼯、作为城镇常住⼈⼝的权益,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灵⽹备[2016]Z0010号
官⽅:lbzgzj :0398-*******投稿:lbghwlb@16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