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作者:***
来源:《高教探索》2020年第12期
        摘 要: 以112所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为样本对象,对其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巨型化、工学类专业所占比重较大、师范专业日渐式微、红牌专业设置较多。巨型化、工科化带来资源不足困境,去师范化带来教师教育困境,传统专业保留过多导致路径依赖困境。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调整的路径为:政府专项投入与院校自生资源相结合,多元化筹措经费;建设省域教师教育一流学科专业,重塑师范特;政府主导与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相结合,克服路径依赖。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调整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17年12月,“双一流”结果公布后,师范类院校有9所进入“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名单,大多地方师范院校无缘“双一流”。不可否认,地方师范院校虽然学科门类众多,但优势学科并不明显,甚至教师教育特也在逐渐丧失,有些师范院校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综合类院校。大多地方师范院校的现实情况使其短期内很难进入“双一流”。
        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特努力建设一流专业。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指出,要引导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发展,实行分“赛道”建设,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分列发展,并向地方高校倾斜。《意见》和“双万计划”无疑为大多地方院校转型变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院校的一类,按照高等教育分类,可以归口为应用型高校,然而,地方师范院校与普通意义上的应用型高校又有一定的区别,教师教育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依照市场逻辑进行转型变革。在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一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了综合性粗化、师范性弱化和应用型泛化等问题;受传统专业的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在向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与区域产业联系较紧密的专业转型时,常常受路径依赖影响而难以进行彻底的变革。由于师范院校自生资源不足的现状,综合化发展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往往使地方师范院校陷入资源危机。
        一流学科建设是基于知识逻辑的发展变革,一流专业建设则是基于行业导向的转型变革。通过专业转型是否可期成为地方院校转型的新的突破口?《意见》和“双万计划”能否
推动地方师范院校实现专业转型?这些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在经历教师教育大学化、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以及应用型转型的多重变革之后,地方师范院校专业布局结构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样态?师范类专业是否居于主导地位?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如何建设一流师范专业?以上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为了明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以112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①为样本对象开展研究。在测量变量上,主要从专业规模、专业结构、师范专业所占比重、红牌专业设置四个方面开展,样本数据主要以样本院校《2019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基础数据,辅以各样本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并对有疑问、不清晰之处通过电话咨询、资料查询等进一步核实,以实现数据之间的三角互证。本研究选取有效样本112所,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全部样本,占样本总量的100%,能完全反映样本的真实情况。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专业规模、工学类专业设置、师范专业比重、红牌专业占比分布几个方面呈现样本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可以反映地方师范院校的专业结构、应用型专业转型的特点、师范特的保留情况、热门专业的设置情况。
        (一)专业规模巨型化新年许愿
        从专业设置来看,专业规模庞大是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主要特征。其中近70%的院校设置专业数50个以上,50%左右的院校设置专业数达60个以上,甚至个别院校设置专业数接近100个。如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置专业分别为96个和95个。
        其中师范大学的专业设置普遍在40个以上,设置40-50个专业的仅为2所院校,分别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伊犁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设置专业数在50-70个的,占40%左右;设置70-80个之间的仅3所院校,分别为淮阴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详见表1)。
        (二)工学类专业设置较多
        从学科布局来看,工学、理学、艺术学是设置专业数量较多的学科,其中工学类专业
判断上下联的口诀位居各学科之首,设置专业总数高达1157个,占专业总数的近20%。其次是文学、管理学和教育学三大学科,这三大学科设置专业数均在600个以上,而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设置专业数都在300个以下,与工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有很大差距。而医学、哲学仅有少数学校设置。
        哲学虽是各大学科之首,但保留哲学相关专业的仅有8所师范大学,如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但也仅仅设了1个专业。而73所师范学院没有一所高校设置哲学类相关专业。
        作为师范院校老牌专业的文学类、教育学类、历史学类专业本应处于重要位置,但文学专业所占比重仅居于第4位,位于工学、理学和艺术学之后,仅占专业总数的12.97%;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主打学科,其专业位次仅居第6位;历史学类相关专业设置仅109个,平均每所院校还不足1个专业(详见表2)。
        (三)师范专业比重不足
        从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设置数量看,师范专业设置总数为1878个,非师范专业设置巡回检查组百度百科
污污污老司机
总数为4332个。非师范专业所占比例是师范专业的2倍以上。其中师范大学中的非师范专业高达74.01%,是师范专业的3倍以上。而师范学院的非师范专业占比也高达66.04%,是师范专业的2倍左右。其中安徽师范大学89个专业中,师范专业仅17个,而非师范专业高达72个;内蒙古师范大学95个专业中,师范专业仅23个,非师范专业高达72个;淮阴师范学院72个专业中,师范专业仅15个,师范、非师范同时招生的4个,非师范专业高达53个。整体来看,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弱化已成为不争事实(详见表3)。
        (四)红牌专业比例较大
        从专业设置來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红牌专业所占比例较大。麦克思统计的红牌率较高的前9个专业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大多数都依然保留着这些专业。部分专业趋同率较高,所统计的9个红牌专业中样本院校有6个专业趋同率高达70%以上。
        对设置专业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专业多是师范院校建校初期设置的专业,如法学、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等,这些专业是师范院校传统和基础专业,是大多师范院校一直保留的专业(详见表4)。
        三、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综合化的办学格局,使其陷入资源不足的困境;由于缺乏教师教育特,也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造成不良影响;受传统专业初始路径的影响,趋同化发展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资源不足困境
        专业规模庞大是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主要办学特点,表1显示了大多样本高校设置专业较多,近70%的样本院校设置专业数在50个以上。庞大的专业规模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得不考虑到各类学科、专业的发展。在政府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得不分散资源投入,无法集中资源办好优势学科专业,从而导致各专业都难以有效投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同于综合类院校,综合类院校有着先天的学科优势,有着扎实的学科基础,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则仅仅具备以教师教育为主导的多学科基础,非教师教育相关的学科积累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双一流”建设并没有教师教育学科,这也使得很多高校撤并了教育学院,主要是因为教师教育类专业过于分散,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很难归口到哪个学科,这就使得师范类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缺乏热情,过度分散的专业资源导致办学资源极度不足。另外,在办学经费方面,综合类院校有工学、经
济学、管理学等应用类学科支撑,这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专业可为其它学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师范类院校不仅缺乏非师范类学科的学术性支撑,也缺乏其它“收益较高”的学科资金帮助。
        表2显示了工学类相关专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现实格局,这必然导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陷入更大的资源困境。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同于理工类院校,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特点决定了办学收益的有限性,开办工科类专业既缺乏经验,又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撑,无论在专业师资、教学设施、实验实训等方面都无法与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同起点竞争,盲目模仿大多地方院校开办工科类专业只会使地方师范院校陷入更深的资源困境。
        (二)教师教育弱化困境
        教师教育综合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以牺牲师范性为代价的“去师范化”的过程。侯小兵在对48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调查中发现,仅有37.5%的院校定位于教师教育。[1]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样本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基本是师范专业的2倍(如表3)。“去师范化”办学是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争的事实。“去师范化”的目的是使地方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道路,从而改变教师教育学术水平不高的困境。而当前的事实是,地方本科师范院
校除了学科、专业和学生数等在数量上显示出综合性特征外,并没有在内涵上显示出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与综合性大学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进行综合化或应用化转型后,大多师范院校不是专心于教师教育,而是沉迷于综合化转型或应用化转型。由于把过多资源投入于非师范专业,把自身的师范优势束之高阁,这不仅对院校自身的发展不利,也对区域中小学师资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当大多师范院校醉心于非师范专业,过度迎合市场需要开办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非师范专业以谋取高额利润时,基础教育师资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这不仅对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大学生是一个心灵的伤害,同时也严重背离了我国教师教育大政方针,与国家教师教育的整体导向是不一致的。2018年,广西、江西、贵州、云南四省的初中生师比例分别为15.48、16.07、14.10、14.07,与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13.5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2],这对教师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当前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将造成不可预期的伤害。
        (三)路径依赖困境
        表4显示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趋同率较高的前9个专业,其中有6个专业趋同率高达70
%以上。而这6个专业(生物科学、法学、美术、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多数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建校早期设置的专业,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传统专业。按照路径依赖理论,早期形成的路径会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影响,并制约着发展的路径,难以改变,不管这一路径是有效率的还是无效率的。[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