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1
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
六一串词
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深度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在崩溃,封建制在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9“学思之窗”,思考: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提示(1)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2)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时期国别主持者内容目的性质
齐管仲(1)发展农工商业
(2)整顿和发展军备
(3)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春秋
鲁“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
认了土地私有
奴隶主阶级
中国硅藻泥十大排名
改革
魏李悝(1)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战国
楚吴起(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
封制
(2)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3)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
请托
富国
强兵
地主阶级
改革
[深度点拨] 春秋时期各国改革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而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1.改革的必要性
(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总体上落后于中原各国。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得到认同。
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2)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扼制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主观原因
①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②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
[深度点拨]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亮视网
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
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商鞅辅助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史料一 
史料二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③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
陪伴作文600字
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①②体现生产力的发展。
③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
红酒怎么开瓶塞(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结合史料二,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
提示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怪盗基德出场的集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史料一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
悝①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②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③实行
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
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史料二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④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⑤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
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摘编自孙立《吴起改革的启示》
①体现了李悝的用人标准。
②说明李悝主张政府鼓励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
③指李悝根据市场供求调控粮价,其目的在于稳定小农经济。
④⑤说明吴起变法侧重于政治改革,打击国内保守势力。
(1)根据史料一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提示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根据史料二,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评之。
提示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
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
(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共同作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时代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向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