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建立: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何赚钱农业发家致富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
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
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这样就使元朝政府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明朝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机构,设立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直接隶属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等;清朝沿用明朝官制,后又增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组成。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 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他们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2. 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
唐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权的审批,六部直属于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互相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权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被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
    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繁荣,成为唐朝强盛的政治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四)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
1. 分封制
  2. 郡县制
  3. 行省制度
 
(五)中国古代社会的地方组织制度生活困难补助申请书——编户制度、保甲制度
1. 编户制度
    1)形成:西汉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管理人民、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不许无故迁移。这种制度也称作编户齐民。
    2)特点:实行的目的是为控制和剥削农民,编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租赋制度。
    3)影响:编户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封建剥削和各种差役,加强了西汉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
2. 保甲制度红岩主要写了什么
    1)形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
    2)特点:保甲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3)影响:保甲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和治安力量。
(六)中国封建社会的选管制度:
1. 察举制
2. 科举制
形成和演变
特点
      影响
 
(七)中国古代监察制
秦朝:
两汉:
北宋:
元朝:
明朝:
 
(八)古代军事制度
府兵制
募兵制
猛安谋克制
八旗制
 
(九)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1升等于多少毫升?
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
管仲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力强盛,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2)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废井田、废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3)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政治变革
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它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对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认识
1. 从原因上看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 从目的上看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主要目的是克服封建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 从性质上看
    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
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
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社会改革。
4. 从内容上看
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小学门卫制度
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等。
5. 从结果和作用上看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6. 从失败原因上看
个人所得税app怎么退税
一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二是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等,如王安石变法。
7. 从成功原因上看
顺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十)盛世局面
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一些天下大冶的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
期或前期。
1. 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教训,文帝、景帝从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 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实行了租庸调制,采用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使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3. 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的人选,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
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的认识
1. 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
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2. 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详和、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