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之器⼩哉。或⽈。管仲俭...
【⼦⽈。管仲之器⼩哉。或⽈。管仲俭乎。⽈。管⽒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邦君树塞门。管⽒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亦有反坫。管⽒⽽知礼。孰不知礼。】
这段话是孔⼦评论管仲。《朱⼦集注》当中讲:「管仲,齐⼤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这是简单介绍管仲。管仲他是齐国的⼤夫,他的名字是夷吾,曾经辅佐,相就是辅佐,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这管仲是⾮常有才能,他帮助齐桓公做政治改⾰,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产。他的计划叫「尊王攘夷」,平定北戎的、夷狄的这些动乱,使到齐国逐渐逐渐强⼤,⼜在中原联合各个诸侯国,帮助周朝王室的内乱,叫尊王攘夷。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这都是管仲出的⼤⼒。
管仲,根据《管⼦·⼩匡篇》记载,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也,⼤器也。」在历史上都是说管仲是个贤⼈,天下的贤⼈,他是个⼤器。孔⼦在这⾥就对管仲有⼀个评点,到底管仲是不是⼤器?管仲在孔⼦眼⾥叫做⼩器,器量⼩,不是⼤器。那么这段话是很有意思的,孔⼦评论管仲。本来像管仲这样的贤⼈,孔⼦也是⼗分的尊敬。曾经孔⼦有赞叹过管仲,在《论语》⾥⾯就有,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个微就是⽆,如果没有管仲,吾就是我们,到我们现在,⼤概只能是披着发、左扣着⾐襟,做那个夷狄的外族⼈。换句话说,没有⽂化。可见得管仲对于⽂化的这种保护,是有很⼤功劳。因为他
帮助齐桓公,率领诸侯尊重周天⼦,⼀正天下,社会,⼜不受夷狄外族⼊侵,所以这是⼈民百姓都感受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那真的中原春秋时期,或者就已经完全变了样。所以孔⼦对管仲也是⾮常赞叹。
但是孔⼦评论⼈⾮常客观。你好的地⽅,他赞叹你。你不够的地⽅他就要给你指出来,即使你是有再伟⼤的功绩,圣⼈对你的评价还是很客观。这⼀点可见得孔⼦他是直⼼是道场 ,⼼地正直。评论也是就事论事,把这个事情说出来,让我们引以为戒。
现在时间到了,这章《论语》我们下⼀节课,再进⾏学习。谢谢⼤家!
尊敬的诸位⼤德、朋友,⼤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佾第三》。我们刚刚讲到第⼆⼗⼆章,『⼦⽈:管仲之器⼩哉』这⼀章,这是孔⼦评论管仲,说他是⼀个器量⼩的⼈。我们⾸先对管仲做⼀个背景介绍。管仲是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襄公。齐襄公在位,国政⽐较混乱,⽽且这个国君没有德⾏,诛杀⼀些⾂。当时管仲就预感到齐国将要发⽣⼤乱,他就提⽰公⼦⼩⽩,公⼦⼩⽩是齐襄公的弟弟。提⽰⼩⽩的师⽗鲍叔⽛,这也是⼀位贤⼈,他是管仲的好友,就让鲍叔⽛保护⼩⽩逃到莒国。管仲跟召忽两位,是另外⼀位公⼦公⼦纠的⽼师,公⼦纠也是齐襄公的弟弟,他们也逃往鲁国去逃难。
果然不出所料,在齐襄公⼗⼆年,齐国的⼀个⾂⼦叫公孙⽆知,就把齐襄公给杀了,⾃⼰⾃⽴为君,也就是他弒君篡权。当然公孙⽆知好景不长,到了第⼆年,他到雍林这个地⽅,就给雍林的⼈杀了。他死了以后,齐国就没有国君了,所以顿时就陷⼊⼀⽚混乱。齐襄公被⼿下⼤⾂杀死,这也有他的报应。
我们先作⼀个插曲,讲讲齐襄公的故事。齐襄公有个妹妹叫⽂姜,⾃⼩他们兄妹俩就有私情,这是属于违背伦常。后来⽂姜嫁到了鲁国,做鲁桓公的夫⼈。我们知道,鲁桓公⽣四⼦,长⼦继位,剩下三个⼉⼦就是三家。后来,齐襄公在继位第三年,⽂姜已经嫁了⼗五年。因为齐襄公要准备跟周庄王的妹妹结婚,所以准备请鲁国国君鲁桓公来主持。结果⽂姜听到这个消息,要求跟他丈夫⼀起去,到齐国。鲁桓公不顾⼤⾂反对,就答应了,带着⽂姜回到齐国。
结果回来之后,⽂姜跟齐襄公旧情复燃了。⽂姜就不住在鲁桓公居住的驿馆,⽽是留宿齐襄公的宫殿⾥⾯。为这事鲁桓公当然是⼤为恼⽕,就斥责了妻⼦⼀顿。结果⽂姜也是⽣起了怨恨,就向她的兄长齐襄公告状。齐襄公为了能够让他妹妹长期留在⾃⼰⾝边,对鲁桓公就起了杀⼼,于是他就设宴招待鲁桓公。同时就交待他⾃⼰的弟弟公⼦彭⽣,送鲁桓公回他驿馆。驿馆就好像国宾招待所,专门招待外国贵客。就在回驿馆的路上,公⼦彭⽣就把鲁桓公杀死在路上。这是⼀件情杀案,⽽且在历史上⾮常罕见的,为了情,是⼀个国君杀死了另外⼀个国君。
当时鲁国举国上下都⾮常的愤怒,⼀定要齐国国君有个交待,给个说法。为什么⾃⼰国君死在你们国界⾥⾯?谁谋杀他的?齐襄公最后没办法,只好把所有的罪名推到公⼦彭⽣⾝上,杀死了彭⽣,这算对鲁国有个交待。之后,⽂姜也就常常留在齐国。这是属于什么?说得难听⼀点叫。齐襄公造了这个罪业,当然他⾃⼰也就必定有报应。
⾸先第⼀个是举国上下⼈⼼就不安了。国君没有德⾏,⽽且对于他看不惯的⼤⾂展开了杀戮,所以致使他两个弟弟,公⼦纠和公⼦⼩⽩,被迫逃到外国。后来公孙⽆知弒君,杀死了齐襄王之后,⼜被雍林⼈杀死。齐国没有国君不⾏,所以齐国的⼤夫,就想召回在外逃亡的两位公⼦,就看看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来做齐国国君。公⼦纠和公⼦⼩⽩这两个⼈,本来是亲兄弟,⼀下⼦就成了仇⼈⼀样,都为了争夺国君的位⼦。鲍叔⽛是辅佐公⼦⼩⽩的,管仲是辅佐公⼦纠的。
结果当时鲁国因为公⼦纠,他的母亲是鲁国⼈,他们就逃亡到鲁国去。那么鲁庄公,桓公死后,鲁庄公继位,庄公就想辅佐公⼦纠。于是就派军队护送公⼦纠回国,谁先回到国谁去要那个王位,所以这⼀路上连夜赶路。鲁国同时⼜发兵,拦截公⼦⼩⽩。公⼦⼩⽩是公⼦纠的弟弟,拦截他
不让他回齐国,管仲当时是领兵要拦截公⼦⼩⽩。管仲的朋友鲍叔⽛是辅佐⼩⽩的,这两个朋友就成了战场上的对⽴⾯。当时鲁国的军队真的就拦截住⼩⽩,⽽且管仲他也是武艺⾼强的⼈,⽂武双全。
他弯⼸搭箭,⼀箭就射了,射到⼩⽩那⾥。结果射中的是⼩⽩的带钩,没射到他⾝体。⼩⽩这⼈很
聪明,⽴刻倒地装死。管仲就以为他死了,于是⽴即派⼈回鲁国报捷,说⼤家不⽤担⼼,我们可以慢慢回齐国了,公⼦⼩⽩已经给我射死了。于是公⼦纠⼀⾏也就慢慢的,⼀路游⼭玩⽔的回国了,整整六天才回到齐国。公⼦⼩⽩他装死,他就躲进帐篷车⾥⾯,连夜的赶回齐国。他回到齐国了,当时齐国有两⼤贵族,就⽀持⼩⽩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做了国君,第⼀件事情赶快派军队,去阻击鲁国护送公⼦纠回国的这个军队。结果就在路上展开了⼤战,齐军⼤败鲁军。因为齐国实⼒,齐国是⼤国,鲁国是⼩国,他俩是在相邻的,结果把鲁国打败了。
这时候⼩⽩的⽼师鲍叔⽛,写了封信给鲁庄公。信中说,公⼦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现在不忍杀他,请鲁国你⾃⼰把他杀了就⾏了。⾄于说公⼦纠的两个⽼师,⼀个召忽,⼀个管仲,那是仇⼈,请你们把他们押送回来,我们要把他们碎⼫万段。结果这封信就把鲁国国君给吓住了,他也不想因此⽽得罪齐国,于是把公⼦纠给杀掉。当时召忽就⾃杀了,他是为公⼦纠殉义⽽死,效忠于公⼦纠。管仲就没有⾃杀,就被鲁军囚禁起来,押回齐国,给齐国来碎⼫万段。
结果押回齐国之后,当时齐桓公马上就想杀了他,鲍叔⽛这时候就出来讲,鲍叔⽛是管仲的好朋友,替管仲说话。他说⾂很幸运的跟从君上成就了齐国的⼤业,如果君上只是想治理好齐国,要我鲍叔⽛跟国内的⼤⾂就够了。但是君上想要成就天下霸业,那么这就⾮要管仲不可了。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所以不能失去他。这⼀番话就把齐桓公给说动了,于是他听取了鲍叔⽛的建议,没有杀管仲。反⽽跟管仲谈治国之术,论霸王之术。结果⼤喜过望,最后就拜管仲为相。果然管
长沙岳麓山仲后来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他是春秋五霸之⾸。管仲不仅是对齐国的贡献很⼤,更重要的是他对整个天下、保留周朝道统,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孔⼦对他还是⾮常佩服的。
少先队歌 但是在这段话⾥⾯,孔⼦却说「管仲之器⼩哉」,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朱⼦集注》,「器⼩,⾔其不知圣贤⼤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修德以致主于王道。」孔⼦说管仲器量⼩,是说什么?他不知圣贤⼤学之道。没错!管仲是有治国安邦的这种技术、能⼒,可是对于圣贤⼤学之道,朱⼦以为管仲还不知道。那什么是圣贤⼤学之道?《⼤学》⾥开头就说,「⼤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我们讲明德本有,圣⼈只不过是把⾃⼰本有的明德恢复起来,让明德显明,这叫明明德。明明德之后,必定使天下⼈也能明明德。⾃⼰明明德是⾃利,让天下⼈明明德这是利他,叫亲民。⾃利利他,到了圆满,这是⽌于⾄善。这个明也可以当作觉来讲,觉悟。⾃⼰觉悟了,这是明明德。觉悟别⼈,帮助别⼈明明德,⾃觉觉他、觉⾏圆满,这叫⽌于⾄善。这是圣贤⼤学之道。这种⼼量是⽆限⼤的,是⾃他⼀体,天下跟⾃⼰不⼆,所以他的⼼很⼤。
但是朱⼦讲管仲不知圣贤⼤学之道,他的局量就狭窄了。这个「规模」也是讲他的⼼胸,⽐较卑劣狭⼩。那么管仲只是帮助齐国成为霸主⽽已,但是却不能够帮助整个天下,却不能帮助千秋万世。所以管仲死了以后,齐国的霸业也就随之消弭了。因此朱⼦以为管仲还是「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为什么?他不能正⾝修德以致主于王道。所谓王道是⾃⼰先正⾃⼰,⼰⾝正,天下也就正。
王道跟霸道不⼀样。管仲帮助齐桓公是实现霸道,他成就霸主。霸道是什么?你⽤武⼒,⽤你的实⼒,成为天下第⼀,这叫霸道,凭⼒量争取来的。⽽王道是凭德⾏,像周⽂王、周武王,这是王道。使民⼼归附,⾃然⽽然⽽使他成为众⼈归仰的圣王。那么他的功夫就是正⾝修德,也就是《⼤学》⾥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这个格物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格除⾃⼰的物欲烦恼,致知就是使⾃⼰恢复本有良知,然后你的意念就真诚,你的⼼地就正了,你才叫做修⾝。修⾝了,⾃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到渠成。孔⼦讲的为政以德,就是⽤修⾝以治于王道。这是王道跟霸道不同的地⽅。
管仲只是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没有成就王业。那说到底,还是⾃⼰正⾝修德不⾜,所以孔⼦认为他器量还是⼩。我们从这⾥看到,孔⼦的门坎很⾼。这千古赞叹的贤⼈管仲,在孔⼦眼⾥还觉得逊⾊,必定要在⽂王、武王、周公这样的⼀个境界上,才真正为孔⼦所由衷赞赏。所以孔⼦说话⾮常正直,你是什么样的⼈就给你什么样的评论,盖棺论定,也不会去故意捧你,也不会故意损你,实事求是。这是什么?教化我们。通过评点这些不同的⼈物,让我们知道我们志向应取向哪⾥。可见得孔⼦重视德⾏,不重视政事。管仲政事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为政的⼿法,这种能⼒登峰造极。但是孔⼦却不怎么赞叹这个,他赞叹的是德⾏。包括孔⼦弟⼦⾥⾯,你看他所赞叹的颜回、闵⼦骞、冉伯⽜,这些都是贤德的弟⼦。⽽他不怎么赞叹冉有,冉有是政事第⼀。不赞叹宰我,宰我是⾔语第⼀。对于⼦游、⼦夏,这是⽂学第⼀的,也没有怎么赞叹。圣⼈赞叹的是德⾏!
我们继续看《论语》,下⾯这⾥说到,『或⽈:管仲俭乎?⽈:管⽒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我们先看到这⾥。因为孔⼦说管仲的器量⼩,这个可能就出乎很多⼈意料之外。因为⼤家都认为管仲是贤⼈,怎么夫⼦这样评论他?他讲的这个器量⼩,到底什么意思?所以有⼈就问「管仲俭乎」?《朱⼦集注》⾥⾯讲,「或⼈盖疑器⼩之为俭。」有⼈就可能会疑惑,是不是夫⼦讲的器量是指他很节俭,不舍得⽤那些物品,是指这个⽅⾯,说他器量⼩,倒不是批评他。有⼈就可能怀疑这个,所以就问了,是不是管仲很节俭?节俭也是美德,温良恭俭让。
结果夫⼦不以为然,他说,「⽈:管⽒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朱⼦解释说,「三归,台名,事见说苑。摄,兼也。家⾂不能具官,⼀⼈常兼数事。管仲不然,皆⾔其侈。」三归,朱⼦解释为三台,这是台名。什么叫台?这种说法不⼀,对三归这个词古注有很多种解释。有的⼈说管仲娶了三个太太,这个是⼀种说法。朱⼦根据《说苑》的⽂献⾥⾯讲,说是三台。三台可能是三栋楼这么个意思,楼台。那么这楼台可能是像府库、仓库⼀类的装很多东西,证明他家⾥物品丰富,有三栋楼才能够装得下。
也有的说管仲有三个住处,就是三个地⽅住,这也是富贵的⼈才有三个地⽅住。也有的说,管仲到了⽼年,齐桓公感念他的功勋,给他赐三归。这三归就是等于国君的赐品,赐给他的。那么当然赐得很多,可能是⽤三个仓库才能藏得了这么多的东西。那么这些说法众所纷纭,都是在解释管仲实际上他的⽣活并不节俭,他有很富贵的⽣活,甚⾄是很奢侈的。根据雪公⽼⼈的意思,还是取管⼦到⽼年
的时候,齐桓公赐给他三府库的东西,这种说法⽐较说得通。这是讲三归。
「官事不摄」,这个摄就是兼的意思,就是兼职。管⽒,管⼦家⾥有很多的佣⼈家⾂,「家⾂不能具官 ,⼀⼈常兼数事」,就是每⼀个家⾂本来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个⼈可以做多种⼯作。可是在管⼦家⾥⾯,「官事不摄」,就是每个⼈不⽤兼职,只做⼀桩事情,那必定是他有很多家⾂。这⾥可以看出管仲家⾥⾯⾮常的富有,家⾂、这些⼯⼈很多,这都是讲他⽣活的奢侈,所以「焉得俭」,这怎么能够叫俭?所以他⽣活并不节俭。因为当时管仲得到的这些东西,他的财产很多都是齐桓公赐给他的。所以按照礼来讲,长者或者是君上赐给⾃⼰的东西不能够不受,要接受,所以他接受了。那个也是属于礼。所以当⼈听到孔⼦说「焉得俭」,管仲并不节俭,那么就继续问了。那是不是管仲不知礼?「然则管仲知礼乎?」这个⼈⼜继续向孔⼦请问,管仲知不知礼?底下孔⼦就给他辨明,管仲实际上不知礼,不知礼当然也就不能够依礼⾏事了。
孔⼦是怎么说法?说『邦君树塞门,管⽒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亦有反坫。管⽒⽽知礼,孰不知礼?』《朱⼦集注》的解释说:「或⼈⼜疑不俭为知礼,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诸侯之礼,⽽管仲僭之,不知礼也。」
这是说到有⼈怀疑管仲不节俭,因为受到国君的恩赐不敢不接受,所以管仲是不是属于知礼的?孔
⼦这⾥讲的「邦君树塞门」,这个树其实是⼀种屏障,屏风把它竖在门⼝,这屏风就挡住了⾥⾯,就我们现在讲的屏风。所以塞犹蔽也,当蔽字讲。就把⾥⾯隐蔽起来了,有屏风的门,就叫做塞门,就是隔开内外。这个是国君才有资格⽤这样的⼀种装饰,他是为了有别于内外,所以有这么⼀个塞门。⼜说到「管⽒亦树塞门」,管仲他也⽤国君的这种⽅式,这属于违礼。他是属于⼤夫,他不能⽤国君的这种塞门。
然后⼜说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所谓的坫,朱⼦讲的两楹之间,楹就像柱⼦,两个柱⼦之间⽤⼟筑起⼀个⼩⼟台⼦,可以放⾷物、酒器,有点像个⼩宴会桌。当邦君为两君之好的时候,好是好会,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会合在⼀起的时候,⼤家来修好、结盟就会⽤这种礼,就在这个⼟台⼦上⼤家⼀起喝酒。「献酬饮毕」,也就是⼤家互相的敬酒、喝完了,喝完之后,把这个空酒杯⼦反过来放在⼟台⼦上,所以叫「反爵于其上」。其就是代表这个坫,所以「有反坫」是这么个解释,把酒杯⼦反扣在这个⼟堆⼦上、⼟台⼦上。这是诸侯之礼。结果管⽒⼜⽤这种礼,⼤概他跟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也搞这么⼀套,这属于僭礼,僭越了天⼦的礼。所以孔⼦批评他,管仲⽽知礼,孰不知礼?像管仲这样的⼈要是知道礼,那还有谁不知道礼?这批评的也是很重的。换句话说管仲根本不识礼,就变得狂妄⾃⼤,⼤概是以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了,以这个功勋⽽⾃居。所以孔⼦就评论管仲的这⽅⾯的缺陷,说管仲器量⼩。
幼儿园六一主持词 当然孔⼦看问题⾮常客观,在这⾥他批评管仲,在后⾯《论语》⼜有赞叹管仲,就是刚才讲到的,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因为⼦贡疑惑向孔⼦请问,他以为管仲不是⼀个⾮仁的⼈,就是不是仁者,他不仁。因为⼦贡他⼼⾥以为,齐桓公杀了管仲所辅佐的公⼦纠,齐桓公没登上国君位置的时候叫公⼦⼩⽩,他为了争王位杀公⼦纠。那管仲辅佐公⼦纠,为什么公⼦纠死了以后,他不能像召忽那样去⾃尽,为公⼦纠⽽死。却反过来去辅佐公⼦纠的敌⼈,辅佐齐桓公,这个样的⼈还能算是仁⼈?
⼦贡问了孔⼦。孔⼦就解答,说像管仲这样辅助齐桓公,建⽴盟主的功绩,主要是率领诸侯尊重周天⼦,这是使天下,万民受福,所以管仲他也能称为是仁⼈。孔⼦是从他的功勋来评论管仲。他的功勋⼀是辅佐桓公天下,这个还是当时的贡献。真正更⼤的功勋,是他能维护仁为主的中华⽂化,周朝传下来的道统,不⾄于使⾮礼⾮义的夷狄外族,把中华⽂化给戕杀掉,这是使天下后世⼈民受其恩赐的。就这⼀点功勋⽽⾔,孔⼦认为管仲也是仁⼈。所以说「微管仲」,没有管仲。微是当⽆字讲,没有管仲,那我们现在都得披着头发。你看真正的有⽂化的⼈,儒家古代都是结着发髻的,不会披头散发。只有那些不懂得礼义⽂化的⼈披头散发,所以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可能都披头散发,像那些夷狄外族的⼈⼀样,在左⾯扣扣⼦。
可见得孔⼦他着眼是天下⼈民,以⼤公的思想来⽴论。评论⼈他是以公⽽不取私,以⼤⽽不取⼩,这是儒家论⼈论事的准则。但是说管仲⼗全⼗美,他是个贤⼈,他是个⼤器量的⼈,那孔⼦就不同意。评论管仲本⼈,孔⼦也是很客观的,这⾥就评论他。
《朱⼦集注》当中有⼀段话说,「愚谓孔⼦讥管仲之器⼩,其旨深矣。或⼈不知⽽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俭。或⼜疑其知礼,故⼜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器之所以然,⽽其所以⼩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奢⽽犯礼,其器之⼩可知。盖器⼤,则⾃知礼⽽⽆此失矣。』此⾔当深味也。」
建党百年祝福语 朱⼦这段话是解释为什么孔⼦评论管仲器量⼩,⾥⾯有很深的意旨。这⾥有⼈不知道孔⼦的深意,听到孔⼦评论管仲器⼩,就怀疑是不是孔⼦以为管仲是很节俭,这个才称为器⼩,⽤的不多,这器⼩。但是孔⼦就驳斥了,说明管仲是奢侈,他不是节俭的。然后⼈⼜怀疑,孔⼦说他奢侈,因为是齐桓公的恩赐,管仲他不能不受,这也是知礼。那管仲是不是知礼?孔⼦⼜驳斥,管仲是僭越诸侯之礼,那是不知礼的。孔⼦没有明说为什么管仲器量⼩,但是这两个驳斥的论点,也就基本能够明⽩器量⼩之所以然了。
什么叫器量⼩?程⼦的话来讲「奢⽽犯礼」,⼜奢侈⼜犯了礼,这就是器量⼩。我们从这⾥看管仲,更重要是看⾃⼰。所谓以⼈为镜,可以知
得失,⾃⼰有没有奢侈?有没有违礼?如果有,那⾃⼰可能⽐管仲器量更⼩。管仲还能够匡扶、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咱们更不⾏了,是⼩之⼜⼩。
「盖器⼤」,这个器量⼤是什么意思?「则⾃知礼⽽⽆此失矣。」知礼,⼀切依礼⽽⾏,这是⼤器
字画装裱量的表现;还有节俭,这是⼤器量的表现,所以孔⼦崇尚温良恭俭让。温良恭让,这是讲礼。温是讲外表温和庄重。良是内⼼,⼼地善良。恭是恭敬,「礼者,敬⽽已矣」。让是礼让,跟别⼈⼀定是礼让。这是讲礼。再者能俭,你看温良恭俭让,包括这才是器量⼤。所以孔⼦才能称为是⼤器,器量⼤的⼈,管仲还不够资格,所以这⾥的话有深味。我们⾃⼰要关键反求诸⼰,⾃⼰好好检点。如果⾃⼰是⼩器量,要变得⼤器量,这才⾏。
朱⼦⼜引苏东坡的话,苏轼,这是宋朝的⼤⽂学家,他也着有《论语说》。苏轼有段话说,「⾃修⾝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器。扬雄所谓:『⼤器犹规矩准绳』,先⾃治⽽后治⼈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苏轼这段评论也是很好。他讲什么叫⼤器?⾃⼰修⾝,修养⾃⼰的德⾏,然后齐家治国,「修⾝正家以及于国」。这个根本很深,根本是德。《⼤学》⾥讲的「德者本也」,要有深厚的道德,然后你感化的范围就远了,这叫⼤器。那我们看管仲和孔⼦就能明了。管仲成就⼤业,也只是在当时,只是成为历史的辉煌⼀剎那。孔⼦虽然他没有做到管仲这样的功绩,但是他以⾃⼰修⾝⽴德,推⼴圣道,天下万世都得到他的恩惠。所以孔⼦⽐起管仲,远远超过。
车管所网上选号 苏东坡引扬雄的话,扬雄是西汉的思想家。扬雄说,「⼤器犹规矩准绳」。所谓⼤器,像规矩准绳那样,规矩和准绳谁来⽴?⾃⼰来⽴。怎么⽴?按照圣贤教诲,学圣学贤,成就圣道,这叫⾃治。你⾃⼰修好了,然后治⼈,使⼤家都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你做⼤家的规矩准绳,你就学为⼈师、⾏
为世范。你做⼤家最好的样⼦,⼤家都跟你学,那么你就是⾃利利他,你就是明明德、亲民,最后⽌于⾄善,这叫⼤器。管仲有没有做到真正⾃⼰修⾝?当然不能说没有,但是修得不圆满。你看这⾥三归、反坫,三归是他奢侈不节俭,反坫是说他越礼。齐桓公虽然是称霸天下,但是内嬖六⼈,他也宠爱美⾊,嬖是宠爱美⾊。他虽然称霸天下,他的根本还是浅。既然是根本浅,那他的霸业也就浅。所以管仲死了以后,齐桓公死了以后,天下就不再「宗齐」,齐国就不再是⼤家的领导,他就失去霸主的地位了。
孔⼦这⾥讲管仲器⼩,那我们就明⽩了,是责备他,批评管仲奢侈、越礼这两⽅⾯。当然也是就事论事,个⼈的是⾮好丑,我们都要看到,我们不能抹杀管仲的功绩。但是也不能够⼀味的把⼀个⼈捧到⾄⾼点,好像是完⼈⼀样,这也不对。要⾮常客观的来论⼈。
蕅益⼤师在这⾥给我们做⼀个点睛的说明,「⼀匡天下处,是其仁。不俭不知礼处,是其器⼩。孔⼦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盖⼤器已不⾄此,况不器之君⼦乎?」这是讲管仲⼀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是他仁的地⽅,所以孔⼦赞叹他是仁⼈。⼏近于仁,基本上可以称为是仁⼈,但是还不完美。管仲有他不节俭的地⽅,他有三归,三府库的这些财物,就是不节俭,当然他家⾥很多佣⼈也是不节俭的地⽅。还有不知礼,他僭⽤诸侯之礼,这是不知礼的地⽅。这是说明他器量⼩,不是个⼤器,是个⼩器。所以孔⼦论⼈多么公平,⾮常的中正,多么的明⽩。他有好的地⽅我们赞叹,他不好的地⽅我们也得明⽩,不能够⼀味把⼀个⼈捧上天,这样容易误导社会⼤众,以为全部学他那就
是最好的。那不是,他也有不好的地⽅,我们不能学他,这是孔⼦着眼于教化天下万世⼈民。那么不节俭,不知礼,「⼤器已不⾄此」,⼤器的⼈已经不会⾄于做到这样的,有这样的⽑病。也就是⼤器之⼈必定会节俭,必定会知礼,更何况不器之君⼦?
孔⼦讲「君⼦不器」,不器⼜⽐⼤器⼜⾼⼀层。⼤器它还是个器,只是⼤。⼤器当然⽐⼩器是好,不器⼜⽐⼤器要好。不器,我们就可以根据孔⼦的思路推下去,⼀定是什么?节俭到极处,知礼⾏礼到极处、到圆满,必定成就温良恭俭让的厚德,⼼⾥没有分别执着,他才能不器! 这器是什么?是器具。⼀个器具只能有⼀种功⽤,这叫器,第⼆种功⽤就不⾏了。君⼦不器,他是没有固定的功⽤,他在哪⾥都能做到最好,这因为他有⾼尚的品德做根本。像棵⼤树,它这个根深了,它的枝叶就繁茂。不管在那个⽅向的枝叶花果,都是⾮常的繁荣。所以必须放下⾃私⾃利,放下分别执着,这才能做到不器!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