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举例说明
(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
(2)再以大家都熟悉的货币为例。
(3)再说中国的历法,年节也都是与农历(阴历)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简直就是农耕日期表。
(4)此外,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科技、宗法制度、婚丧风俗、节日等等都与农业生产、农业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农耕文化。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叫中国农耕文化,既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又是我们沉重的包袱。比如,依照中国传统,过春节是中国人的习俗,也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但这种节日是农业区、农耕经济下的产物。在现代高度工业化的城市愈来愈多的人感到春节是个负担。驱鬼、祭祖、吃年饭、守岁等传统活动已经在现代春节中显得极不和谐。难怪青年人喜欢过洋节日。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确实有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迈着比内地更强有力的步伐得到了飞速发展便是例证。深圳、上海
的开发,就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那么,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做具体的分析。 整体衣帽间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从地图上看得很清楚。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三是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的,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当然也有沿海而行的人。比如唐代的高僧鉴真四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另外,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的,所以说,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主讲人:赵树廷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经济的三个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上下五千年,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时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以农立国,使得与农业有关的文化十分发达,比如说节气文化、中医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农业文化延续至今,在农业文明阶段,中国文化在世界一直遥遥领先。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中国文化就开始落后了。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首先在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唯物论者王充,无神论者范缜,主张“公天下”的黄宗羲,反对“独治”的顾炎武,唯物论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包容了各派各家学说。

新惊天动地魔剑技能•在区域上,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比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都被包容在中国文化里,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京剧就是融合了多种戏剧的产物,京剧吸引了传统的南北各地的戏曲形式,如南戏、昆曲、高腔等。
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时,满族也逐渐被,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也消亡了。
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中国的佛教既有儒道文化的成分,又有外来佛教文化的痕迹。特别是明清之际(十六世纪)的耶酥会来华,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也能扬弃吸收。16世纪80年初(明朝末年)耶酥会教士陆续来华从事宗教活动。他们经澳门进入我国。为了减少在华传教的阻力,他们学习汉语,穿起儒者服装,与士大夫交游,并买通宦官,得以进京朝见明神宗,同时献上自鸣钟,万国图等方物,取得在京传道的特权。
此后,传教士来华者日众。其中有葡、西、意、比、法、俄、德等国的教士。清朝建立后,继续利用这些耶酥会士的技术与知识,让他们在宫廷服务,为朝廷官员画像、治病,但拒绝他们的宗教。他们除传播宗教外,还暗中从事测绘地图、调查中国物产等活动,为西方侵华作准备。但他们也介绍了一些有关历算、水利、机械、火炮、地理、测量、建筑等方面的知识,他们传进的科学技术,曾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人能够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既早熟又不成熟,农耕经济的这一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回顾上下五千年,汉唐、宋都曾有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时代。元朝在统一全国的同时,就开始恢复海外贸易,但一直处于时禁时开的局面。
文学是什么明代嘉庆年间,沿海屡遭倭寇骚扰,以后葡萄牙海盗商人又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掠夺。明朝政府曾一度封锁全部通商口岸,禁止客商往来。清兵入关后,也实行过“海禁”政策,并三令五申,严禁商民下海贸易,康熙24年,宣布废除海禁,指定澳门、漳州、宁波、六台
山四处为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又规定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 
直到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局面才被打破。由此可见,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这种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凝重的保守文化,在建国以后很长时期内,仍然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建国后,我们同资本国家并无经济来往,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赐贡”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互惠互利的贸易。加入WTO后,才会有平等的互惠互利贸易。
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向上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
第四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孙中山的成就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第四讲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全国连锁快餐店排名主讲人:赵树廷
三个问题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前两章我们分析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和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除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影响外,同时还受到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立夏祝福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中,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正面影响是: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
负面影响
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正面影响是: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
2、负面影响是:
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这是我们了解道教的归宿,因此也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不少科学学科有关。比如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道士们为了炼造长生不老的金丹,他们做了许多实验,并且把炼丹术用文字记录下来。正是他们的常年的炼丹活动和著书立说,为古代化学作出了令人惊叹的贡献,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记录了炼丹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