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及知识点2...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一、教材简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鲁迅的《且亭杂文》。这是一篇“驳”、“立”紧密结合的驳论文。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也就是失掉自信力的仅是中国人中的一小部分,从而批驳了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本课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有“驳”有“立”,语言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在初三学生学习、鉴赏、运用驳论文的阶段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达到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及掌握简单的驳论文写作,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对驳论文的鉴赏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为低层次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教学时不宜过快,宁可多花一点时间,对时代背景作者进行介绍,以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多举正面人物(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代表)及反面人物进行比照、分析,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化差异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如何共享文件夹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火炬之光2如何联机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的中国,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
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介绍写作背景。
  (三)、研读赏析
好听的帮派名字
  1、齐读课文1、2段,出“敌论点”和论据,哪些词最富讽刺意味?
  投影展示1:国民党*的言行。
  A、“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B、“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C、“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D、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明确:投影展示2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a、信地信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a上课爱开小差,b上课爱开小差,c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
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3: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4、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5、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
好看的qq签名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威乐循环泵  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