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考证一则
《史记·五帝本纪》考证一则
作者:***
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4期
        摘 要:《史记·五帝本纪》“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一句中,可疑之处有二:第一,“崩”是否衍字;第二,“不善”是不是“不著”的形讹。“崩”作谓语时,往往和前面的主语直接相连;如果与前面的主语断开且中间插入其他谓词成分时,则需要加上“而”连接两个谓词成分。这里的“崩”不符合分布条件,应删去。“不善”出现的语境一般是指人自身或内在的品性、人际、处世等方面,“不著”的使用语境则是指人外在的言论功名,二者在语用范围上有很大不同乃至是相对的。相比而言,“不善”更符合原文语境。
        关键词:《史记》;形讹;语境差异;语义指向
        一、引言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1](P59)这段话的可疑之处有两点。第一,“崩”字是否为衍文。清人张文虎云:“《索隐》本无‘崩’字,据《注》及《正义》,盖后人妄增。”[2](P6)中华书局《史记》新点校本承袭了张文虎的观点,把“帝挚立,不善,崩”中的“崩”字打上括号,以示删除。第二,“不善”是否应为“不著”。司马贞《索隐》云:“(不善)古本作‘不著’,音张虑反。俗本作‘不善’。不善谓微弱,不著犹不著明。”这里,司马贞对“不善”的写法提出质疑,并引证古本为证。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读荀子杂志》“善于后世”条,认为“善”是“著”的形讹:“仁义功名,善于后世。引之曰:‘善’字文义不明,疑‘著’字之伪。”并附《史记·五帝本纪》“帝挚立,不善”一条,认同《索隐》“古本作‘不著’”的观点[3](P157)。可见,王氏父子认为《史记》中的“善”应是“著”的讹误。
        近年来,辛德勇再次对这两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辛氏援引宋代的几个注本,认为应保留该句的“崩”字,不当是衍字;其次,辛氏同意王念孙的说法,赞同“善”是“著”的讹字,“不善”原本写作“不著”,后世传本存在窜误[4](P81)。我们认为,这里的“崩”应该删去;同时,王念孙将“帝挚立,不善”中的“不善”改作“不著”,并不准确。尽管文献中确实存在“善”和“著”的形讹问题,但“不善”与“不著”各有其语境语用上的特点,此处的“善”并非“著”冠组词和拼音
之讹。
        二、“崩”為衍文的考证
        首先,通过对《史记》语料的检索,可以发现,确实存在着少量的“崩”字单独作句的用例。例如:
        (1)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史记·殷本纪》)
        (2)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史记·周本纪》)
        (3)顷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为定王。(《史记·周本纪》)
        (4)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史记·周本纪》)
        在《史记》中,“崩”作单字小句共有9例。这些例句与本文所讨论的句子在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崩”字前都带有时间词“即位三年”“立二十六年”等,构成“N帝王+N时间”格式。
从语义上看,这些例句都是先交代君王在位的时间长度后,再描述其死。从语用上看,“崩”前出现的时间成分承担的是背景信息的功能,是为了给“崩”这一前景信息作一定的铺垫。同时,先交代帝王在位的时间,然后引出帝王的死,这样可以保证语义信息的足量。在“帝挚立,不善,崩”中,“崩”前面并没有相关的时间成分,与其他用例的分布不符,在一定程度上说,其语义信息也是不充足的。
几月几日万圣节
        其次,《史记》文本中,“崩”出现在帝王逝世的语境中总共有213例。其中,“崩”字单独句读的有9例;“崩”直接跟在施事主语后面,构成主谓结构的高达187例,形成“SP帝王+VP崩”这一主要格式。例如:
        (5)孝惠崩,太子立为帝。(《史记·吕太后本纪》)
        (6)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史记·孝武本纪》)
        (7)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史记·鲁周公世家》)
        (8)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史记·管蔡世家》)
        (9)景帝崩,太子袭号为皇帝。(《史记·外戚世家》)
        (10)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天下事皆决于高后。(《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1)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英语书信万能开头结尾带翻译        (12)其后太后崩,为将军,军北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怎么关闭空间        (13)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史记·汲郑列传》)
        以上例句说明,“崩”字的最常见用法就是和自己的施事主语相连接,从而构成主谓搭配。为了加强论证的说服力,我们又考察了《汉书》中“崩”的分布,大致统计出“崩”字用在君王去世的语境中共有227例,其中,用作主谓结构“SP帝王+VP崩”的有216例,却没有发现一例“崩”是单独句读,且在主语之间有其他成分插入的情况。因此,“帝挚立,不善,崩”中的“崩”字出现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再次,我们在梳理文献时发现,一般情况下,如果“崩”与主语断开,且主谓之间插有其他谓语成分,“崩”往往与前面的谓语成分用“而”进行连接,构成“SP,VP+而+崩”格式。例如:
        (14)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
        (15)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史记·夏本纪》)
        (16)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史记·封禅书》)
        (17)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史记·太史公自序》)
        (18)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汉书·高后纪》)
        (19)克殷之岁八十六矣,后七岁而崩。(《汉书·律历志下》)
        (20)正月,复幸甘泉,郊泰畤,又朝单于于甘泉宫。至冬而崩。(《汉书·郊祀志下》)
        (21)田于北山,将因兵众杀適子之党,未及而崩。(《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我们认为,从文献中的常见用例来看,如果《史记·五帝本纪》原文缺脱“崩”字,则应补缮为“帝挚立,不善而崩”,而并非辛德勇先生所说的在句中添加单一的“崩”为独字小句,因为这样的格式是不符合上古汉语的普遍用法的。
        综上所述,《史记·五帝本纪》原文中的“崩”字没有相应的时间成分作背景信息;“崩”用于帝王逝世的语境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与主语相接,形成“SP帝王+VP崩”格式;如果“崩”字前面有其他的谓语成分,则往往需要“而”将两个谓语成分相连接。因此,这里的“崩”应该删去,原文当为:“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三、“不善”与“不著”的辨析
        在古代文献中,“善”和“著”确实存在着形近而误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善”都可以用“著”来替换。当“善”“著”与“不”组合时,各自的使用范围将会大大地受限,“不善”“不著”在语境分布、语用功能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杨逢彬在《论语新译新注·导言》中指出,词与词之间的替换是不自由的,“‘词的不自由’是指,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也无论是动词还是其他词类,由于上下文各语法成分的限制,进入某一语法位置都是不自由的,能进入该语法位置的词往往是封闭的而非是开放的”[5](P4)。也就是说,任何形讹问题都要充分考虑新词的语法特点是否适合新的组合环境。在《汉语大词典》中,“不著”的第一个义项为“不显扬”,例证是《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6](P13845)“不善”的义项有“坏事”“缺点”“不良”“恶人”等[6](12946)
。可见,“不著”与“不善”在语义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两者分布的语言环境也是大不相同的。通过对汉代典籍的梳理,可以发现,“不著”出现的语境往往是用于形容人的功业名禄、知识著书等方面。例如:
        (22)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史记·天官书》)
        (23)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史记·留侯世家》)
        (24)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淮南子·原道训》)
        (25)此皆不著于法令,而圣人之所不口传也。(《淮南子·氾论训》)
        (26)朕思念至于久远而功名不著,亡以尊大谊,施后世。(《汉书·高后纪》)
        (27)汉典寝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汉书·礼乐志》)
        (28)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29)臣年老居贫,死在旦暮,欲终不言,恐使有功不著。(《汉书·魏相丙吉传》)
        (30)著鸠于杖末,不著爵,何杖?(东汉王充《论衡·射短篇》)
        (31)汉德不休,乱在百代之间,强笔之儒不著载也。(东汉王充《论衡·须颂篇》)
        从上述例句来看,例(22)、例(23)、例(27)、例(28)、例(31)等句中的“不著”,描述的是文字言论未能记录;例(24)、例(25)、例(26)、例(29)等句中的“不著”,描述的是功名、学问不能彰显或流传。概括起来说,“不著”所观照的对象是于人之外的事物。
        再看“不善”的语用环境。从典籍用例来看,“不善”往往用于形容人的秉性品德、人际关系、处理事情等方面,即指人在为人处世上的不当。例如:
90年代歌曲        (32)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史记·高祖本纪》)
apple store
        (33)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史记·孝文本纪》)
        (34)鲍子与悼公有郤,不善。(《史记·齐太公世家》)
        (35)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史记·刺客列传》)
        (36)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37)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仇也。(《淮南子·道应训》)
        (38)又言柴唐子为不善,足以戒。(《汉书·贾邹枚路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