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融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把教育内容融入生活,让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得以舒展。
三国志12技法
关键词:体验教育;情境体验;角互换;生活历练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教育,就会失去教育的本质意义,而体验教育就是将教育还给生活。
体验教育的关键词是“体验”。体验一词最早出自《淮南子·汜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辞海》对体验的定义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过程。体验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完善人格,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种种体验中享受快乐,自我成长。
一、情境体验,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也就是说,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和认知。通过创设情境,切身体验,让
学生在“润物无声”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一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品德活动课上,笔者带领学生玩了一个“气球”的游戏。学生为了到那个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在教室里乱撞,整个教室一片混乱,但是却很少有学生到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游戏体验结束后,学生发现阻碍他们到气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那个自私的“我”。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思路和做法,将自己身边的气球送到真正的主人手里,最后每名学生都到了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
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经历思考、经历发现、经历醒悟,他们终于明白: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情境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融入情境体验之中,在体验中认知、明理,从而使空洞的说教变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使深奥的教育内容变为无形的渗透与正向的激励,最终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重塑自己。情境体验是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在体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二、角互换,引领学生华丽的蜕变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是个大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心之向往。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实践的体验者。学生的兴趣在实践中
被点燃,学生的潜力在实践中被激发,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情人节短句10字之内
寒假期间,笔者班级举办了“小小促销员”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这次活动经历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在角的转换中也开启了他们崭新的人生职业初体验,整个活动中学生异常兴奋。在售卖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他们从未想到的问题,他们需要灵机一动,他们需要迎难而上,他们需要微笑面对,他们需要同伴扶持。活动在充满期待中开始,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活动内容是丰富的,带给学生的体验同样也是丰富的,相信这一定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经历中慢慢释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尤其是小学生,并不在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佀丽辉(辽宁省实验学校)
(下转第29页)
大团圆亲情一家人27
做了多大贡献,而在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接受社会现实的历练,让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快乐、锻炼自我、学习成长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引领他们华丽的蜕变。
三、生活历练,丰盈学生的精神
少年军校可以让学生体验军营生活;基地种植可以让学生体验农民的辛劳;短期游学可以让学生体验独自学习生活。通过一个个多彩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躲在家长的羽翼下生活,他们被过度的照顾和保护,缺乏应有的担当。其实,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磨炼的,只有这样,当生活的风浪来临时,他才不会退缩,不轻言放弃,才会自信地说“我能行!”,能承受挫败的精神世界才会丰盈、饱满,这样的人生才更容易成功。
四、结束语
教育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体验之旅。从学校的“小课堂”到无比生动的社会“大课堂”的有效链接,会为学生铺设一段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教育中享受快乐,完善自我发展,这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幸福生活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1]苗建,李晓恬.生命教育下学校“润养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实施:以山东省实验小学为
例[J].现代教育,2019(10).
[2]方素祥.当前教育模式背景下实施体验式教育模式的意义和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6(28).
留学中介哪个好[3]左英.体验:让德育活动走进心灵[J].中国教育学刊,2017(4).
三、教学评价力求准确,倡导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历史课经常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而对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则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有教师经常使用“好”“对”“非常不错”“十分好”“相当不错”等评价的词汇。如此评价,貌似合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力求准确到位,应该抓住学生答案准确到什么程度,好在哪里,是否分析透彻了。追问学生面对史料和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识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才能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教材第二单元“戊戌变法”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图强的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运动。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戊戌变法兴起和失败的基本史实,提出启发性问题“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在评价时,教师要精准提示学生:
关于戊戌变法的原因应该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动两个方面思考;关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呈现维新派的主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史料,让学生知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刻率先觉醒,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而实现自强,所以戊戌变法又是一场爱国图存的救亡运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救国家于水火。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点拨引导,完成了知识的重建,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做到求真务实、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与家国情怀的高度契合,这样历史教学生命之树必将长青。
参考文献:
[1]钱耕森.陈寅恪论中国哲学史:对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的
评述[J].孔子研究,1997(4).
关于青春的演讲稿
[2]潘振平.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J].
历史研究,1986(1).
(上接第27页)
2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