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资源
推动旅游空间建设的思考
会计专业实习周记*[作者简介]杜彬(1977 -),男,重庆巫溪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云南省文化和旅游
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一级主任科员。(云南昆明,650500)
*诚挚感谢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博物馆处处长余剑明老师对本文的帮助和指导。① 王欣、吴殿廷、张祖等编著:《旅游地理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序言。②
[美]爱德华•索亚(Edward W.Soja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杜彬
[摘 要]文化空间作为象征性空间是生活空间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延伸。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
体和形式,是生成文本意义的标示。由文化遗产资源形成的旅游符号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与历史之间互动的结果,旅游者在对旅游符号的“阅读”中生成旅游、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本文试
以云南文化遗产资源为例,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和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对旅游第三空间的生成进
行探索性研究,以促推文旅融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旅游第三空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890 ( 2021) 02 - 032-10
空间和时间一样,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 种思维方式。旅游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体验中的一部 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空间问题伴随着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的方方
面面。空间(移动)既是旅游不可或缺的外部特
征,又蕴含着旅游的内部本质。人们发现空间、认
识空间、体验空间、依恋空间、改变空间。从现象 到知识、到技术、到哲学等层面,空间为我们提供 了了解旅游的一把钥匙。”①本文拟以美国学者爱德 华・W •索亚“第三空间”为理论视角,以时空思
维和文化符号为切入点,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和 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对旅游第三空间的生 成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抛砖引玉,为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提供点滴借鉴和思考。
一、旅游第三空间的理论阐述
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于1968至1974年写
作了《进入城市的权利》《从乡村到都市》《都市
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资本主义的幸
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空间与政治》和《空间
的生产》等7部有关空间生产与空间政治的著作,
提出“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感知
的空间)、空间的再现(构想的空间)和再现的空 间(实际的空间)。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完成了
《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
旅程》和《后大都市:城市与区域的批判性研究》
“空间三部曲”,在列斐伏尔的基础上发展了 “第
三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是指空间性生产,
“围绕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作为每一社会构成之特
征的具体地点和空间集。”②是能直接感知的空间, 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准确测量与描绘,是索亚
“第一空间”产生的基础;“空间的再现”是“概
念化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学家、分门别类的专家政要的空间,是仿佛某种有着科学爱好的艺术家的空间。……它也是乌托邦思维观念的主要空间,是符号学家或译码员的空间,是一些艺术家和诗人纯创造性想象的空间。”①是一个观念化和想象性的空间,即索亚的“第二空间”;“再现的空间”是与其他两类空间相区别但又包含两者,具有“复杂的符号体系,有时经过了编码,有时则没有。……充满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充满了相互纠结着的真实与想象的内容,充满了资本主义、种族主义、父权制,充满了其他具体的空间实践活动。……是’被统治的空间',是外围的、边缘的和边缘化了的空间,是一切领域都能够到的’第三世界’。它们在精神和身体的物质存在中,在性和主体性中,在从最为地方性的到最为全球性的个人和集体的身份之中。它们是为了斗争、自由与解放而选择的空间。再现空间是有生命力的:它会说话。”②索亚在列斐伏尔“赋予社会空间复杂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空间的意义,空间化是“从最为本土到最为全球尺度上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③强调“社会微观空间的具体抽象。”④索亚“第三空间”是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组成的社会空间,并被社会空间所塑造和参与社会建构,是赋予了生命力的空间,有自己的编码和解码系统,强调“历史性——社会性——空间性的本体论三元辩证法。”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将旅游较为传统地定义为“人们旅行到一个其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并停留不超过一年的各种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休闲、进行商务活动等。”⑥而(后)现代的“旅游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在休闲环境中的行为的拓展与延伸。”⑦从索亚“第一空间”看,旅游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从一个实体空间到另一个实体空间;从“第二空间”看,旅游是当地居民、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纯创造性想象的空间,是一个概念化的空间;从“第三空间”看,
旅游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符号体系和编码、解码系统。旅游第三空间是原住民和旅游开发者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的“地方营造”,是“基于’地方理论’的一种目的地建设与营销方法,也是着眼于空间与人的情感联系以及空间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而做的工作。”⑧通过地方营造使旅行者对旅游地方产生一种空间意向,即“一个含有海量信息的空间,其某些突出的特征和众多相关联的要素,共同与人的精神世界耦合作用,在人的头脑里反映出一种整体的、模糊的和有情感意义的形象”,⑨生成一个整体的“合一的表意单元”符号文本,通过旅行者对旅游地方符号文本的“阅读”,在对符号文本的“编码”“解码”过程中生产旅游的价值和生活意义,生成旅游第三空间。
二、旅游第三空间的基础:文化景观
从300万年前人类进入到旧石器时代开始⑩,至今走过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子时代、航空时代,直到今天的数字、5G时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和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们今天追溯历史、弘扬传统、发展旅游的宝藏,挖掘古代文明,善待珍贵遗产已成为今天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和发达的重要标志。伴随科技飞速发展的是消费主义的兴起,“新
①②③④⑤⑥[美]
[美]
[美]
[美]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
—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
专利怎么申请流程—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朱晓阳:《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
[英]斯蒂芬•威廉斯,[美]刘德龄:《旅游地理学—
—地域、
第85页。
第85-87页。
第388页。
第387页。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页。
空间和体验的批判性解读》(第三版),张凌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7页。
⑦[英]斯蒂芬•威廉斯,[美]刘德龄:《旅游地理学——地域、空间和体验的批判性解读》(第三版),第9页。
⑧王欣、吴殿廷、张祖等编著:《旅游地理学概论》,第349页。
⑨王欣、吴殿廷、张祖等编著:《旅游地理学概论》,第347页。
⑩黄慰文:《什么是旧时器时代》,《四川文物》1984年第4期。
型的消费逻辑也正是当今消费社会中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即消费意识形态。”①消费意识形态取代其他意识形态,造成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传统生活习俗的逐渐消失,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被置于政治、经济和战争的冲突之下,文化遗产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仍在遭受着摧残。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景观,也是重要的旅游景观,与文化遗产共命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美国学者C.0.索尔1927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文中首次对文化景观定义,“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②,强调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角度对文化景观进行思考。文化景观在发展的同时,其脆弱性特征也使其时刻遭受到退化、消亡和灭绝的威胁。因此,1992年在美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文化景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强调文化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特殊方式,以及整体保护的理念。”③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共同的作品”,自此文化景观遗址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在1993年召开的第1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将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该名录中第一处文化景观遗产。截至目前,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国拥有世界遗产55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含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见表1)、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数量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第一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数量同样居世界第一。⑤对旅游而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也是绝佳的旅游景观资源,“文化景观旅游不是在一个孤立的区域发展旅游,而是将包括人、物、空间、权利等在内的各种异质性元素(Heterogeneous Elements)构成一-个整体,综合利用各种元素,使其相互作用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⑥文化遗产是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动力。
名称地域列入名录时间
庐山江西九江1996年12月
五台山山西忻州2009年6月
杭州西湖浙江杭州2011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红河2013年6月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广西2016年7月
草莓怎么种植方法 在家表1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单旅游空间蕴含着一个旅游吸引物结构,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感受冲动决定着旅游吸引物结构能力的强弱。文化景观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因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元素而最能使旅游者获得审美怀旧、休闲娱乐、返朴归真和情感升华的体验性满足,在旅游吸引物结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美国学者迪恩•麦肯奈尔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界定成游客、景观和标志物(关于景观的信息)之间形成的一种实证的关系。”⑦文化景观的类别,按不同分类方式有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或人口景观、语言景观、政治景观和流行文化景观,或乡村
景观、城镇景观和都市景观,又或农业景观、牧业景观、建筑景观、工业景观和宗教景观等,特别是融入田园风光的村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9页。
②单霁翔:《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9页。
③单霁翔:《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第219页。
④严冰:《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全球第一》,《光明日报》2020年6月15日第2版。
二舅是哪里人⑤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directory_list#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3月23日。
⑥Rene Van der Duim,"Tourismscapes an Actor-Network Perspectiv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4(4)(2007):961 -976.转引自任劲劲《国外文化景观旅游研究综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5期。
⑦[英]迪恩•麦肯奈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张晓萍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44页。
落文化景观、文化与山水共生的水工文化景观、 不同地域特征和不同类别的宗教文化景观、自然
环境背景下的城镇文化景观和体现人类创造精神
的工业文化景观等人类文化遗产,是旅游结构系 统中独特的文化吸引物,吸引着不同的旅游者进
行文化景观体验式旅游。如云南的丙中洛村落文 化景观、奔子栏宗教文化景观、云龙太极图道教 文化景观、白水台东巴文化景观、哈尼梯田农业
文化景观和长江第一湾水工文化景观等重要的文
化景观遗产,都是著名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旅游
初学化妆怎样画眼线第三空间生成的基础。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门对文化遗产的分类,文
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两大类别,不可移动文物具体包含有世界文化遗
产、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街名村等类别;可移动文物主要包含有 国有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两大类别,国有馆
藏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两类,珍贵文物
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等三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十大类
别,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等四个层
次,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 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
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别。文化遗产构 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最
好的旅游吸引物,变成最好的旅游景观。文化遗
产景观见表2。
表2以云南为例。云南因其地貌的复杂性、气候
的立体性、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而保留
住独具特的文化遗产,生成多彩的文化景观, 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云南境内25个世居少数
民族、15个独有少数民族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等
共同创造的多姿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碉楼、彝族土
掌房、哈尼族蘑菇房、白族石头房、傣族干栏式
建筑、纳西族井干式建筑、佰族四壁落地房等民
族建筑是独具地方特的民族文化景观,也是著
名的旅游吸引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位于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帽天山的“5.18亿年前的澄
文化遗产景观
江动物,以大量保存精美的软躯体动物化石,
展现了寒武纪早期爆发式出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和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存在,在短短数百万年的
时间内,产生了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
几乎所有地球上生存的动物的基本身体构型,都
可以在澄江动物中到最原始的代表类”①。
“凝聚了近30多亿年地球生命演化的结晶,在追
踪地球生命起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
作为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中国澄江化
石地”也于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
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列入《世
① 吉学平、吴芸、宋鸽:《云南史前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4页。
② 舒德干、韩健:《澄江动物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地学前缘》2020年第6期。
界遗产名录》。还有如恐龙时代早期阶段的代表在云南省禄丰县出土的“1.8亿年前的恐龙化石,……是侏罗纪时期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①,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云南开远古猿“距今1160万或1250万年”②、禄丰古猿“距今800万年左右”③,旧时器时代早期的元谋人生存的年代“距今170万年左右”④等多样性
的历史文化景观。商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滇池为中心的古滇王国所创造的灿烂青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而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的战国牛虎铜案,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滇国虎牛搏斗铜扣饰、四牛鑿金骑士铜贮贝器、叠鼓形狩猎场面贮贝器、房屋模型铜扣饰⑤等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景观。唐宋时期相继建立的以彝族和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将佛教文化弘扬光大,大理三塔和剑川石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佳作和佛教文化景观,南传上坐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在云南留下了大量佛教建筑和传世文物。截至目前,云南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4704处,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205个,可移动文物419895件套、784196单件,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84处,中国传统村落709个。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国务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个和保护单位3154个;⑦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名,其中云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5项、项目保护单位122个和代表性传承人125名,⑧另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1项和代表性传承人1420名,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15项和代表性传承人3568名,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766项和代表性传承人12563名。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生命力的活态的文化景观,旅行者文化体验式旅游形成一个旅游吸引力场域,是生成旅游第三空间的基础。
三、旅游第三空间的形成:文化线路
日文歌文化线路理念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一种遗产类型。I960年欧洲议会提出“文化旅程”概念,其目的为提高“欧洲人对最重要文化遗址及与之相结合休闲文化的集体意识”,⑩旨在倡导设计以文化遗址为主题的游览线路,认为这是培养欧洲人集体意识的一种可取措施,“文化旅程”的提出被视为“文化线路”的萌芽。1987年通过《保护文化线路决议》正式发起“文化线路计划”,并认定欧洲第一条文化线路西班牙桑地亚哥•德•姆波斯特拉线路,该线路的西班牙段于1993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1994年马
①王惜梦:"云南发现1.8亿年前恐龙化石:侏罗纪最早的恐龙",参考消息,http://www.cankaoxiaoxi/sci-ence/20151208/1020541.shtml,访问时间:2021年3月27日。
②吉学平、吴芸、宋鸽:《云南史前文化史》,第60页。
③李昆声:《1949年以来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考古的主要成就》,《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④吉学平、吴芸、宋鸽:《云南史前文化史》,第106页。
⑤参见云南省博物馆,http:///index.html,访问时间:2021年3月27日。
⑥数据来源:“对云南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18号建议的协办意见”,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http:// v/srddbjyhdf/9668,访问时间:2021年3月23EJ o
⑦数据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project.html#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2月27日。
⑧数据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representative.html#targetl,访问日期:2021年2月27日。
⑨数据来源于“对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95号建议的答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http:// v/srddbjyhdf/13249,访问日期:2021年2月27EJ o
⑩戴湘毅、姚辉:《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