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大题及解答
By 杨林
一.什么是文化?谈谈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西汉以后“文”和“化”方合成一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即“大文化”和“小文化”。通常又把文化结构分为四层: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而民族性和国度性是文化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以中华民族为例,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而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则
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学习中国文化可以更加准备而深入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备而深入地认识我们当前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
二.谈谈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中国的自然条件几千年来总体变化有限,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中国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生活在海滨的人民致力于海上交通和与海外的联系;西域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以商业著称于世。地理障碍同样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因为与中原地区被崇山峻岭所阻隔而在历史上很长时间由越族文化占主要地位。因为可以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开放和封闭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三.宰相制度演变及君权相权的矛盾
(我不想管这个问题了。。。囧)
四.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如下: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西周时代统治天下的主角是姬姓家族;秦始皇统
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但权力的核心仍然牢牢窝在自己家族手中;刘邦本为编户齐民,但当了皇帝后,权力就成了刘氏的权力……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
2.封国制度不断:
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都没有跳出分封皇子的窠臼,只是在管理方式和封王所得利益多寡上有所不同罢了。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家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家国同构”和“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五.中国君主专制有什么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中国历代王朝的建立和统治多用武力,对此史书多有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三公九卿制,到魏晋南北朝转变为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杭州中山南路美食街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于封建小农的自然经济被人为的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异常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也做出过世界性的贡献,其严密性曾令世人赞叹。
文案短句温柔4.对人身控制严密
    中国是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把老百姓编入什伍之中控制,商鞅变法与此一脉相承,并制定了连坐法。这些制度和法令使国家可以轻易地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很容易达到每个家庭。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控制生计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
六.为什么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这道题不到答案也不想管了。。。)
七.汉字代表了怎样的汉文化
汉语汉字除了作为中国文化的记录工具以外,汉语汉字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1.词源
汉语词源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如“囱”“蔥”“窗”“聰”这一组同原词,我们可以知道古
人对聪明的认识,他们认为聪明是内心对外界的感受通达。
从某些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
文化的发展变化直接记载在各个时代的词汇中,某一时代某一领域词汇的密度反映了该领域与文化核心的密切程度,也反映出人类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深度,设词密度高就说明对这一领域的分析度高。
汉语的地域差异往往是地域文化差异的反映,如北方的“面”和南方的“粉”
2.字形构造
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和形体发展演变的脉络反映出浓厚的文化信息。
汉字是因为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而构形的,构形时必然受到用字者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因而汉字中必定带有一些文化信息。
从字形构造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社会历史状况。如“宰”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以词义和意义所指对象作为自己的构形理据,因为,它的形体变化会随着记录词和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所以可以窥见某种文化因素。
从汉字构造的构造意图中还能反映出一些较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八.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那几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哪些作家和作品最具有代表性?
1.《诗经》与《楚辞》
运动会加油稿新颖霸气《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根据音乐的类别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300多首诗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其艺术手法可以归结为“赋比兴”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等。楚辞后来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2.先秦散文与汉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制,史官的记录成为史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散文。先秦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编年体《左传》,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等;
从春秋末年开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庄子》等;代表作家有孔子、庄子等;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总体成就最高要数汉赋。汉赋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等等。
3.唐诗宋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最为辉煌的高峰。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等人。代表作杜甫的“三吏三别”。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但宋代的词成就最高。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后人往往将其划分为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代表词人有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人。代表作有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
4.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元杂剧是融合了唱歌、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代表人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等。
中国小说在明清时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作。代表人有罗贯中、曹雪芹等人。
九.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从“经、史、子、集”到《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居于第二位,这一点足以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我们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发展的职能。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领域的具体部门本身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这发展史就是史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如经学史、哲学史
武庚纪第二季、文学史、宗教史等,而且各具门类,如文学、艺术、宗教等,也同史学发生密切关系,都要从历史的研究中加以阐述。这种人文主义的文化,它既需要理论的概括,更需要历史的印证。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十.中国古代史学与哪些优良传统?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他们学兼古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
2.做包子怎么发面才松软发面的方法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会通古今的目的在与鉴古知今,也就是以古为镜,古为今用。中国古代史家非常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非常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这是中国古代学的又一优良传统。
3.求实直书,书法不稳
  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我国古代史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
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他们以直书为荣,曲笔为耻,不避强御,不畏风险,甚至不怕坐牢杀头,表现了中国史家的高风亮节。
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中国古代史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同史家十分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分不开的,重视史家修养,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
5.对当今古代史学的借鉴意义
(考试时现编即可,结合以上四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