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
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
我认同的凝聚力。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
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
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
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
高速公路追尾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
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
爱的回归线 歌词>国产眼霜排行榜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
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
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
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一、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由各种颜交错而形成的纹理,
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种
动态的变化过程,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意义。“文”与“化”联用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
如冬去春来、风雨雷电等。“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
民情等。
三本院校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经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
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总的来看,我国古代“文化”一词的
本初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人文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我们现在常用
的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
重意义。英文写作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
德的教养。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一词比中文“文化”的含义宽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质
的双重含义。
“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
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
内的精神产品。”广义文化涵盖众多的领域,包括认识领域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
范领域道德、法律、信仰、艺术领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领域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领域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几乎与人类有关的一
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关联。因此,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
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狭义文化专指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因此,狭义文化又
称“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例如:从
时间角度,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用角度,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等。其中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
式等。心态文化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
状态和思想面貌,如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
社会意识,由科学家、作家、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态如著
作和艺术品把它们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留传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画等。
文化结构无论如何划分,核心都是价值观念的问题。无论是哲学宗教、科技教育,还
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折射出某种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
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最根本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三、文化的功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
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体成员的行动所发
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
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2导向功用。文化的导向功能
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
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
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
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
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
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
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异
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关系密切。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环境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产生了差异。不同文化、不同
价值观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一文化内涵不同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
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
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中国文化主
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
的对象。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体轻个体,重和谐
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
轻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
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
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
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从而也造成小王子经典语录
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中国人向来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人生处世要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
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
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
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体利益之上的。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
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提出“和谐来自斗争”,普罗泰哥拉的“人
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
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
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
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
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
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
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
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往往
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二价值取向不同
1.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
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
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
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
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
财务管理制度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
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
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体
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
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
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
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
2.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
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
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
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3.从行为规范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在西
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
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
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由于受传
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
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4.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西方的平等意
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官本位”思
想还大有市场,“家长制”、“一言堂”,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
生活的正常进行。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身上烙下深深印记的民族文化基因,是记录着中华民族风
雨历程的鲜活的心灵史,也是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宝贵的启示录。英国历史学
家汤因比也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时间和国度的话,他希望自己成为公元1世纪的中
国人。他不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而且断定“将来统一世界的
绝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从上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较,
两者有可借鉴、可融合的方面,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繁荣
发展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学林出版社,2000年.
[2]《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岳麓书社,2021年.
[3]《中国文化史导读》,钱穆,商务印书馆,2001年.
[4]《中国文化史》,柳饴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王祥云,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