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故事”价值取向的HPS教育课例开发——以“大气压强——一场...
V 〇1.50 No .5May .2021
f
教学参考
浙江理工大学专业课改在线
“科学史故事”价值取向的H PS 教育课例开发
以“大气压强------场哲学与科学的论战”为例
蔡呈腾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
325000)
文章编号:1002-218X (2021)05-0013-05中图分类号:G 632.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大气压强为例,对发现大气压的科学史故事的价值取向进行H P S 教育课例开发,基于 “大气压强”的课程目标要求,阐述“自然界是否存在真空”“是什么将抽水机里的水压上来的”等 有逻辑的历史故事,挖掘出关于大气压、真空等有内涵的思维问题,构建理解科学本质的路径、
H P S 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几个有深度的科学观念。
关键词:H P S 教育;科学本质;大气压强;课例开发
HPS  (History ,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的英文缩写,其理论引 人我国近20年,但一直没能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全 面展开。近年来,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深人,科学 教育中融合H P S 教育成为国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 项重要活动,在以提高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总 体目标的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
将H PS 教育融入科学课堂实践中来,最重要 的方式就是开发基于H P S 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利用科学史把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思想融人教学过程中,更容易理解科学本质。将科学史、科学
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融人科学课堂教学,容易出现 的问题是把科学史材料仅仅作为学生的阅读材 料,仅仅对科学哲学思想进行简单说教,脱离科学 史事件本身而空谈科学社会学。为避免出现以上 现象,
将H P S 教育所强调的“科学的人文性、批判 性和创新性”充分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从而科学永 无止境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1]。本文以“大气压强------场哲学与科学的知
,不计空气阻力,请判断突然剪断悬
挂吊篮绳子的瞬间,A 、B 、C 三球相对于杯底的运 动情况。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对浮力本质的理解,因此需D 要从揭示浮力本质的过程中提取出大概念。所谓 浮力就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当突然剪断悬挂吊篮绳子的瞬 间,整个吊篮及吊篮内的物体 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处于完 全失重状态。对照图9,两个叠
E
图9
做自由落 体运动的物体
放在一起的物体〇、£ 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二者
之间没有挤压。由此可知,当突然剪断悬挂吊篮绳 子的瞬间,如将图8中的水分成上下两层,犹如图9 中的D 、£两个物体,则上下两层水之间不存在挤 压。此时,图8中的三个小球上下表面之间均无压 力差,即浮力消失。从横向角度对浮力与压力进行 追溯,破解了失重状态浮力为零这个难点,其他小 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 瘳伯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
物理[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57.
[2] 格兰特•成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
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H i
E-mail : phycfe21 @ 163. com
教学参考第50卷第5期2021年5月
江的简介
课改在线
论战”的复习课为例,谈谈基于“科学史故事”价值 取向的H P S教育课例开发策略。
课堂教学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基于对教学目
标的实践操作表达。基于“大气压强”的内容,结合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浙教 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对大气压的要求,将本节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目标1讨论“大自然厌恶真空”观点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体验自然哲学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目标2通过亚里士多德、伽利略、贝里亚尼、贝尔蒂、托里拆利、帕斯卡、格里克等人对大气压强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大气压存在的证据和测量方法,初步理解地球表面大气压的分布规律,计算地 球表面大气的总质量,了解科学发展是不断质疑、修正、完善的过程。
目标3重演并体验科学家在大气压研究过程中的推理、实证、证伪等科学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_、组织_系列有逻辑的历史故事
与许多现有的H P S教育模式(如“历史一探究”模式)不同,基于“科学史故事”价值取向的H P S教育模
式所选用的科学史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小故事或一个小片段,而是一系列彼此有严密逻 辑结构的小故事。这些科学史小故事都在表达同一科学事件,或表达同一个科学思想或科学思维,从故事本身内在的逻辑出发设置矛盾冲突、引发课 堂思考与讨论,构建教学支架,通过层层递进的故事解决冲突,理解科学本质。
1.以时间为轴线组织故事
关于大气压的研究,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大 自然厌恶真空”开始,经过伽利略时代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特别是托里拆利、帕斯卡、奥托•格里克的 实验,基本完成了大气压存在证据及大气压值的测 量,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建立了大气压强的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以时间为轴线组织故事,如图1所示。
亚里士多伽利略遇托里拆利帕斯卡的证伪:格里克的德的观点:到的问题:实验:反驳“自然界宣扬:
自然界厌无法将水抽测量大气厌恶真空”马德堡半恶真空到超过10 m压的值球实验
图1课堂结构主线
2.规划科学史故事内容
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首先是对大气的认识。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质观中,认 为:世界是由水、土、火、气
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亚里士
多德的“气”是弥漫在所有
空间里的物质,是没有质量
的,他将抽水机能把水抽上•:
来的现象’认为是自然界图2柚水机抽水模型
厌恶真空”的结果,所以水跟随着活塞一起上升,如
m m m v
图2所示。
就像托马斯•库恩所说的“当一种科学范式遇 到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就会酝酿科学革命”。在伽 利略时代就出现了“自然界厌恶真空”这个观点所无 法解释的现象,如1630年,贝里亚尼发现虹吸管吸 水上
升的极限是1〇 m。他写信给伽利略寻问原因,伽利略提出“真空力”来解释这种现象,但“真空力”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测量?伽利略并不清楚,但他 知道大气是有质量的。直到1640年,伽利略被监禁 在托斯卡纳乡下小女儿家里时,对掘井师傅们不能 将超过10 m的水抽上来很感兴趣,但他此时已年老 体弱、双目失明,因此,再研究此问题有心无力,伽利 略的最终解释是“自然界有限厌恶真空”。
大约在1640 —1643年间,贝尔蒂在阅读了伽 利略的理论后,建造了一个用铅制造的管道,内部 充满水做实验,结果发现管道中剩余的水有1〇m 左右。遗憾的是,贝尔蒂的实验在1647年才被发 表,当时的人们早已知道有托利拆利实验了。
1644年,伽利略的“关门弟子”托利拆利做了 著名的“水银实验”,该实验被后世称为“托里拆利 实验”,证明了大气的存在,并测定出大气压强为760 m m汞柱,但亚里士多德学派学者并不认同大气压的存在,他们认为托里拆利实验中半封闭管里 水银面上方的空间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水银蒸气。
当时,托里拆利实验快速传遍了欧洲大陆。法 国科学家帕斯卡多次重复了托里拆利实验,如图3 所示,并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如图4所示,实 验结果有力地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
E-mail :****************
V〇1.50 No.5
May.2021
教育部取消9月1日入学+f糾f教学参考
课改在线
图  3 帕斯卡做的托里卡利实验
•约10i•约111
上_
图  4 帕斯卡的证伪实验
注册淘宝店铺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离不开那些轰动性的事件。无疑,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在1656年做的马德堡半 球实验是对大气压强存在最成功的宣扬。
上述选择的关于大气压的故事,不但因为故事 本身的内涵充满科学哲学思维,而且故事与故事之 间存在严谨的逻辑结构关系,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其理解科学本质。
二、匹配若干有要求的课标素养
课例开发的原则是以《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 标准(2011年版)》为教学依据。在物质科学主题1中的“空气”这个概念下,对大气压强作了如表1所 示的要求[2]。
表1大气压强的内容目标和活动建议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了解大气
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探究大气压的存在
课程标准中比较关注大气压的存在,特别是对 探究大气压的存在过程给出了活动建议。教材建 议在大气压强新课教学时从学生身边事例和活动入手,寻大气压强存在的证据,而H P S教育理念 下的复习课却是从科学史的角度出发,从科学实验 和科学思辨的角度重新构建大气压存在的证据。
1.大气压强存在的证据
课例以托里拆利实验为对象,通过帕斯卡利用 水和葡萄酒做实验,说明支撑玻璃管内液柱的不是“自
然界厌恶真空”的原因,而是大气压强作用的原 因。发现大气压强的过程,就是与亚里士多德学派 所信奉的“自然界厌恶真空”理论的抗争过程。
2.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具体过程不做要求,但对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支持水银柱的定 性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3. 解释盒式气压计原理
托里拆利对发现大气压强的伟大贡献,不仅只 是做了托里拆利实验和测定大气压强值,还在于他 发明了气压计,在气象测量中使用了 300多年。而 气压计的使用也是与时俱进的,课例引入如图5所 示的盒式气压计,让学生分析并解释其工作原理,也是融合工程与技术在科学上的体现。
4.压强公式的应用
课程标准并没有要求对大气压进行计算,但真 实历史中,帕斯卡就利用大气压强估测出了地球表 面大气的质量。这种将定量计算纳入科学推演过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应用数学计算也 成为整个推演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挖掘几个有内涵的思维问题
“科学史故事”价值取向的H P S教育课例开发 的关键要点在于有思维内涵的问题挖掘,也只有挖 掘出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科学史小故事才有存在的意义。而所有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故事,需要用科学实验实证和哲学思辨去解决这种矛盾与冲突,从而暂时解决全部或部分问题,抑或是引 发学生更强烈的思维冲突。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不能正确解释抽水机
原理
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厌恶真空”的论断,我
E-mail : phycfe21蹂躏的意思
@ 163. com
教学参考第50卷第5期2021年5月
课改在线
们不能简单地用“错误”来评判,而要把亚里士多德 的这一观点纳人他所构建的自然哲学范式中去考查。古希腊学者对世界本源的构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德谟克利特及其老师留基伯提出原子和虚空的学说,认为无限的宇宙之中包含着无限的原子和无限的虚空;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为了使原子 能有运动场所而假设有虚空存在是毫无道理的,他认为一般的运动物体在虚空中还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大自然厌恶真空,向前运动的物体原来 占据的位置在将要成为虚空时,就会被周围的空气给填补了,此时空气形成对物体的冲力,使物体 继续前进。当亚里士多德还没有遇到“从10米以 上的井中抽水”的现象时,它的“自然界厌恶真空”的观点能完美地解释自然现象,而且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他的关于地球上万物的“四元素说”,即水、土、火、气。
基于以上分析,课堂教学中将其分解为以下几 个问题:
问题1结合图2所示用力拉活塞,推测能观 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问题2 大气压是怎么产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是由水、土、火、气组成的,空气是没有质 量的,它弥漫在整个空间。根据这个信息,你推测 亚里士多德会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问题3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不能提出大气压的概念?
以上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基于学生学过的大气压强的概念,简单地解释现实情境中的现象。由问题2
引出大气压强产生原因的宏观解释“大 气有质量并受到地球的引力形成大气压”,并从亚 里士多德的角度推测可能的解释,从而有了问题3,即对比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与利用大气压强原理解释的异同,构建一种范式替代另一种范式的科学革命。
2.托里拆利实验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伽利略在解释抽水机的水不能抽到超过10 m 时,给出的解释是“自然界有限厌恶真空”,提出了 “真空力”的概念,但显然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托 里拆利在伽利略思想的引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水银实验。基于以上分析,课堂教学中将其分解成以下 几个问题:
问题1对“抽水机不能将水抽上1〇 m”给出 的“真空力”“自然界有限厌恶真空”的解释显得苍 白无力,但伽利略的解释相比亚里士多德来说还是 有本质不同的,你觉得不同点在哪里?
问题2大约在1640 —1643年间,贝尔蒂在伽 利略理论的引导下做了铅管实验,说说要想改进这 个实验,你会怎么做?
问题3结合图6分析,你们的想法就与当时 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类似,但托利拆利并不知道 贝尔蒂实验,他利用水银替代水做实验。若水银的 密度是水的13. 6倍,则实验时的水银柱的高度大概是多少?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贝尔蒂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
图6 托里拆利实验
问题4贝尔蒂实验的结论在1647年才被公 布,而此时托里拆利实验已经世人皆知了。如今对 于发现大气压,世人只知道托里拆利而不知道贝尔 蒂,你怎么看这件事?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固定在“四元素 说”,认为“气”是没有质量的,所以,不可能发现大气压的存在;而伽利略恰好相反,他认为空气是有质量的。这是由于物质观念不同(本质上还是自然 哲学观的差异,即范式不同)造成的。所以,问题1通过让学生讨论来体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与自然 哲学观念是一致的。问题2的设置是基于科学史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即课堂上永远不是直接把“故事”抛给学生,而是将故事进行“肢解”,转化为 学生可参与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学时不出现“贝尔 蒂实验”与“托里拆利实验”的对比,而是基于贝尔 蒂实验,让学生去改进,并提出改进的依据。这样 相当于把科学史上的真实事件转接到学生身上,使 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体验。课程标准对托里
憾E-mail :
****************
V〇1.50 No.5
May.2021f r此i f教学参考
课改在线
拆利实验的定量计算不做要求,但学生已学过“影 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因素”,让学生定性或半定量地去判断与推测,从而设置了问题3。当学生得知 先成功做实验的贝尔蒂籍籍无名,而后做实验的托 里拆利却誉满天下时,有莫大的感叹,问题4就是 基于此让学生真正体会作为科学本质维度之一的科学事业[3],科学需要传播,才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3.帕斯卡实验证伪的逻辑力量是什么
托里拆利实验虽然迅速传播开来,但许多人还 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自
然界厌恶真空”深信不
疑。关于如图7所示的
水银柱上方是否是真
空,亚里士多德学派认
为,那里充满水银蒸气,
不是真空。图
学生已学过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但到现在,还没有说起帕斯卡,这一点是学生非常期待的。法 国科学家帕斯卡多次重复托里拆利实验,并分别用 水和葡萄酒做了图4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果有力地 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课堂教学可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我们知道,葡萄酒的密度小于水,所 以用葡萄酒和水做实验,最终液柱哪个高?如果用 相同的玻璃管做实验,液柱上方的空间哪个更大?
问题2如果按照“自然界厌恶真空”的观点,液柱上方空间哪个大?为什么?
问题3请你谈谈帕斯卡实验在逻辑方法上有什么特征?
装修时间几点到几点不算扰民问题1的判断是基于“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 的因素”,是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问题2的判断要求 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进行推理与判断,这 种判断特别有意义,能把学生从辉格史的视角中剥 离出来。显然,如果真的如亚里士多德观点“自然 界厌恶真空”,液面上方充满蒸气,则在相同条件下 酒精更容易蒸发,葡萄酒液柱上方的空间应该更大 一些,液柱更低一些才对,而实验事实是相反的。帕斯卡以实验事实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图3所示帕斯卡做过的实
验,说明“自然界厌恶真空”观点是错误的。
基于帕斯卡对大气压的研究,还有两个重要内
容可挖掘。
(1) 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请他的妻弟测了 多姆山不同海拔处的气压,结果表明:海拔越高气
压越小,空气越稀薄。这样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
论,推测按照这样的规律,当高度到达一定程度时
就没有空气了,也就出现了真空。这是对亚里士多
德学派“自然界厌恶真空”理论的反驳。
(2) 帕斯卡利用自己测得的大气压值,估测了地 球表面空气的质量。已知大气压压强户=1〇5Pa,地
球表面积S=5. IX1014m2,由于大气压是由于空气
受到重力造成的,请计算空气的总质量。
四、建构有深度的科学观念
基于“科学史故事”价值取向的H P S教育课例
开发时,建构有深度的科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1.尽量避免辉格史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当代科学研究成果为标
准来评判科学史上曾经的知识、事件或人物,如凡
是教材中出现亚里士多德就是被作为批判的对象。
当我们不是为了历史自身的缘故用它,而只是把它
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时,历史很容易被歪曲或
篡改[4]。这样一来,科学史就变为说服学生的工
具,说服学生去掌握目前教师所认为的“绝对真
理”,这就是辉格史观念。这种科学史不是站在真
实历史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事件,而是以现代科学知
识为衡量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对目前科学知识的
贡献程度,那些没有导致目前科学知识的理论自然
被视为是错误的[5]。辉格史的观念正是本课例实
施过程中极力避免的,如引人亚里士多德“自然界
厌恶真空”观点时,让学生站在亚里士多德学派的
视角,理解其观点存在于范式中的意义;在帕斯卡
实验中用亚里士多德观点解释托里拆利实验现象,
形成与现象相矛盾的观点等。当避免用辉格史观
念解释具体问题时,学生往往要从科学史中获得信
息形成科学史特定范式中的观念,再利用获取信息
117
E-mail : phycfe21 @ 163. com
-是真空吗?
•0.76i
水银
忍里七利实验
水银柱上方是真空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