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
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
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
不至于过于偏颇。
动一动吧打一字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
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
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
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
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
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
不见呆板。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先生陶
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
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
淋淋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
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
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儒学对于个人来说,要顺应天理,自然是处理好两种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和周围人的。儒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以下的品质:仁,义,礼,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谦和,便可以顺应天道,圆融自在,同时,当一个人具备以上的品质之后,自然会升起对别人的
慈悲,同情,即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的诸多做法,当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行为同时,亦即在修身,进一步,扩
展行动范围,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入世之举。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行为,不过
是我们要到达通达境界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内心纯净,中正平和的人才可以顺应天道,
圆融于世,而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时,往往已然没有那样纯净的内心了,此时需要一个双
向的反馈作用,修心的同时也是在入世,入世的同时也是在修心。
所以,从此观之,儒学,绝不会抱残守缺一些故纸堆中的教条,所有这些的目的,在
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于修心,修心的目的在于走向通达的天道境界。
明白此理,即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些真正的儒生,往往是俊秀飘逸而超脱的,比如:颜回,苏轼,范仲淹。其实,我亦很难举出太多,后世儒学成为通往名利之门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在这之中读出“圆融于世,通达天道”这几个字的,并且知行合一,始终如一
者大抵不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儒学精神,至于后来什么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在我看来,
大多糟粕大于精华,不过是,儒学的细微和某些特定命题被不顾前提的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大多是为了是读书人变得易于管理,且易于蒙蔽。因此,对那些不顾一切的认为,中国传
统文化尽应传承和光大的民粹主义者,我想说的是,如果顺应自然的灭亡,就应该让其灭亡。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
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学者顾冠华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
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
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
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每一位
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
李瑞环同志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及其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
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植树节是几月几日的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两重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1.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传统、文化两个小概念组合而
成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指“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举。《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们今天
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
进的。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他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
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中国的学者一般都采用《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
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组织机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
过程中。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
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之
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
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
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
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
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
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仅过去在推
绝地求生更新后很卡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
响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
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
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
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人类6000年的文
明史上,只有中国文化按照自己的轨道不问断地运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国家大多出现过
断层,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父亲节美文
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
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已深深地融
进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
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对于民族的
生存与延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
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和特征,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说是传统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
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这种
发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国家民族的特。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
正如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
东西,就说不上什么世界性、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
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
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观",道
家老子、庄子的“自然观"精神已在世界学术界广为传播。
3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个
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
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付出了几十
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
之不易。
二传统文化的两重性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了著称于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
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
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
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
家之长。但它并不是珠玑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对这份遗产既不能完全抛弃,又不能全盘
搬用,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同志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
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
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
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辨证
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同志的这段话,清楚地告
诉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取的态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继承。那么,怎样进行批判地
继承呢?
其精华部分主要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直居中国文化传统的主
导地位。《易传》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意是说“天”的德性是健运不己,人们应该仿效它,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地"的德性
是顺育万物、包孕万物、哺育万物,人们也应该仿效它,兼容并包,广收博采。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屈原在《渔父》中愤然写道:“举世皆浊吾独清,举世皆醉吾
独醒。”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人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外敌侵略拼死抵抗,铸造出
知难而进、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这些都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永不停息的坚强意志和非凡气度。
2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所谓天主要指广大的自然界,天人关系主要指人与自然的
关系,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组成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这个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
生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天人之间的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中国传
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如,孔子主张的“不语怪、力、乱、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思想影响巨大,他虽然不能否
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对其采取存疑的态度,即存而不论;而将现实中的人放在第一位,关
注人的生命。
3修养德性,人际协调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主张“道德至上",强调以“仁让为贵,以孝悌为尚,以忠敬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们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
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在这种道德辐射之下,主张“仁者
爱人”、“以和为贵”,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 4集体本位,天下为公
西方文化崇尚的是个体本位,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以集体为本位,讲究
4“贵”。在个体、局部与集体、整体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前者而保护后者,这就是
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有了范
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吟:“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现在:1复古保守。2消极
无为。3纲常名教。4重义轻利。5重道轻器。
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意辨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然而批判的继承最终目
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这就是说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有价值的外来
文化,创造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统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中国
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中国文化怎样自强?那就是改革加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中国文化建设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推进文
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已经具备。讲发展必须讲改革,要“冲破观念的
禁锢,打破体制的障碍,完善政策的支撑”。我们要彻底改变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在近年
来甚有声,而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直偏弱的局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
着力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
混淆这种体制的弊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大投入,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创新体制、转
换机制,这对行政瘦身减少编制很有好处。我们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文
化建设创新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大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创新不是要甩包袱,而
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众多样化的
文化艺术需求。创新需要有锐意进取,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人。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
智能电视软件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