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新时代发展以人民的名义——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回眸
歌剧新时代发展以人民的名义——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回眸
端午节简短祝福语
作者:艺闻
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3期
    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10日,由文化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在江苏省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我国歌剧领域第一次重大盛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歌剧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取得的优秀成果。
    中国歌剧节作为国家级歌剧艺术盛典,自201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届,本届歌剧节在参演剧目质量、参演院团数量、展演地点、时间阵线上都创下历史新高。26天内,共有来自全国23部剧目在南京主会场和无锡、徐州、常州3个分会场的8个剧院,演出45场。歌剧节期间还举办15场“一剧一评”专家座谈会、11次基层演出与艺术讲座,吸引7万余名观众走进现场观看演出,26万人次通过网络观看歌剧节开幕演唱会、与主创团队互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光明日报》整版刊发专题理论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累计制作近四小时专题节目,“中国艺术头条”“歌剧杂志”等持
装潢公司哪家比较好
续报道了歌剧节的相关讯息。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不仅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高水平、接地气的歌剧佳作,实实在在践行了“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众的节日”的宗旨。
    一、题材丰富  生动彰显文化自信win7取消开机密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民族歌剧原创作品集中亮相,题材选择涵盖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现出中国歌剧创作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23部参演剧目中,《马向阳下乡记》《有爱才有家》《呦呦鹿鸣》这3部现实题材歌剧首先引起极大关注。由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的《马向阳下乡记》将视线对准“精准扶贫”,通过描述马向阳从一名仅有满腔热情的农科院助理研究员成长为一位有担当、有智慧的村第一书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众脱真贫、真脱贫、集体奔小康的豪迈宣言。尤其可贵的是,创作者继承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文化基因,用喜歌剧的形式展现重大现实题材,更进一步将整个剧场笼罩在大槐树村里,让观众在嬉笑中看左邻右舍的鸡毛蒜皮,与马向阳一起窘迫受挫、锐意革新。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双节快乐祝福语
    《有爱才有家》的创排单位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文体新广局,可以算是参演院团中最基层的一个单位。基层院团之所以敢啃歌剧这块“硬骨头”,还有本事邀请到“二度梅”获得者刘丹丽担任主演,很大程度上是大家都被原型人物“刘德芬”深深感动。这位已经病逝的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院长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人事迹,却陪伴一位又一位孤寡老人安享晚年,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收养一名又一名残障幼子,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为真实展现这寓于平凡中的伟大,主创团队多次实地感受刘德芬的日常工作,通过院里的老人、工作人员、刘德芬子女的回忆,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全体演职人员带着对这位道德模范的崇敬之情,全身心投入到创作演出中,用炽烈的情感、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大爱无疆,让观众在泪水的洗礼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呦呦鹿鸣》讲的是中国中医药科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该剧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与我们同时代的科学家,如何处理好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如何吸引普通观众面对枯燥难解的科研工作,并在其中到塑造人物、展现情怀的关键点,成为摆在主创团队面前必须破解的难题。在文本创作上,剧作家咏之、郭雪巧妙从人物行为中抽取出与普通人具有共性的话题,拉近舞台上下的距离。在音乐上,作曲家孟卫东延续一贯的旋律优势,从民间音乐中源泉,尤其是借鉴屠呦呦家乡的马灯调和其他浙江民歌音调,令音乐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意蕴。在导演上,廖向红敏锐抓住“青蒿”这一视觉符号,通过细腻的灯光布景、严谨的舞台调度,实现了歌剧舞台的诗化呈现。
    在现实题材创作成果喜人的同时,展演剧目中也不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玛纳斯》《蔡文姬》《二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中央歌剧院创演的《玛纳斯》取材于中华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这一题材虽然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但是并不为广大众所熟悉。为了真实展现史诗的深厚历史内涵,主创人员多次赴新疆深度采风,邀请四位新疆专家担任艺术顾问,在创排过程中虚心听取多方意见。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在第五次接触这部作品后说:“这次观看时的第一个感觉是一股正气,中央歌剧院在艺术创作上是认真严肃的,艺术创作方向正确,舞台呈现完整,体现出国家院团的修养和综合实力。希望中央歌剧院在歌剧创作上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用美声发声方法讲好中国故事、表现中国人,这是国家艺术院团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歌剧节上既展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等经典民族歌剧,让新老观众一饱眼福,也有《松毛岭之恋》《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展现出当代歌剧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担当。《松毛岭之恋》是福建省歌舞剧院根据长汀当地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阿妹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一个普通山村的客家姑娘,在丈夫林阿根参军后,独挑家庭重担30年,每年按习俗给丈夫做一套衣服和鞋。当年迈的阿妹最后只盼来一张烈士证书,要身穿红嫁衣,给夫君建衣冠冢时,她那句坚持了30年的“捱阿根哥是干大事去了”,给观众带来的强烈艺术震撼力久久不散。《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同名小说,是浙江歌舞剧院建院60年来的第一部原创歌剧。导演张曼君、作曲吴小平、编剧赵玎玎、“林道静”的扮演者郑培钦都十分熟悉中国戏曲艺术,并将这种热爱与
关关雎鸠全文
熟稔注入了歌剧创作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认为:“《青春之歌》是一部生命基因健全的剧,其民族歌剧的种种艺术要素不仅具备,而且鲜明。从剧本、音乐、导演、舞台美术,包括表演艺术团队都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二、一剧一评  舒展文艺“鸟之双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为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对于歌剧创作的引导作用,本届歌剧节首次开展“一剧一评”活动。文化部副部长、第三届中国歌剧节组委会副主任董伟在歌剧节开、闭幕时两次与专家、特约评论员进行座谈。在开幕座谈会上,董伟副部长希望大家充分认识“一剧一评”在歌剧节展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发挥评论作用。在闭幕座谈会上,董伟副部长代表雒树刚部长,向专家、特约评论员的辛勤工作致敬,并指出促进歌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要解决方向问题、道路问题和方法问题。解决好方向问题,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好道路问题,是要坚持走民族化的中国歌剧发展道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解决好方法问题,要求歌剧艺术工作者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现实,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为确保“一剧一评”扎实有效,评论专家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为主,同时吸纳歌剧领域相关艺术家,先后共有三十余位同志参与工作。26天里,专家队伍的工作节奏基本上是头一天晚上看演出、回房间后继续“破译”自己在现场摸黑记录的笔记、第二天上午座谈、下午出发去另一个分会场、晚上接着看演出。期间遇到江苏罕见大雪,路上走的时间更长,没正经吃东西就进剧场的情况也有过。专家们兢兢业业、不辞辛苦,把每一次座谈都当做对自己的“考试”,不捧杀、不棒杀,成绩说够、缺点谈透。很多主创人员感慨,平常难得有机会一下子请到这么多权威专家为作品“把脉”,座谈会风气正、质量高,回去后一定认真消化专家的意见,继续加工打磨。
    尤其值得点赞的是专家队伍里的三位“80后”:88岁的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老师,86岁的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小二黑结婚》第一位“小芹”的扮演者乔佩娟老师,84岁的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江》作曲羊鸣老师。郭兰英老师坚持观看5场演出,主动调整作息时间,要求参加座谈会,表示自己还要多“学习”。乔佩娟、羊鸣老师全程参加了歌剧节的全部活动,乔老师更是一路雷厉风行,搞得年轻人都难跟上,常被“强制限速”。这位女将军不但行动利落,思想也一直走在前头。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乔老师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发展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人可以吃牛排,但不能只吃牛排,中国人更喜欢吃炸酱面。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不是一种模式,是包容开放的,就像张庚、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在创作《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时头脑里没有刻板的条条框框一样。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
    三、创作队伍  布局合理梯队成长
    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展演剧目共涉及全国11个省(直辖市)、3个中直院团、2个部队艺术院团、1个国外交响乐团。其中,江苏、湖北分别有3台剧目参演,山东、浙江、四川分别有2台剧目参演。在参演单位中,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分别有2台剧目入选。具体情况如下(按行政区域排序):
    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团队的演职人员超过一万人,主创人员241名(其中主演只涉及A组主要演员)。这批主创人员从年龄分层看,60岁以上的43人,占比18%;50—60岁的71人,占比29%;40—50岁的54人,占比22%;30—40岁的67人,占比28%;30岁以下的6人,占比2%。年龄分布较为平均,歌剧创演人才呈梯队化发展布局。
    主创人员中既有众多知名艺术家,如刘麟、冯柏铭、王晓岭等编剧,关峡、孟卫东、许舒亚等作曲家,黄定山、廖向红、陈蔚等导演,阎维文、雷佳、王宏伟、刘丹丽、吕薇等演员,张国勇、吕嘉、李心草等指挥,周丹林、周正平、宋多多等舞美设计,也有臧云飞、靳苗苗等一批初涉歌剧领域的艺术家,还有王传亮、龚爽、郭橙橙、李优等一批优秀年轻演员。其中,王传亮作为最年轻的A组主角演员,今年只有28岁,已经在两部参演剧目中担任男主角,成为歌剧节上的一颗新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