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墓葬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墓葬因年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墓葬中﹐往往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墓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文化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墓葬文化  伦理观念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墓葬中,墓与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和固定设施。在考古学上,二者合称为“墓葬”,墓葬又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事死如事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墓葬十分重视。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明十三陵等遗址的发掘,这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建国以后,考古发掘遍及全国各地,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法定婚假是多少天墓葬反映了中国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变迁,随着历史文明的进程,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古代墓葬的形态规制
早期人类是没有墓葬这个概念的,它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结构的规范化而渐渐出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墓葬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裴李岗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表达着不同文化内涵、传承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屈身葬”、“俯身葬”等诸多葬式。
中国历史上重视墓葬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墓葬的形态及规格体现了官职大小及各个地方的宗教文化和等级森严的礼制。如商朝的土坑墓,从形态上分为甲字墓、中字墓、亚字墓等,是以官职大小或军功来定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妇好墓的规制和文物也体现出这一点,这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主要的以兵器和酒器为主,与史料叙述该墓的主人是位将军完全吻合。
1.远古居民的居葬合一的思想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安放逝者的场所,新石器时代墓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制度。同氏族多数是葬在一起的,墓葬的大小和墓穴的方位体现了墓葬的规格和墓主的氏族、宗族关系等,这表明当时已有家庭和宗族观念。母系氏族是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殷墟时期基层聚落称之为族邑,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产生活甚至墓葬也都相对的集中于独立的区域范围之内,学术界称之为“居葬合一”。“居葬合一”不单纯有房屋和墓葬,还发现了水利遗迹、军事遗迹、城址等。
中国原始社会的先民在修建墓葬时几乎都融有“居葬合一”的思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周口淮阳时庄遗址、南阳黄山遗址、安徽蚌阜禹会村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宫城建筑、粮仓储备,手工作坊;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水库及历史上最早的水坝;殷墟遗址的王陵区距离宫殿宗庙遗址非常近,商代的墓葬旁边往往出现“房基”、“灰坑”等遗址。这些遗址也是中国早期华夏文明起源的有力佐证。河北的二里头遗址、藁城台西遗址的主体堆积处于二里头文化向殷墟文化过渡期,因台西遗址,曾有学者将陶容器和青铜容器重新划分。这一时期居址和墓葬的年代是有先后顺序的,更好地说明了先民的“居葬合一”的伦理特性。这种葬制表现出对逝者的思念和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河南安阳商代墓葬及居址,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发现商周房屋18处,墓葬24座,大量的建筑材料,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玉器、车马器、骨器等陪葬品,墓葬和房屋几乎在同一个位置,体现了商王朝时期居葬合一的理念。
好友管理
2.墓葬的方式与意义
我国中原地区大部分为黄土,且土质比较黏重,很适合建造洞穴一样的土洞墓;南方因干旱,土层沙质化严重,土地比较松散,很适合土坑墓。两汉时期,北方的墓葬中出现了多室墓,且为土墓的形式;南方却继续流行多个椁室的单室土坑墓。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墓葬还是传统的土洞墓,而南方出现了全新的砖石墓。宋代,由于北方一直是由其他民族统治,墓葬也增加了其他类型,如契丹族和女真族的圆形砖室墓。
夏商周时期以土坑墓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土坑木椁墓和土墩墓比较盛行。是时,只有诸侯王级别以上阶级统治者才可设棺椁起硕大的封土堆。墓葬的大小体现墓主的经济实力,棺椁则表明墓主在社会上的等级。从棺椁形态上来讲,椁室的层数与阶级地位是有着密切联系,如,天子可设立七重棺椁。秦汉以后慢慢出现的神道和石像生也是如此。
汉代的诸侯王墓葬主要依山建陵。如西汉时期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狮子山楚王陵、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与妻子的合葬墓“龟山汉墓”都是依山建陵,是典型的崖洞墓。这种墓葬的好处一是防盗,二是更好的体现的统治者的权力。墓葬在山体之内,墓葬的结构比较稳定,不容易被发现被盗掘。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以土墓的形式而北方是以砖石墓的形式出现的,不管是什么方式,因地制宜也是墓葬一个因素。
今天立秋是什么时间2022因不同文化的融合,元代出现了天葬——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清代出现了“火葬”。
“武夷悬棺”是武夷山一带独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这种棺也称为“船棺”,架壑船棺为葬具。武夷悬棺等同古代的天葬,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丧葬形式,这与现在人所说的“人逝后回归自然”相似,类似于现代把骨灰撒入大江大湖中。
殷商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便有火葬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地区已经普及火葬。人们认为只有用火葬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回归自然。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认同火葬,甚至最初有人
认为火葬是由印度引入中国的。《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以此可看出火葬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丧葬类型,且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大连市发掘的一座积石墓中,尸骨明显有烧灼的痕迹,山东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葬发掘出汉代、元代以及清代的墓葬,墓葬的规制几乎一致,但葬制却不相同,包括土葬、火葬、迁葬等不同的形式。
“将军罐”始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佛教中用以存放僧尼们舍利子,类似于现代的“骨灰盒”。明末清初,瓷器普及,南方各地出现了“将军罐”来存放墓主的遗骸,类似于新石器时代的瓮棺。明清陵墓往往也会出现这种器物。
清东陵顺治皇帝的孝陵就是以骨灰的形式埋葬的,这可能与顺治皇帝出家有关。没有入关前的清朝帝王几乎都是火葬的。清朝的关外三陵,墓葬形式与入关之后的墓葬形制完全不一样。入关以后,国家的经济实力上升,有了内地厚葬的条件,如果火葬,尸骨和随葬品都会被烧毁,达不到厚葬的效果。这也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与北京故宫的匾额有满汉两种不同的文字,清朝宫廷内的满汉全席是一样的道理,是为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3.汉代砖石墓葬中的画像石
汉代的砖石墓里有一种画像砖石墓的墓葬形式。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墓葬、墓地祠堂、墓阙及其庙阙等皇家建筑的一类雕刻的画像石建筑构石,画像石是汉代王陵中独特的砖石建筑形态,它与砖雕壁画墓是有一定区别的。虽然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丧葬礼制的建筑,可不管是从历史学、考古学或美学的角度,画像石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题材。江苏省徐州市周边的北洞山汉墓、茅村汉墓、利国汉墓等都是画像砖石墓。研究表明,画像砖石墓是在经济及文化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只有政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才能有文化的繁荣。科技公司取名
元代的画像砖石墓中的壁画上往往会出现汉人的模样,表现了自北魏孝文帝改革,我国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学习,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统一。
画像石客观上反映出汉代人们生活的场景和习俗,这对研究汉代经济、政治、服饰、生产生活等具有很大的意义。河南、山东等地的汉墓中汉画像也出现了类似内容,近一步表明了汉代的厚葬之风。
二、墓葬等级划分及陪葬
中国早期墓葬中就出现了等级划分和随葬品。陪葬也可以理解成“死后的奢华”。早在山顶洞人的墓葬中就出现了简单的随葬品,大汶口遗址墓葬中有简单的陶器和日常生活用具,当时人们已经有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念。隋唐五代时期,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陶俑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送领导1.墓葬的等级的划分和冥器的真实写照
殷商时期出现了墓葬的等级分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墓葬的等级是以陪葬品的珍贵程度、墓葬墓室中的结构特征来分析的。棺木的大小也是按等级划分的,之前讲到的天子设七重椁,以此类推,正反映了地位决定形制。如东汉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墓,多达四重椁。西周确立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并以此进行划分墓葬结构、等级,如嫡长子继承大宗,大宗可用甲字墓、小宗可设中字墓等。秦汉之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经济的完善,出现了单室墓、双室墓到多室墓。唐墓的规制与汉墓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关中地区的唐墓是依据山脉的走势修建的,以天井和过洞的多少来区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