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四)
一、选择题
窗体顶端
1、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2、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3、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
4、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制度指的是(北南面官制)。
5、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6、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7、清代三院指理藩院、翰林院和(太医院)。
8、(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
9、汉代(郎吏)往往被作为内朝官来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的权限。
10、汉代的(光禄勋)(即秦和汉初的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与宫内警卫。
11、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窗体底端
二、判断题
窗体顶端
1、宋朝的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直学士若干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各种诏命,其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称士。 (错)
2、元朝重宗教,宣政院的权力很大。 (对)
3、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套系统。  (错)
4、明代掌学校教育的是国子监。(对)
5、明代东厂设于成祖时期,西厂设于宪宗时期,人员和权利超过东厂。 (对)
6、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部办"或"承差"。 (对)
7、"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错)
8、清代理藩院地位很高,官员均由汉、满、蒙贵族担任。 (错)
9、"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对)
10、六部位次在武则天时期依照《周礼》定为:吏、户、礼、兵、刑、工,这种位次编排一直沿袭到清朝. (对)
11、秦汉时的少府掌供皇室所需的"山海池泽之税"和手工业制造等,类似宫廷总务处。 (对)
窗体底端
三、名词解释
1、三司:三司最早定名于五代后唐时期,宋沿袭下来,作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三司使总领事务,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
2、"差遣":差遣的意思是临时差派,三年一换。宋代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即称"差遣",又称职务官。
3、"北南面官制":辽代官制。辽朝在中央官制系统中设置的南北两套双轨制的职官系统。中央权力主要集中在北面官的北宰相府和北枢密院系统中。
4、宣政院:元代官署名称。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
5、通政使司:明代中央官署。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料的机构。
6、二十四衙门:明代宦官组织。即司礼、印绶等十二监及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地位最为重要。
7、东厂和西厂:明代中央官署名称,是宦官直接控制的特务组织。
8、"笔帖式":官名。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低级官员,由满人、蒙古人和汉军旗人担任。"笔帖试"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士人"(或"博士")。
美国总统要求9、理藩院:清代中央官署名称。为清朝专设的机构,始设于太宗时,初称"蒙古衙门",16
38年改称理藩院,为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最高机构。
如何盗墓10、庶吉士:明清翰林院中最低级的学习人员。
11、少府:少府 负责皇帝奉养之官。战国时,始置少府,掌管手工业和国君的私人庄园。东汉仍称少府。秦汉沿置少府,列为九卿之一。到了东汉,少府的职能、机构都发生很多变化。元朝始废。
12、翰林学士院:官署名称。唐代武则天时期,有所谓"北门学士",选文词经学之士充任,以备咨询顾问。到唐玄宗时期,始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者兼翰林学士(初称"翰林供奉"),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命。
13、"经筵官":宋朝还有另一种翰林,与通常所讲的翰林学士不同,他们不属于翰林学士院,分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崇政殿说书等,以在皇帝左右讲书说史为职。平面图形
四、简答题
1、简述秦汉"九卿制度"的基本特点。
  答:九卿则政、事不分,即官职上采取政务与事务合一制;从九卿系统的配置来看,(皇)家、国不分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九卿系统中大部分机构是为皇帝和皇室服务的,
并由这些系统逐步渗透出新的外朝官系统。

山东历史名人2、简述唐宋时期翰林学士院的沿革。
  答:唐玄宗时期,始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者兼翰林学士,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命。肃宗时因天下用兵不止,翰林学士在皇帝左右,朝政军国大计多出自其手。唐宪宗时,在翰林学士中又选一人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权力很大,唐后代的宰相,很多都出自翰林学士承旨。宋朝的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直学士若干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各种诏命,其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称旨。宋朝翰林学士为清要官,宰相多出自其间
3、明代特务组织概述。
  答:明代有两大特务组织系统,一是锦衣卫,二是东厂和西厂。全称"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组织,掌管皇帝出入的仪仗,兼管刑狱,具有巡察和缉捕的权利。是宦官直接控制的特务组织。东厂设于成祖时期,由司礼太监充任提督直接控制指挥,权利在锦衣卫之上。西厂设于宪宗时期,由当时的太监汪直为提督,人员和权利超过东厂。
4、明代的六部与隋唐比较有那些变化?
  答:明初中央官制沿袭元制,中书省之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与唐宋六部中每部辖四司,合为二十四司不同,明六部中吏、礼、兵、工四部每部辖四司,而户部和刑部则按地区划分辖区,各分十三司。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二套系统。北京有一套六部、院、寺系统,南京也有六部、院、寺系统,但机构要小得多,权力也有限。
5、条列宋代各类差遣性机构对六部职能的削夺。
  答:(1)宋代三司的设立,使宋代的户部几成无事可干的闲散部门。(2)在吏部之外另设有审核朝官的"审官院"和考核地方官的"考课院",还有负责对武臣考核和差遣的"三班院"。审官院和考课院的设立使吏部的职权被侵削大部。(3)兵部也因枢密院、三班院和三衙的设立而成为闲衙,仅负责皇帝仪仗,武举等不甚重要之事。(4)刑部之外,宋又设审刑院,刑部的职权也被侵夺了许多。(5)工部,职权范围中屯田、虞部、水部之掌划归三司,工部职权也所剩无几。(6)在礼部之外设有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变成仅掌科举等事的机构。
6、隋唐的六部系统与寺监系统的关系概述。
苹果13粉版多被男性购买>黑帮电影网
  答:从隋唐的六部系统与寺监系统的关系来看,是一种总领与隶属的关系,六部属于政务系统,统领政令及节制寺监系统;而寺监等系统则分掌相关的具体事务,接受六部的节制督导。
五、论述题
1、论宋代的官、职、差遣制及其弊端。
  答案要点:宋代官制,最为紊乱。官与职分,名与实殊。官制中的主要特点是官、职、差遣的划分。这是一种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的职官体制。"官"指官衔,它是作为一种等级待遇,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并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合的实际职务;"职"全称贴职,是一种清高的虚衔;"差遣"意思是临时差派,三年一换。
  这种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宋代官制出现了官与职分,名实不符的怪现象。划分本质上是为防止官僚的专权,以达到皇权绝对集中。实施的结果是造成了叠床架屋式的庞大官僚队伍。
2、论明代宦官专权的制度表现。
  答案要点: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组织。即司礼、印绶等十二监及四司、八局。明成祖时,
宦官势力开始抬头,明中期后,更成为左右朝臣进退、掌握各种大权的政治势力。掌握的权力有:(1)"批红"权(2)监军权(3)监政权(4)司法权(5)控制特务组织,对臣民实行监控。除此以外,用宦官出使,充任矿监、税吏等在明代也是常事。由于宦官专权,使明代职官系统出现了以内(官)制外(官)的怪现象。
3、论清代官制的主要特点。
  答案要点:第一、内阁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属于内朝官系统的军机处手中。第二,各部、院、寺、监等机构主要官员实行满汉复职制。第三,官制紊乱,权限不明。第四,幕僚制度盛行,朝臣和地方督抚往往自辟幕僚,以备顾问。第五,书吏势力很大,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部办"或"承差",因多为父子师徒相承,又熟悉具体文书事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部中事务。因为他们无薪俸保障而公开收贿,名之"部费"。各省官衙中也有一批这种操纵事务的书吏。
4、论述隋唐"六部"的职能及其职官配置。
  答案要点:(1)吏部,主官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全国文官的选授、考核、勋封等,下设吏部、司封、司勋、司功四司。(2)民(户)部,主官尚书,副职侍
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全国土地、户口、钱谷财政等,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3)礼部,主官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礼仪、祭祀、贡举,下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4)兵部,主官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武官选授及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5)刑部,主官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司法行政和重大案件的审判,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6)工部,主官尚书,副职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掌工程营造、工匠管理、屯田、山泽等,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