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临证特
周仲瑛教授临证特
一、温清通补治胃痞
自己做葡萄酒
胃痞以胃脘部自觉满闷阻塞为主症。“痞”包括两层含义,一指满闷阻塞的症状,一指胃气不通的病理。当今论胃病,多详于痛而略于痞,或痛痞混说。然验之临床,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多种疾病,既可表现以胃痛为主,亦有痛痞并见,或痞而不痛者,以痛概痞难免失之浮泛。痛为气滞不通,证多属实,痞为气机窒塞,病多虚实夹杂。明确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必将有助于提高辨治水平。
胃痞多因外邪入里、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致寒、热、食、湿、痰、瘀内蕴,脾之升运不健,胃之纳降失司,清浊升降失常,胃气郁滞、窒塞不通而成。病机有虚实之分,病证有气滞、热郁、湿阻、寒凝、中虚,或夹痰夹食多端,又每多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甚至寒热虚实杂呈,多症并见,表现为气滞湿阻、湿阻热郁、寒热错杂、气滞火郁、热郁阴伤、中虚气滞等证候。
总以理气通降为原则。虚者重在补胃气,或兼滋胃阴,补之使通,即《内经》“塞因塞用周结论
”之谓;实痞则应辨证采用温中、清热、祛湿、化痰、消食等法,泻之使通。临证尤当针对虚实夹杂、寒热互结情况,通补兼施、温清并用,并根据虚实、寒热的主次及其转化,随机增损药物和用量以助提高疗效。具体而言,周氏温清通补治胃痞有以下三种用法。
尔晴怎么死的(一)寒热并用,温清互济
适用于脾寒胃热,症见心下痞胀有阻塞感,脘中灼热,局部畏冷喜暖,纳呆,口干喜热饮,或呕吐黄浊苦水,肠鸣,便溏,舌苔白罩黄,舌质淡、边尖露红,脉弦。治以清热散寒、和胃消痞,温脾阳而泻胃热,方选半夏泻心汤,药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砂仁、枳壳、陈皮。寒甚加肉桂、附子,去半夏;热重加栀子、蒲公英,并适当调配姜、连用量比例;肠鸣、便溏加生姜;气虚神疲加党参。若湿阻热郁,脘中满闷,口苦口粘,恶心,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濡数,当清热化湿,开结除痞。方选连朴饮,药用黄连、黄芩、厚朴、苍术、白蔻仁、半夏、橘皮、竹茹等,苦温化湿以理气,苦寒清中以泄热。湿浊偏重,口舌粘腻,加晚蚕砂、草果;热重心烦,舌红苔黄加山栀。若肝胃不和,气滞火郁,症见痞胀连及两胁,胃中灼热,噫气不畅,干呕,嘈杂吞酸,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或弦数。治当清胃泄热,理气开痞。方选清中蠲痛饮和左金丸,药用黄连、
山栀、苏梗、香附、吴萸、川楝子、白芍、厚朴花、绿梅花等,苦降以泄热,辛通以散郁。吐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如痞痛拒按,心中烦热,用栀子合干姜清泄郁火。
(二)虚实合治,通补兼施
适用于中虚气滞之胃痞。症见脘闷如堵,空腹较著,少食即缓,多食胀甚,厌食生冷,神倦乏力,便溏,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细弱。法当健养脾胃,理气和中,补中寓通,以冀补而不滞,通而不伐。方选异功散,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陈皮、佛手片、玫瑰花等。气不化湿,湿阻脾运,口粘,苔腻,脉濡者加苍术、厚朴苦温燥湿;气虚及阳,脾胃虚寒,胃冷喜暖,遇寒加重,口渗清水,肠鸣漉漉,舌质淡嫩,边有齿印,脉沉迟者,加干姜、肉桂、花椒壳。
若气郁化火,或热郁伤阴,胃阴不足,不能濡润,也可使胃气失于通降。症见脘痞似饥而不欲食,脘中灼热,口干舌燥,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治当甘寒养阴,复以酸味,以酸甘化阴,濡润胃府,滋而不壅。方选一贯煎、连梅汤,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白芍、乌梅,参入玫瑰花、佛手花、麦芽等理气而不辛燥伤阴之品,养中寓通,或少佐黄连清郁热;如津因气而虚者,可配太子参、白术、玉竹等益气生津。
(三)兼证并治,温清通补
适用于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多证并见之胃痞。大凡胃痞久延日久,都有此种复杂的病机变化,治当温清通补复合。如有夹食、夹湿、夹痰、夹饮、夹郁、夹瘀等兼证者,又当兼治并顾,随证加减。
如脾胃运纳不健,食反为滞,嗳腐吞酸,矢气腐臭,舌苔垢腻,大便不爽者,加焦山楂、六曲、莱菔子、焦麦芽、槟榔等消食导滞;若食积为湿,口中粘腻,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酌加草豆蔻、白蔻仁、藿香、佩兰等;湿积生痰,痰湿中阻,呕恶痰涎,咽中如物梗阻,酌加半夏、苏梗、厚朴、莱菔子;夹饮,饮停中脘,胃中有振水音,或有坠感,口淡乏味,舌淡苔白或滑,加桂枝、茯苓、白术、川椒壳;肝郁胸闷,噫气不畅,脘胀连胁,矢气频多,酌加醋柴胡、佛手、香橼、青皮;若久病由气及,脘痞且痛,拒按,舌质有紫气,脉涩,用行气药少效者,可配伍莪术、郁金、丹参、檀香等。
二、化肝解毒治乙肝
病毒性乙型肝炎大多有起病缓、隐匿,易复发,迁延形成慢性等特点,特别是HBsAg
阳性既是重要的传染性指标,又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密切,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乙肝用药。周氏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从一般规律中反复探索乙肝的特殊规律,采用化肝解毒为主的治法,制定基本方,结合辨证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病理特点为湿热瘀毒郁结、肝脾失调
乙型肝炎的症状相对隐伏,多无黄疸,或甚轻微,且病程多长,故湿热酿毒不仅可以郁于气分,且深入血分,从而导致病情的持续迁延,形成慢性化。概而言之,本病是湿、热、毒、瘀等病理因素互相胶结所致,它贯穿于疾病的始终,而气病及血,“瘀毒”郁结,尤为病变的主要环节。因肝为藏血之脏,湿热毒邪伤肝,迁延持续不解,必致久病及血,瘀滞肝络,或湿瘀互结,或热郁血瘀,促使病情发展。
无论湿热从外感受,还是从内而生,必然首犯中焦,困遏脾胃,湿热蕴遏交蒸,土壅木郁,势必导致肝之疏泄失司,热毒瘀郁于肝,湿毒内蕴脾胃,表现“肝热脾湿”之候,久则肝脾两伤,甚则病及于肾。如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气、阳,又可表现为虚实错杂的现象。
(二)辨证分为湿热瘀毒、正虚毒郁
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目前尚未取得公认的一致见解,综览临床报道,可谓证型繁多不一,这既提示了本病病理变化的复杂性,不应简化为一病一方,但也不利于突出重点辨证的基本规律。周氏认为按照邪正虚实,脏腑病机的主要表现,作为分证依据,虽较粗略,但辨证界线比较清晰明确,也切合临床应用。
1?湿热瘀毒证
症见肝区胀痛或刺痛,纳差,脘痞,泛恶,腹胀,两腿酸重,口干苦粘,大便溏垢或秘,小便黄,面黯滞,或见血缕,舌苔腻,黄或白,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濡数。由于湿与热合具有两重性,故既应辨湿与热的主次偏盛,还应把握其消长转化;同时,气病日久则及血,血瘀必致气滞,故气滞与血瘀既可相关同病,又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亦当详审;此外,还当辨析血瘀是湿毒蕴结所致,还是由热毒郁蒸使然。十一高速免费几号到几号
2?正虚毒郁证
症见肝区隐痛或胀痛不适,不耐疲劳,头昏,腿酸,口苦粘,有时腹胀,大便溏薄,小便时黄,面黄滞,舌苔薄腻或中后部黄腻,舌质隐紫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濡软。在辨证时,
歌唱比赛主持词
当注意区别正虚与邪实的侧重及其消长;区别肝与脾两者病变的因果主次关系,掌握病机的具体变化,如“土壅木郁”、“土虚木乘”、“土不栽木”、“木不疏土”、“肝郁脾虚”等;注意病理性质,肝病是阴虚还是血虚,脾病是气虚还是阳虚;辨湿、热、毒、瘀的主次与兼夹,肝虚往往兼有气滞、火郁、或血瘀,脾虚往往兼有湿困、热郁;肝脾同病,久必及肾,或见肝肾阴虚,或见脾肾阳虚,亦当详辨。
(三)重在清化、辅以扶正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是湿热瘀毒,肝脾不调,因此,当以清化瘀毒,调养肝脾为主要***,并针对邪正虚实的不同及其演变发展,分别施治。
1?清化瘀毒
所谓清化瘀毒,意指清解泄化湿热互结所致的瘀毒,包括凉血和血、化解肝毒、化瘀滞、通肝络等作用,通过凉血以解毒,和血以化瘀。适用于湿热瘀毒证,病情活动,病毒指标持续阳性,正虚不著,表现湿热与血互结的“瘀毒”征候,如面黯红,两颧布有赤丝血缕,颈胸部散发血痣赤点,手掌鱼际殷红,舌质紫等。具体选方用药时,注意清热重于化
湿,因为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以热毒内蕴者为主,故应以清热为主,适当化湿,但清热不能苦寒太过伤中。在治血与治气的关系上,当偏重治血,因从本病易于迁延形成慢性化,及舌质多紫等特点分析,揭示病邪多已深入血分,故以凉血和血为主,但又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
基本方药: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土茯苓各15~20克,垂盆草30克,田基黄、败酱草各15克,贯众、片姜黄各10克。
药用虎杖、平地木为主,入血解毒,清热利湿;辅以垂盆草、田基黄、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佐入败酱草、贯众清热解毒活血,取片姜黄活血行气,入肝为使。动物实验提示,清化瘀毒方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且已证实有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的作用,这为应用清化瘀毒法提供了病原及病理形态学方面的佐证。
配伍方法:湿热中阻,脘痞腹胀,口苦而粘,加炒黄芩10克、厚朴5克;肠腑湿热,便溏,有粘液,加凤尾草、败酱草各15克;湿热在下,尿黄,有热臭,加炒黄柏、炒苍术各6~10克;湿热发黄加茵陈15克、山栀10克;热毒偏重,加龙胆草5克、大青叶15克;谷丙转氨酶增高加蒲公英15克;湿浊偏重加煨草果5克、晚蚕砂(包)10克;
营血热盛酌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克;血分瘀热,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黄5~9克;肝郁血瘀加土鳖虫、马鞭草各10克;胁痛配延胡素、广郁金各10克;食欲不振配鸡内金、炒谷芽各10克;衄血配茜草根10克、白茅根20克。
四年级语文质量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