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态之都——巴西库里蒂巴
世界生态之都——巴西库里蒂巴
库里蒂巴(Curitiba)是巴西南部主要城市,和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同时被联合国首批命名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有“世界生态之都”的美誉。库里蒂巴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绿地面积581平方米,是联合国推荐数的4倍,其绿化的独到之处是,自然与人工复合,即使是在闹市的街边也耸立着不少参天大树。它们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树龄有的已经100多年,有的树比城市还古老(该城市有200多年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库里蒂巴的市树———巴拉那松,此树树干通直,华盖如云,远远望去,似一支支高耸入云的倒张的雨伞,点缀着市内的公园,布满城郊山野。 库里蒂巴的人工绿化注重树种的多样化配置,既考虑到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也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栖息与取食。全市大小公园有200多个,全部免费开放。此外,库里蒂巴还有9个森林区。 库里蒂巴城市草地中一部分是天然的,可以放牧,不怕踩踏;人工草地使用的也是生命力与适应力极强的乡土草种,都直接与公路和步行道相接,与城市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个城市就是个植物园。
库里蒂巴的海拔高900米。人口约128万。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412毫米。1654年兴建,原为采金区。1854年成为州府。19世纪末期由于大量殖民涌入,遂发展为内地库里蒂巴
名族舞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城市。主要有食品、制茶、纺织、造纸、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工业等部门。有铁路、公路与大西洋岸海港巴拉那瓜相连。市内设有剧院、博物馆、公园、3所大学及现代化商业区。有伊瓜苏宫等著名建筑、水族馆等。有飞机场,并设有空军基地。
库里蒂巴市植物园
库里蒂巴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之后闻名于世,源于曾三次担任市长(1971~1975, 1979~1984, 1989~1992)、被誉为“既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又有诗人般的智慧和心灵”的贾米.勒讷(Jaime Lerner, 1937.12.17~)。他既富有世界眼光、公益情怀、崇高理想以及责任感、同情心、公益心和想象力又能务实高效的他,是库里蒂巴市传奇般地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人物。20世纪70年代前的库里蒂巴和巴西大多数城市一样,面临严重的人口拥挤、贫穷、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及环境问题.他出任市长后,秉承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辅以少量政府投资,通过浅显而具体的愿景描绘及贯彻“跨部门整合”、“创意而有效率”、“以人为本”、“尊重公民,视公民为所有公共资产和服务的所有者与参与者”、“绿城市”等系统化发展策略,激发了公众的想象力和参与热情,仅用一代人的时间,便在保护并
发展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本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并大大提库里蒂巴,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获得了民众及后续历任市长的共识与支持,使库里蒂巴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90年,库里蒂巴成为第1批被联合国命名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中惟一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其他4城市为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它还是世界上绿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被誉为巴西的生态之都。经过30多年的奇迹般的持续发展,库里蒂巴的市民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中,这使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也相形见绌。在面对重重困难创造出库里蒂巴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奇迹的过程中,他展现了卓越的系统思维,他总是强调:“我们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引发更多的问题,要努力把所有问题联接成一个问题,用系统的眼光去对待,用综合规划的办法去解决.”其名言“城市不是难题,城市是解决方案.”(“city is not a problem, city is solution”)传遍了世界。
城市绿地可以放牧
库里蒂巴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绿地面积581平方米,是联合国推荐数的4倍,其绿化的独到之处是,自然与人工复合,即使是在闹市的街边也耸立着不少参天大树。
它们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树龄有的已经100多年,有的树比城市还古老(该城市有200多年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库里蒂巴的市树———巴拉那松,此树树干通直,华盖如云,远远望去,似一支支高耸入云的倒张的雨伞,点缀着市内的公园,布满城郊山野。 库里蒂巴的人工绿化注重树种的多样化配置,既考虑到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也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栖息与取食。全市大小公园有200多个,全部免费开放。此外,库里蒂巴还有9个森林区。 库里蒂巴城市草地中一部分是天然的,可以放牧,不怕踩踏;人工草地使用的也是生命力与适应力极强的乡土草种,都直接与公路和步行道相接,与城市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公园禁止铺设硬质路面深圳烧烤场
库里蒂巴位于两条大河流之间,另有5条小河流经该市。在城市建立后的两个多世纪里,人与河是和睦相处的。但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移民开始定居在河流泛滥的低凹平原上,人与河水争地,洪灾越来越多。市政府花费数百万美元建造分洪工程亦无济于事。后来市政府实施变抗洪斗争为保护河流的新战略,颁布了一系列严格保护河岸的法律,让人们迁出最高水位以下的居住地,将其变成沿江公园和分洪蓄洪的湖泊湿地。每
个湖泊现都已成为供人休闲的新建公园的核心。这种不与河争地,顺应自然的做法果然终止了洪灾。其费用也比传统的修筑堤坝和分洪抗洪花费少。 为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市政府还禁止在公园铺设硬质路面,公园里的步行道多为可渗水的土路;在游人集中的景区、景点,用来远眺的平台则使用架空的网状金属装置,可透光、透水、透风。所有这些措施,既是为了保护自然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也是为了维护城市的水资源循环,使雨水落下后能够在原地浸润。
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巴西南部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市,是联合国命名的“生态城市”。初到库里蒂巴,首先引起人们注意是横卧街头的一个个巨大的玻璃圆筒。这些直径约2米的透明圆筒就是库里提巴的公共汽车站。圆筒的一端是入口,另一端是出口。入口处设有旋转栅栏和售票台,乘客买票后推动栅栏进入站台候车。乘坐轮椅的残疾人由液压升降平台送入站台。车站靠马路一侧是两道气动门。汽车靠站时车门和站台门对接,同时打开,这种特别设计的公共汽车没有上下台阶,底盘与站台高度相同,上下乘客进出汽车时如履平地,方便快捷,有些像
地铁列车。这种公交车系统也有人称作地面地下铁。
库里蒂巴市一体化公交网包括快速线路、直达线路、小区线路和输送线(把各小站的乘客集中输送到网内)以及枢纽站,全网长1100公里,91条线路,2220辆车,2.4万车次/天,每天运送210万人次。市政府选择这种独特的公交系统,初衷是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其逻辑是这样的:城市私家车越来越多,严重污染空气,而公共汽车通行缓慢,难以使人放弃私人汽车改乘公交车。公共汽车通行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停车上下乘客比较费时。新式车站使汽车停站时间大大缩短,这样通行速度就可以大为提高,吸引人们改乘公共汽车出行,市区道路上汽车减少,污染自然也就减少了。
库里蒂巴规划模式的特点是:成功地把城市土地开发政策与城市交通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整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5条轴向道路中的4条(即软封闭的城市快速道路)旁边地块的容积率为6,而其他普通公交线路服务区的容积率为4,离公交线路越远的地块容积率越低。库里提巴市政府只允许距离公交线路旁2个街区进行高密度开发,并严格控制距公交线路2个街区外的建筑密度和高度,形成了以城市主干道为轴线的城市建筑阶梯型向空中发展的模式。
商住楼
城市扩建不毁树,参天古树和大楼相映成趣。在一个人口迅速增长的城市,怎样才能让交通不堵塞,同时又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大城市面对的共同困扰。库里蒂巴是个不小的城市,市区人口180万,26个卫星城人口70万,汽车近100万辆,却没有交通和空气污染问题。因为该市优先发展与使用公共交通,尽量满足占城市居民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的出行需求。 库里蒂巴是巴西除首都巴西利亚之外人均小汽车占有量最高的城市,平均2.6人一辆小汽车。然而,库里蒂巴公共交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许多有小汽车的人纷纷改乘安全、快捷、便宜的公共汽车出行。库里蒂巴的公共汽车是巴西最密集繁忙的交通系统,日平均输送190万人次,在繁忙的上下班时间,人们只需等45秒钟就可以乘上公共汽车。现在市内75%的上班族都利用公共交通。这个比率在全世界所有的城市中是最高的。库里蒂巴成了巴西小汽车使用率最低的城市。与巴西其他城市相比全市一年可节约700万加仑燃油,从而使城市空气更加清新。关于汉字的歇后语
城市特
库里蒂巴还是个颇有特的城市,有着独特的人种结构,大部分居民都是欧洲人后裔,以德国、波兰、乌克兰、意大利裔居多,亚裔较少,黑人更不多见,故而保持了不少欧洲国
家的文化特点,譬如,这里有一座很别致的波兰移民博物馆,展示早年波兰等斯拉夫人以及德国和意大利人到此拓居的历史过程。还有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征博物馆、铁路博物馆、汽车博物馆、马黛茶博物馆等等,市中心那座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旧市政府大楼则已辟为巴拉那博物馆,收藏着该州许多重要文物。
dnf周末送疲劳>exo个性签名著名的“十一月十五日大街”是市中心另一条步行街,商业繁华,游客往来不绝。加里巴尔广场的一边是引人注目的罗萨里奥广场,每逢星期日,这里便变成了工艺品市场,吸引着大批游人和顾客。库里蒂巴又是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城市,有“城市改革实验室”之称。
每日回收的纸张再利用
排放垃圾要收费,这在世界的其他城市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在库里蒂巴,排放垃圾不仅不收费,还可以用来换取食品。 1989年,库里蒂巴市政府发起了名为“让垃圾不再是垃圾”的运动,动员全市各家庭从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利用的物资,有一家公司用绿卡车1周3次进行路边回收。现在,回收的垃圾分成5类,其中纸张、玻璃、罐头盒和塑料等可作为工业原料;而腐烂的蔬菜、水果等有机物则可用作农业肥料。库里蒂巴每日回收的纸张
再利用,相当于少砍1200棵树。这种闭路循环的垃圾资源化系统节约近一半垃圾处理费用,而此前垃圾回收处理费是市政府预算中最大的一项开支。同时,填埋的废渣减少了,地下水被渗透污染的危险也减小了。 库里蒂巴市政府还资助了“垃圾购买项目”,市民可用垃圾交换食物。在库里蒂巴市的各个居民社区,垃圾回收车每周来两次,都是两辆同行,前一辆车回收“垃圾”,后一辆车分发食品,2公斤回收物资可换得1公斤食品,也可以兑换公共汽车票、练习簿或圣诞节玩具等。这种垃圾购买活动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所提供的大米、大豆、土豆、洋葱、橙子、大蒜、鸡蛋、香蕉、胡萝卜和蜂蜜等则是购买的当地农民季节性剩余产品,所以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城市贫困和交通拥塞捆绑在一起处理
30多年前,库里蒂巴同样被许多问题所困扰:街道拥挤不堪、城市空气污浊、社区一片衰败景象。1971年被推选为市长的盖莫·勒那是位建筑师。他将库里蒂巴作为城市改革的实验室,用全新的理念进行大胆的革新。勒那首先将城市贫困和交通拥塞问题捆绑在一起处理。他认为城市交通不仅是一种运载人的方式,还是指导土地使用和调整经济增长的因素。故他一反常规的做法,不是大规模征用土地去修路,而是改修现有路面,建立起高速
运转的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的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勒那抢在土地开发商前面,让政府购置了一些交通即将方便的黄金地段,发展经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就业问题。1975年政府购置了西部距市中心6英里的一块16平方英里的土地,作为库里蒂巴的工业区。随后征招了500多家无污染的工业企业,同时,市政府又在工业区附近给低收入者建了住房、学校、医院、购物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工人居住区靠近工厂,与圣保罗的工人相比,这里的工人每周可节约20个小时上下班往返时间。
库里蒂巴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人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尽量保护自然,让人们的活动融于自然,回归自然,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把城市变成人和自然隔绝的堡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