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两会媒体报道重要提示
2020年两会媒体报道重要提⽰
据新华社消息,⼗三届全国⼈⼤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22⽇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于5⽉21⽇在北京召开。
随着2020年全国两会的临近,相关报道⼯作已进⼊启动阶段。
两会前⼣,媒体⼈应该注意哪些要点,记者做了如下整理。
怎样开通微博账号
▍提⽰⼀: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新闻报道⾏⽂上,⼀定不要再出现以往两会通稿中的“固定”词句——
⽐如:春暖⼤地,万物勃发。
⽐如:三⽉的北京春花烂漫,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长安街畔,⽟兰含苞。宽敞明亮的⼈民⼤会堂西⼤厅⾥,洋溢着浓浓的春意;雄伟庄严的⼈民⼤会堂,今天沐浴着新春的阳光……
由于今年两会召开的时间延后,且整体防控疫情的⼯作并没有完全结束,报道⾏⽂上需注意这些问题。
▍提⽰⼆:“⼗三届全国⼈⼤三次会议”“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这两个会议名称中 “届”“次”的位置不同,不要写错。两会⼀词因使⽤较⼴,可不加引号。▍提⽰三:今年是“⼗三五”规划收官年,肯定有⼤量总结,
记住这⾥的 “⼗三五”应加引号。▍提⽰四:新闻报道中不要随意使⽤简称和略称。“ 政府⼯作报告”不要简写成“政府报告”。▍提⽰五:再次重新掌握对 “提案”“议案”“建议”三个词语的使⽤。请记住:全国⼈⼤代表提的是“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的是“提案”,报道中千万不要⽤错。▍提⽰六:
2020年两会期间,“疫情暴发”与“疫情爆发”还可能成为⾼频词。所以,必须搞清楚“暴发”和“爆发”的区别。
有⼈说前者强调的是速度,后者强调的是⼒度。
“暴发”和“爆发”的区别在于⼀个“⽕”字,⼀个有⽕,⼀个⽆⽕。凡是和⽕有关的,⼀律⽤“爆发”,例如⽕⼭爆发,熔岩喷浆,地⽕奔突,⽤的是“爆发”;战争爆发,炮齐鸣,弹⽕纷飞,⽤的是“爆发”;夫妻吵架,疾⾔厉⾊,⼼⽕燃烧,⽤的还是“爆发”……
⽆论是⾃然之⽕、社会之⽕、有形之⽕还是⽆形之⽕,只要能称之为“⽕”的,⽤“爆发”。
与⽕⽆关的,⽐如⼭洪,⽤“暴发”;各种传染病流⾏,⽤“暴发”;突然发财得势,成了“暴发户”之类,⽤“暴发”。这⾥插⼀句,在很多财经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个新词⼉——“爆雷”,有些媒体或出版机构,特别是新媒体,⽤了“”。那么请参考上⾯的辨析。
在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暴发”和“爆发”都有⼀个相同的义项——“突然发作”。⽽英⽂稿中outbrea
笑的组词拟声词有哪些?k(突发),译成中⽂时⼤多⽤了“爆发”。
语⾔是发展的,很多词往往选⽤了⽤法最多的那个。所以,“疫情爆发”的⽤法并不是不可,但我们建议⽤“ 疫情暴发”。▍提⽰七:今年两会肯定少不了“新冠”这件事,以往有些稿中⽤“发⽣以来”,有些⽤“突如其来”,其实都可。但有⼈⽤“突如袭来”,这就不对了,可改为“ 突如其来”或“ 突然袭来”。建议:最好⽤类似“疫情发⽣以来”,这样较客观⼀些。当然,这要看报道中我们需要不需要强调“突发”啦。▍提⽰⼋:
据了解,今年两会已有代表和委员将提交“⼼理危机⼲预”的⼀些建议。
疫情发⽣以来,尽管你我“⼼⾥”很难过,但不要⽤错词哟!请记住是“ ⼼理危机⼲预”,⽽不是“ ⼼⾥危机⼲预”。对病毒或传染病是“ 防患于未然”⽽不是“ 防范于未然”。此外,疫情防控阻击战打了这么久,但还有媒体误⽤成“狙击战”!要知道,这个词在今年两会期间还会是⾼频词。另外再强调⼀下,是“打赢疫情防控的⼈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有些媒体不够严谨,也许是为了读顺⼝,错写成了“ ⼈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提⽰九:“参政议政”是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之⼀,报道中涉及政协委员时,可使⽤“参政议政”。全国⼈民代表⼤会和地⽅各级⼈民代表⼤会是⼈民⾏使国家权⼒的机关,报道中涉及⼈⼤代表时,不能使⽤“参政议政”,可使⽤“履⾏职责”或“⾏使权⼒”;“代表、委员”并提时,最好把“履⾏职责”与“参政议政”写全。▍提⽰⼗:
最新男生网名
请注意法律名称加标点符号的问题。
(1)使⽤法律的全称应加书名号。如“按照《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但使⽤法律的简称时,则不⽤加书名号,也不⽤加引号。如“按照刑法的规定”,不要写成“按照《刑法》的规定”或“按照‘刑法’的规定”。(2)法律草案的表述,全称应加书名号,同时“草案”⽤括号括起来置于书名号内;使⽤简称则不加标点符号。
如全称为“《中华⼈民共和国疫情防控法(草案)》”,简称则为“疫情防控草案”。
(3)⼈⼤代表建议案中建议制定“某某法”时,应⽤引号注明建议制度的法律名称;不⽤引号也可,但不能⽤书名号,书名号只能⽤于已颁布实施的法律全称。
如,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卫⽣健康法”,也可表述为: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卫⽣健康法。但不要写成:“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卫⽣健康法》”。
▍聚焦两会,报道如何出彩
1.新闻预热,吸引公众注意
新闻预热,即对将发⽣的新闻事件,进⾏前期预热,旨在提⾼新闻事件的社会关注度,吸引公众注意⼒,增加问题的深度和意见的⼴度。
“两会”召开在即,媒体都在进⾏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预热报道。纸媒、⽹站选择舆论焦点深度报道,纷纷集中推出系列专题,造势预热,推⾼“两会”沸点。
拿《银川⽇报》来说,“两会”召开之即通过推出“我为两会捎句话”、“代表委员建⾔献策”、“向⼈民汇报”等栏⽬进⾏会议前期报道,达到了预热的先期较好效果。
同时,加⼤专题的策划报道。专题报道是对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新闻价值的新闻⼈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等,深⼊系统⽽⼜⽣动反映其发展及影响的全过程,揭⽰主题的深刻意义。
《银川⽇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作、银川市重点建设、百姓关⼼的民⽣热点等问题和领域,以综述的形式进⾏回顾、展望,如“致敬银川”栏⽬,以1+N模式进⾏深度报道,不但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且提⾼了社会对即将召开的“两会”关注度。
2.挖掘亮点,全⽅位聚焦“两会”
⾸先,是重点和热点话题的组合式深度报道。从“两会”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中选取若⼲话题,形成会议期间深度报道的主题。
在每⼀个主题下再选取其中最受关注或市民更加关注的⼀个⼩切⼊点进⾏延展报道,最后以主管部门
最新回应和最新政策、最新举措作为深度报道的核⼼。
同时,以适当个案、实例报道,进⼀步丰富和深化主题,⾄此,⼀篇组合式深度报道⼤体完成。稿件从某⼀个话题出发,或者是从重点建设项⽬、亮点⼯作出发,站在⾼度,从核⼼背景到关注的切⼊点逐渐深⼊、延展,再以政策予以解读,做到了深度⼴度的报道。
其次,是故事化叙事。它不是会场⼀个⽚断⼀次采访的碎⽚式记录,⽽是对单⼀主题的有情境、有细节、有脉络的持续记录。“两会”报道,故事化叙事,需要储备⼤量的背景资料,再深⼊地与被采访对象沟通交流,尽可能多地掌握鲜活的细节。
如“两会声⾳” “代表委员履职录”“两会零距离”等,这些栏⽬稿件,会⽴刻给严肃、宏⼤的两会报道增添轻松的⾊彩,带来有起有落的阅读节奏感。⽣动的故事讲述能让读者觉得更加亲近,能对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提案议案等时政名词有具象感受。
最后,形式的表现也尤显重要,栏⽬设置要鲜活⽣动。
3.融媒:融合报道⽅式
两会报道向来是各家媒体拼科技、秀“装备”的⼤好时机,也是展⽰和检验媒体实⼒的⼀个重要场合,是⼀场媒介奇观。
媒体融合背景下,2019的全国两会报道不断被各种融媒产品和创新内容刷屏,微视频、H5、图表、直播、VR等新形态崛起,直播化、移动化和产品化成为两会新闻报道的新趋势,不断供应出“现象级”作品,让两会实现了裂变式传播,也让时政新闻更加深⼊⼈⼼。
在媒体格局、舆论⽣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发⽣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作为奔跑在两会新闻现场的记者,怎样以形象新颖⽣动、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式,让报道⼤会的声⾳更加贴近民众,不仅是媒体本⾝要做的,也是民众想听到的。
我们也看到,各级新闻媒体为了增强重⼤时政报道、主题主线宣传报道的吸引⼒、新闻传播⼒,在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段创新上,可谓是下⾜了功夫,颇费了⼼⾎。
4.智媒:技术依然是报道左膀右臂
两会报道⼀直是各路新闻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抢时效、争独家、挖热点、建专题早就成为媒体⽼师们轻车熟路的基本操作。
如何才能在百花齐放的两会报道中脱颖⽽出?仅仅依靠传统打法还远远不够,顺应科技⾰命的最新趋势,借⼒⿊科技为传播赋能,才有可能攻下⼀⽅流量⾼地。
2019年新华社推出了《新⼩浩上两会》《新⼩萌上两会》系列短视频。其中“新⼩萌”在今年两会⾸次
登台,是⾸位“AI合成⼥主播”,直逼真⼈的业务⽔准赢得了⽹友好感。
⼈民⽹的AI主播则出镜《@所有⼈全息3D强影!这有⼀份“⽴体”报告等你来看》短视频节⽬,采⽤全息投影、三维⽴体建模等多重技术,带⼤家直观感受“民⽣红包”的长度与厚度。
光明⽇报社评室与光明⽹技术团队共同打造《光明政论——AI⼩明说两会》专题栏⽬。主持⼈“⼩明”突破了以往AI虚拟⼈物的刻板形象,确保了⼈物形象的逼真与画⾯的质感。
此次两会报道中,中央⼴播电视总台在国际上⾸次实现5G技术持续传输4K超⾼清信号,在总台4K超⾼清频道现场直播两会记者会。
中国经济⽹则使⽤了 “5G+6K全景”的融媒体技术⼿段进⾏两会报道,通过“全景+新闻”的报道形式,将读者的传统阅读体验,提升为沉浸式“现场阅读”。
新华社新媒体中⼼⾸次启⽤了智能AR直播眼镜。运⽤独特的注意⼒捕捉技术,使记者⽤眼神即可指挥摄像机与⼈体眼动同步拍摄视频画⾯。
▍新京报报道两会的经验:颠覆内容对纸张的依赖
总体报道思路:把严肃的会议报道做⼀些转录、翻译、包装,看起来“不那么像板着脸的会议新闻的样⼦”。
1.在两会上搭起了直播间、实体访谈间,由上会记者担任主持⼈。
2.每天都会有记者在抖⾳上发作品,政府⼯作报告被画成了漫画。
3.重视视频,强化视频化的规模化应⽤,⽂字形态呈现的内容,努⼒进⾏视频化转换。
4.访谈间的视频产品既剪辑成易于传播的短视频,也形成完整长视频合集。
5.在次⽇的报纸版⾯上安排⽂字报道,实现⽴体化全⽅位传播,打造新的融媒体访谈品牌。
▍附:新华社、中国记者协会编制的《两会报道规范⽤语⼿册》
1.“×届全国⼈⼤×次会议”“全国政协×届×次会议”这两个会议名称中“×届”“×次”的位置不同,不要写错。“两会”⼀词因使⽤较⼴,可不加引号。但如“⼗五”“⼗⼀五”等均应加引号。
2.不要随意使⽤简称和略称。“政府⼯作报告”不要简写成“政府报告”。
3.“提案”与“议案”“建议”。全国⼈⼤代表提的是“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的是“提案”,不要⽤错。 “议案”是指由法定机关和⼈⼤代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民代表⼤会会议或者⼈⼤常委会会议进⾏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代表向代表⼤会或⼈⼤常委会提出的对各⽅⾯⼯
作的意见或建议。 “议案”必须是由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代表按法定的联名⼈数,依照法定的程序提出。⽽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代表个⼈可以提出,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议案”内容必须是属于本级⼈民代表⼤会或者⼈⼤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则是对各⽅⾯的⼯作都可以提出。
4.“审议”与“讨论”。全国⼈⼤代表“审议政府⼯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政府⼯作报告”。代表、委员同时进⾏这⼀活动,可并称为“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作报告”。
有的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作报告时使⽤“学习”“领会”等词汇,这与代表、委员的职责不符,新闻报道中应避免使⽤。正确的⽤法是“审议”或“讨论”。
5.政府和法院、检察院是由⼈⼤产⽣的,对⼈⼤负责,向⼈⼤及常委会报告⼯作。不要说“⼈⼤要积极帮助呼吁解决⼈民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产⽣⼈⼤请求或者劝说政府、法院、检察院解决问题的误解;正确的表述是“⼈⼤要依法解决或督促有关机关解决⼈民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审议”与“⼀起审议”。是全国⼈⼤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参加所在代表团的会议时,使⽤“审议”;是全国⼈⼤代表⼜是国家⾏政机关成员的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会议时,在使⽤“⼀起审议”的同时还应有“听取代表意见”的内容。
7.“参政议政”是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之⼀,报道中涉及政协委员时,可使⽤“参政议政”。全国⼈民代表⼤会和地⽅各级⼈民代表⼤会是⼈民⾏使国家权⼒的机关,报道中涉及⼈⼤代表时,不能使⽤“参政议政”,可使⽤“履⾏职责”或“⾏使权⼒”;“代表、委员”并提时,最好
把“履⾏职责”与“参政议政”写全。 8.在同⼀届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的“界别”不要写为“届别”。“届”是从时间上说的,指的是九届、⼗届、上⼀届、本届等;“界”则是针对委员的⼯作领域分类⽽⾔,如“经济界委员”等。 9.“⼈⼤常委会委员”的表述。⼈⼤常委会没有“常委”这个职务⽽只有“委员”,“×××是⼈⼤常委”或“⼈⼤常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表述应写为“⼈⼤常委会委员×××”。10.“组成⼈员”与“委员”。⼈⼤常委会会议由⼈⼤常委会组成⼈员出席,其组成⼈员不仅包括委员,还有委员长、副委员长(地⽅的⼈⼤常委会负责⼈为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因此,在报道中不能说“出席⼈⼤常委会×次会议的委员们……”,正确的表述应为“出席⼈⼤常委会×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员……”。 11.全国⼈⼤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停⽌问题,要使⽤“终⽌”或“撤销”的标准表述。在⼈⼤,按规定是由省(⾃治区、直辖市)⼈⼤常委会罢免某⼈的全国⼈民代表⼤会代表职务,经全国⼈⼤常委会决议,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某⼈的代表资格终⽌。在政协,则由政协常委会会议表决决定撤销某⼈的全国政协委员资格。 12.⼈⼤对⼀府两院有监督权,但这种监督权⼒应该由集体⾏使。代表从事个案监督的⾏为,于法⽆据。⽽代表拥有的权⼒属于公权范围,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就应该“不做”。
监督法第四条规定:“各级⼈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使监督职权。”
你离开我的那一天按照代表法规定,⼈⼤代表的监督权也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使,如:第⼆⼗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民代表⼤会代表,在本级或者下级⼈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协助下,可以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组成代表⼩组。县级以上的各级⼈民代表⼤会代表,可以参加下级⼈民代表⼤会代表的代表⼩组活动。”第⼆⼗⼀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民代表⼤会代表根据本级⼈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的统⼀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作进⾏视察。代表按前款规定进⾏视察,可以提出约见本级或者下级有关国家机关负责⼈。被约见的有关国家机关负责⼈或者由他委托的负责⼈员应当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代表可以持代表证就地进⾏视察。县级以上的地⽅各级⼈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要求,联系安排本级或者上级的代表持代表证就地进⾏视察。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第⼆⼗七条还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民代表⼤会代表有权向本级⼈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各⽅⾯⼯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13.“法律委员会”与“法⼯委”。法律委员会是全国⼈⼤的专门委员会之⼀,由全国⼈⼤选举产⽣。法制⼯作委员会是全国⼈⼤常委会的下设机构、办事机构,由全国⼈⼤常委会决定,简称“法⼯委”。法律委员会的负责⼈称“主任委员”;法⼯委的负责⼈称“主任”。14.“检察长”与“审计长”。“最⾼⼈民检察院检察长”不要写成“最⾼⼈民检察院院长”。国务院机构中的审计署的⾸长职务为审计长,不能写为“审计署署长”。各地各级检察院的⾸长称检察长。各
地的审计部门,省级多称“审计厅”,其⾸长称“厅长”;有的地⽅称“审计局”,其⾸长则为“局长”。 15.法律名称加标点符号的问题。(1)使⽤法律的全称应加书名号,如“按照《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但使⽤法律的简称时,则不⽤加书名号,也不⽤加引号。如“按照刑法的规定”,不要写成“按照《刑法》的规定”或“按照‘刑法’的规定”。(2)法律草案的表述,全称应加书名号,同时“草案”⽤括号括起来置于书名号内;使⽤简称则不加标点符号。如,全称为“《中华⼈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简称则为“物权法草案”。(3)⼈⼤代表建议案中建议制定“某某法”时,应⽤引号注明建议制度的法律名称;不⽤引号也可。但不能⽤书名号,书名号只能⽤于已颁布实施的法律全称。如,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权益保护法”,也可表述为: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权益保护法,但不要写成:“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权益保护法》”。 16.国家机关名称中的“和”及“与”字。国务院机构中有3个机构所主管的⼯作包括多⽅⾯内容,在名称中⽤“和”字进⾏连接,不⽤“与”字。
如“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和计划⽣育委员会”。简称中则不⽤加“和”字,如“发展改⾰委或发改委”“劳动保障部”“⼈⼝计⽣委”。但全国⼈⼤专门委员会的名称中,则⽤“与”字连接,如“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 17.监管机构的名称。国务院机构中有⼀些单位名称中明⽰有监管职能,但表述不尽相同。其
业与农村委员会”等。 17.监管机构的名称。国务院机构中有⼀些单位名称中明⽰有监管职能,但表述不尽相同。其
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使⽤的是“监督管理”。⽽“国家电⼒监管委员会”⽤的是“监管”。在使⽤这些单位的全称时应注意区别。 18.“权⼒”与“权利”。权⼒指的是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定的强制⼒量或⽀配⼒量,⼈⼤代表所担负的职责是依法赋予的,因此,⼀般使⽤“⾏使⼈民代表的权⼒”,⽽不要写成“⾏使⼈民代表的权利”。同理,国家机关⾏使权⼒,不要写成“⾏使权利”。“权⼒”可构成“权⼒机关”“权⼒部门”等词组,⽽“权利”则不能。“权利”⼀般⽤于个别,如“享有公民应有的××权利”。 19.新闻稿中对⼈物⼀般使⽤“职务+姓名”的表述⽅式,⽽不使⽤“姓名+职务”的表述。两会报道中,应尽量使⽤“代表”“委员”⾝份,即“××代表”“××委员”。 20.“共商国是”不要写作“共商国事”。“国是”指国家⼤计,多⽤于书⾯语。 21.关于称谓。“普通代表”“普通委员”的称谓有违代表、委员平等的精神,“⽗母官”的称谓缺乏法治精神,均不要使⽤。 22.报道中不要炒作“议案(提案)⼤王”“⼀号议案(提案)”等,要重点报道议案(提案)的质量。23.全国⼈⼤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分布在各地,其中有的居住在北京。两会报道中,如统指全国⼈⼤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会聚到北京开会,不要称“进京”。“代表委员进京前”不如说“代表委员到会前”。
编辑:曹⼽艺审核:宋莉辽天祚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