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一、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一)记忆的发生(指标、时间)
 
婴儿的很多所作所为,在逻辑上均隐含着记忆系统的存有。将一张新的图片与一张已经重复看过几遍的图片放在4个月的婴儿面前时,婴儿看后者的时间明显更长一些。一个3岁幼儿能够详细地叙述他们班到一个面包厂的交游经历。在这些活动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记忆。幼儿的多数认知活动都涉及记忆。注意的习惯化是以某种再认为前提的。如果婴儿不能以某种方式保持关于重复表现刺激的经历,他们就不可能对它习惯化;模仿和搜寻被藏客体(客体永久性)也一样要求对以往事件的记忆;很早便出现在婴儿身上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也一样离不开记忆前提。
 
婴儿不但很早就存有记忆,而且他们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水平。例如,5个月婴儿接触一张面部照片仅仅两分钟,在长达两个星期后仍有可能再认照片的迹象。在一项研究中,让婴儿对看到小汽车时做出踢脚反应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结果3个月婴儿能够将这种习得的联系保持长达两个星期的时间。如果在最初的学习与记忆测验期间,为婴儿表现关于这个联系的提示物,如实验者以婴儿所熟悉的方式轻轻摇晃小汽车,则婴儿的记忆更加持久。婴儿对诸如母亲的面孔这种经常出现的重要刺激的记忆,延续时间更长。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及其特点
90后看的电影 
即使记忆可能很早就存有,但并非一开始就很完善。贯穿整个婴儿期,记忆会发生各种发展变化。年长婴儿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于年幼婴儿,他们只需要较少的接触时间或“学习时间”,就能够把一些刺激或事件纳入记忆。随着发展,婴儿能对特定经验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加以编码,他们对周围环境中越来越精细和复杂的特征变得敏感,从而也更可能记住它们。
高考励志文章而且,年长婴儿的再认行为更为复杂,对于熟悉的或以前经历过的客体与事件,他们很可能表现出更明显的“似曾相识”的再认特征,而且可能促发进一步的提取活动,例如,可能仔细而努力地回忆更多相关该再认刺激的信息。相反,新生儿和年幼婴儿的再认是粗糙的,更类似于较低级的有机体所具有的那种再认过程。
 
皮亚杰认为,婴儿能再认而不能回忆,因为回忆需要婴儿所缺乏的符号表征水平。但他认为的早于18个月不可能有回忆的主张,近年来也受到了抨击。研究发现,9个月的婴儿已能够模仿24个小时之前看到的某个行为榜样,这种行为似乎需要对以往经验的回忆,而不但仅是对当前某物的再认。婴儿具有回忆水平的另一个证据来自前面所述的关于客体永久性的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婴儿9个月甚至更早时,便已表现出对某种见不到的客体仍继续存有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观察到,婴儿往往在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仍记得熟悉物体通常所处的位置。到第一年末,多数婴儿表现出这种对熟悉位置的长时记忆。
 
大约一岁半以后,言语的发展使儿童的记忆具备了新的特点:第一,儿童再现的水平开始发展起来。约在两岁的时候,儿童能回忆自己去过哪里,自己的小玩具丢在哪儿,等等。但这时再现的事物仅仅几天内感知过的事物。三岁的时候,则能够保持到几个星期以后还能回忆。所有这些,儿童是凭借词、言语来恢复过去的印象的。第二,出生后的三年,儿童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记忆,即事先没有目的的记忆。但因为词、言语的发展,成人就向孩子提出“要记住”的任务,于是有意记忆,即事先有目的的记忆开始萌芽。
 
三岁以后,即幼儿期儿童,因为活动的丰富化、复杂化,以及言语的进一步发展,记忆的范围更加扩大。这个时期儿童记忆的特点如下。
 
第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所获得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无意记忆得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也就是说,符合儿童兴趣需要的、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记
忆效果较好;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和鲜明的事物,记忆效果较好;要记的东西能成为儿童有目的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即让儿童摸摸、动动等,记忆效果较好;与儿童活动的动机、任务相联系的对象,记忆效果较好。当然,即使如此,幼儿的无意记忆的效果,也是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步提升的。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晚期,约五岁以后,儿童的有意记忆和追忆水平能逐步地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因为言语发展的结果,同时,幼儿期的教育任务,如有意识去复述故事、回想问题等,也促动了儿童有意记忆水平的发展。有意记忆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幼儿是否意识到要记住的任务,取决于幼儿活动的动机及积极性。但幼儿期的有意记忆仅仅初步的,远远未占优势地位。
 
父母与幼教工作者要积极发展幼儿期的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记忆,一方面要按照影响无意记忆效果的特点,采取适当相对应的措施,以提升他们的记忆水平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必须增强幼儿言语系统的调节机能,经常提出明确的有意记忆的要求,并且注意发展幼儿积极的活动动机,促动他们有意记忆水平的提升。
 
第二,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在早期教育中,常见父母与幼教工作者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这样做未必见好。从记忆方法上,记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前者是机械重复,硬背死记;后者是理解意义,记住内容。由于幼儿经验少,缺乏记忆的方法,所以只能以机械记忆为主要方法。但幼儿期也是有理解记忆的,例如,儿童复述故事时,他绝不是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经过了组织加工。在一定意义上说,幼儿的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也就是说,幼儿对可理解的材料要比无意义的或不理解的材料记忆效果好得多。例如,幼儿对词的记忆要比无意义音节的记忆效果好。记忆熟悉的词要比生疏的词的效果好。因此,父母与幼教工作者从儿童的幼儿期起,就要引导他们理解要记忆材料的意义,要掌握一定的力所能及的记忆方法。然而,幼儿的机械记忆是主要的,机械记忆仍然占着优势。等到他们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机械记忆才逐步减弱,理解记忆逐步占优势。正因为幼儿期机械记忆发达,因而从幼儿期,甚至更早一点儿就应该让孩子背点儿东西,例如诗词、汉语拼音、外语单词等;利用机械记忆,从小就让儿童打下知识的基础,这是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条心理学依据。
 
第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或表象记忆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记忆某种材料的,例如到过颐和园公园之后,儿童能回忆万寿山的形象。语词记忆是利用词的标志来记忆材料的,它在儿童言语系统出现之后才产生。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幼儿阶段,形象记忆效果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即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所致。随着幼儿抽象逻辑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可以看到,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能力也都随之提高,而且语词记忆的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语词记忆的效果逐渐接近形象记忆的效果。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父母与幼教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同时要加强语词的解释说明,使形象和词在幼儿记忆中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促使记忆发展。
 
二、幼儿记忆策略的发展
 
(一)复述策略
 
在一个研究中,给幼儿园的幼儿、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呈现一系列图片并让他们记住。在呈现图片后的15秒内,儿童准备复测。一个研究者观察幼儿在这段时间内动嘴唇的次数,并认定它与幼儿要努力记住词有关。研究者报告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复述的次数也有所增加。85%的五年级儿童表现出一些自发复述的证据,然而,只有10%的幼儿园儿童是这样做的。另外,平均而言,在同一个年龄水平上,那些复述得多的幼儿比那些复述得少的幼儿回忆得更多。
 
(二)组织策略
 
如果说复述策略是机械的记忆,那组织策略则是意义的记忆。人们可以通过对记忆内容的组织加工,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从而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对记忆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下面介绍几种
加工方式。
 
1.归类加工
 
如果向你呈现60张图片,它们分别属于家具、碗碟、花、交通工具等,然后要求你进行自由回忆,你会怎么做呢?你自然知道,要记住60张互不联系的图片要比把这些图片聚集为几个类别再进行记忆困难得多。所以可能的做法就是将这60张图片分门别类再进行记忆。事实上,已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归类加工是促进幼儿记忆的一种良好的组织策略。你在上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类别归类,意思是指我们在记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记忆。还有一类归类加工是联想归类。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著名的联想三定律进行归类加工。例如,根据接近律(由一种经验而想到在空间上或时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种经验)而将桌子—椅子、男人—女人等词汇组织在一起记忆。
 
2.主观组织
 
当记忆材料既不能进行类别归类又没有较好的联想律可以用时,人们倾向于进行主观的组织加工。例如,当向被试呈现一些无关联的单词(如帽子、照片、羊、祖父……),让他们自由回忆时,随着测验次数的增加,被试的回忆量会不断增多。同时还发现,被试在连续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这种现象就可能是被试主观地将这些无关联的单词放到一个故事的场景中所致。
 
3.意义编码
 
对那些无意义的数字、单词等,如果把它们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或者从中出它
们之间的关联来,赋予一定的意义,就容易记住。例如,要记住:149162536496481。如果看不出这些数字间的意义联系,就很难记。如果看出了这些数字的一种意义结构:1,4,9,16,25,36,49,64,81,即“从1到9的整数的平方”,那就容易记住了。
 
4.心象化坊多音字
 
幼儿早期的记忆特点是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因此,对于故事和诗歌,或单词,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
郭碧婷爸爸催生 
(三)检索策略国庆祝福祖国的祝福语
 
信息一旦进入了记忆系统,就要通过某些方法将它检索出来。对于再认而言,因为呈现的刺激将有助于检索出相应的记忆内容,所以检索过程就要容易些。然而,对于回忆而言,检索过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幼儿在检索方面的缺陷明显地与他们对恢复原先的编码环境的需要有关。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呈现给幼儿一组与当时的目标表征有关的线索(如用玫瑰花和郁金香花作为百合花的线索)。然后,在检索过程中,又再将这些线索部分或全部呈现给幼儿,要求儿童回忆那些与线索相关的目标词。结果发现,幼儿在适当的指导下,能够检索出信息,但是需要比年长儿童更多的、更清楚的提示。
 
三、幼儿元记忆的发展
 
(一)关于主体的元记忆
 
幼儿的元记忆是指儿童对作为记忆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局限和特质所具有的认识。儿童学会识别和确认记忆及遗忘的经验,在认识上把这些经验区别于诸如思维、梦和感知等其他经验。有证据表明,初始的记忆和遗忘概念开始形成于学前早期,是儿童内隐的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一部分。然后,儿童逐步认识到各种关于人类记忆的“事实”。例如,儿童可能“从经验中得出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有关事实,即一个人不能指望后面总能提取前面储存的内容,以及这样一个值得高兴的事实,即“现在不能立即回想起来的内容,常常最终会被想起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