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以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
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以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
罗培;秦子晗;孙传敏
【摘 要】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内的“Ω形地貌”为例,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M,运用地貌学相关理论,对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地貌在平面上呈“Ω”字形,发育于特殊的地质背景下,特点是内腔宽大,隘口窄小;华蓥山老龙洞背斜、李子沿向斜,近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节理以及走向断层——涂家院子2#逆断层是“Ω形地貌”形成的构造背景;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是“Ω形地貌”主要外营力;“Ω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分为6个阶段:前期(构造隆起为主的阶段)、幼年期(自由沟渠阶段)、青年期(断层发育后顺坡向形成横向断层谷)、壮年初期(形成“Ω形地貌”雏形)、壮年期(“Ω形地貌”最终形成)、老年期.
【期刊名称】《山地学报》
工地宣传标语【年(卷),期】2014(032)005
【总页数】中国移动网积分商城9页(P526-534)
【关键词】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
【作 者】罗培;秦子晗;孙传敏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30049;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3004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931.2
考察发现.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的隔档式褶皱山系的山地两侧谷坡上.常发育一种形态特殊的地貌.无论是从卫星图片还是从地形图上观察.均不同于一般沟谷.酷似希腊字母“Ω”。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将该类地貌称之为“Ω形地貌”。由于分布区域有限.可达性差等原因.“Ω形地貌”在国内外少有研究[1]。该地貌在川东平行岭谷.特别是华蓥山有多处出现.其特征和成因既不同于普通的岩溶洼地.也有别于一般的沟谷和峡谷地貌.因此颇有研究的必要。由于该类地貌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背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文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
东侧部分“Ω形地貌”为研究样本.通过长期野外考察.运用地貌形成的基本理论[2-4].吸收已有研究成果[5].借鉴前人地貌分析方法[6-8].对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地貌形成的外营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对该类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和演化过程进行科学探讨。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东部平行岭谷区.华蓥山脉中段.华蓥山主脉东侧.地理位置 106°40′~106°54′E.30°07′~30°28′N.海拔 900~1150m。该区地质遗迹景观区域代表性强.类型多样.品位高.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地质剖面、古生物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景观在内的5个大类.拥有100多个具有较高科研、科普、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点.以及较为典型的“Ω形地貌”景观.并以其奇特性和科学价值被评价为拟建邻水大峡谷地质公园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9]。研究区现有标志性“Ω形地貌”8处(图1).其中位于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西北部的3处“Ω形地貌”具有分布集中、形态相似、规模相当的特点.极具代表性(图2)。
图1 华蓥山大峡谷典型“Ω形地貌”Fig.1 The typical“Ω-shaped”landscape in Huayishan gran
一年级上册有鬼d canyan
2 “Ω形地貌”特征
2.1 分布特征
“Ω形地貌”在川东褶皱山系内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川东褶皱山系又称盆东平行岭谷.包括四川盆地内的华蓥、莹山及其以东地区.是四川盆地东缘主要山系;北起大巴山南麓.南到云贵高原北侧.北部为渠江上源地区.南部水系大多直接汇入长江.为中国北东走向山脉组合最整齐地区[9].是世界上特征最显著的褶皱山地带.与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安第斯-落基山并称世界3大侏罗山式褶皱山系。自西向东主要有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铁锋山、木历山、挖断山、观面山、精华山、方斗山等多条山脉;西南则为华蓥山南延的九峰山、缙云山、中梁山3条支脉。在构造上表现为背斜和向斜相间分布.地貌上表现为山地和谷地彼此平行。“Ω形地貌”主要分布在华莹山地两侧的斜坡之上.一部分分布在山地西北侧.另一部分分布于山地东南侧.连续排列方向北东向。考察发现.研究区所有“Ω形地貌”皆沿地层分界线分布.且有规模不等的断裂经过.断裂的走向与“Ω形地貌”开口方向近垂直(图2)。
本文研究的3处“Ω形地貌”.分别为龙头桥洼地西北侧近邻水-华蓥边界附近的凉风垭、毛垭口和磨刀石沟上游.从图2可以看出.排列方向大致与华蓥山复式背斜延伸向一致。
2.2 形态特征中国未破悬案
为了研究的需要.参考地貌研究的方法.我们以1#“Ω形地貌”为例.按照1∶20000实测地形图.生成DEM图.并根据研究需要.拟定了“Ω形地貌”结构组成(图3).“Ω形地貌”各个部分分别由后坡、左坡、右坡、内腔、隘口组成。其上游大部分弧形山坡被命名为后坡.下游狭窄开口被命名为隘口;面向下游.隘口内左侧弧形坡被命名为左坡.右侧弧形坡被命名为右坡;隘口内部往往都有一面积较小的平缓谷底.向下游微倾.坡度明显小于隘口外斜坡;隘口内部的空间本文命名为内腔。
花语大全带图片该地形整体似洼地.但一端有明显的开口.又似冰斗.却没有明显的岩坎和岩盆;隘口为一狭窄的开口.开口两边岩石耸立.犹如两扇耸立的大门;开口方向均为东南.方位大致为115°~121°;通过对同一水平面上内腔和隘口宽度的测量对比发现.内腔宽度均比隘口宽大;后坡水平面上呈弧形.一般呈放射状分布多条沟谷.左坡和右坡一般至少有一条冲沟.延伸方向大致与隘口开口方向垂直;通过岩层对比.隘口处的岩石与后坡、左坡、右坡的岩石属于不同地层.岩性
作文我的假日生活差异较大。研究区域内的3个“Ω形地貌”隘口处为浅灰-灰白生物屑灰岩夹微晶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的茅口组地层.后坡及左右两坡为深灰生物屑灰岩、泥灰岩夹少量硅质岩及泥岩的栖霞组地层;北东走向的涂家院子2#逆断层经过3个“Ω形地貌”隘口。甘坝乡1#、2#、3#3处“Ω 形地貌”特征见表1。
图2 “Ω形地貌”分布图Fig.2 Distributing graph of“Ω-shaped”landform
图3 1#“Ω形地貌”结构示意图Fig.3 Structure schematic diagram of1#“Ω-shaped”landform
3 “Ω形地貌”成因背景
3.1 区域地质背景
3.1.1 地层岩性
地层上.研究区主要分布地层为志留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包括茅口组、栖霞组、梁山组、黄龙组、韩家店组和小河坝组[10](图 4)。
下志留统小河坝组(S xh)为一套黄灰细、粉砂岩夹页岩、砂质页岩.出露面积广泛。分布
于“Ω形地貌”后坡的最上游.厚度180~480m.侵蚀切割剧烈.多发育许多细小冲沟。
上志留统韩家店组(S h)为紫红、灰绿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粉砂岩及生物屑灰岩.区内出露厚度为85~105 m.分布于后坡中上游.厚55~59 m.侵蚀较为强烈。
黄龙组(C2 h)厚35~46 m.岩性以浅-灰中厚-块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和生物屑灰岩为主.间夹少量灰质白云岩.底部夹3层泥、页岩。角砾状白云岩主要分布在中部.生物屑灰岩则相对集中于上部。该组与下伏韩家店组、上覆梁山组均为假整合接触.但与韩家店组的假整合面不甚明显。“Ω形地貌”上游部分为黄龙组地层。
下二叠统梁山组(P1 l)在区内厚4.5~11.5 m.自南而北厚度变薄。在地貌上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条带状沟。岩性以灰白粘土岩、页岩和灰黑页岩、炭质页岩互层为主.间夹4层0.3~1.22 m的含硫铁矿结核微晶灰岩.顶部夹厚5~8cm的薄煤层。该组为一套滨岸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岩层倾向东南.倾角57°~69°.主要分布于地貌后坡下游及左右坡。
下二叠统栖霞组(P1 q)组地层厚238~252 m.岩性以深灰-灰黑中厚-块状生物屑灰岩、富含有机质泥质微晶灰岩为主.偶见波状层理、脉状层理.后者风化后多具眼球状构造;底部夹
黑薄层硅质岩、硅质灰岩;底部和上部均夹黑页岩;顶部夹深灰含砂屑微晶灰岩.发育沙纹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下部燧石结核多于上部.中上部局部岩石颜为灰-灰白。本组为浅海陆棚较深水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与下伏梁山组黑含煤岩系及上覆茅口组浅灰块状灰岩均为整合接触.内岩层倾向东南.倾角55°~67°.主要分布于地貌后坡下游及左右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