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說史觀
國立中山大學碩一
楊雅琄
壹、文學史觀1概念之說明
以形上學而言,文學批評2乃探討文學本身之作品,即「存在」;文學史則是記錄文學作品的轉變,為「存在的活動」;而文學理論研究文學作品的規則,也就是「存在和活動的原理」。
但近代的文學史著作,往往羅列作者生平及綜合各家評論3,只做文學批評和作家傳記的工作,缺乏對文學理論的體察。此關鍵所在,即因人們無法釐清何謂「歷史」。
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紀錄。當我們用「符號」4去記錄「事件」5時,會受到「符號本性的限制」6。故文字符號無法體現事件的發展,文字必須在時間的序列裡描述;所以當讀者閱讀文字的記錄時,就必然壓縮事件的發展過程;再經思考轉換之後,事件就有了因人而異的詮釋。因此,歷史必定是建立在真實之上而添加虛構成分的。後現代主義也因而主張歷史不是History,而是
要约收购1本文所指文學史觀乃根據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文學史專題討論課程王金凌老師所講授的內容歸納而成,
因王金凌師的文學史觀並不同於其他現有一般的文學史觀,且仍未成書出版,故以上課所做筆記內容為依據。文學史,有個別作品的歷史,文類史,文學通史三種。本文以討論魯迅的小說史觀為內容。
2文學的活動包括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廣義)兩部分,而廣義的文學批評,在角分離了以後所從事的屬於人我批評的文學活動,又可分成文學批評(狹義)、文學理論、文學史三部份。這裡的文學批評是指狹義的文學批評。而文學批評的基本假定都在文學之外。
3如魯迅1932年致臺靜農的信中就稱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為「文學史資料長編」;另外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6月)也曾對郭箴一、李輝英做過類似批評。
4基本的符號包括了:語言、文字、音樂、繪畫、舞蹈。所以用各種符號記錄下過去的活動,都是歷史,如「八佾舞」、「清明河上圖」就都記錄了當時的活動。
5人類過去的活動,就是「事件」。所謂事件的「現象」,是呈現在力量的交會。當力量開始交會時,事件發生;當力量消退時,事件開始走向結束。而這些事件彼此都是有關係的,所以事件的「性質」就在於:它們是同時發生但又不必然相關,也就是指事件雖然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但同一時空,發生在不同場所的不同事件,有的立刻被察覺出相關;有的表面上看來不相關,而到後來才看出關係,又或者是只有觀點薄弱的相關。而這些事件都存在著「連續性」。
6因為記錄的主要工具是文字,文字的表現為線性發展;而發生在活動中事件的「力量交會」卻是一
Histories(複數)。故而「歷史」(或者該稱歷史「們」),是難以求其原貌還其「真實」的;接不接近事件的發生過程反而才是歷史最重要的要求。
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歷史是依據「需要」選擇所要記錄的事件。因此,記錄者在寫體的歷史時,也會選擇對「體生存的需要」有密切關係的來記錄。而記錄者所屬的階層,及其社會觀、價值觀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他所認定的「需要」。所謂「體生存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體的自我認同」7;其次才是「當下的需要」。
歷史紀錄的價值,在於使人心理上得到自我認同,在智慧上得到教訓。因而新歷史史學主張歷史要重視記錄之內的衝突,依照當前的需要,再加上知識去記錄事件。所以文學史應注意紀錄之內的衝突,即文學理論的變遷;再依當下需要融合知識去記錄文學的歷史。
理解文學作品是文學批評,而內化成為個人思想的一部份之後,就是文學的歷史;所以,文學史是人類情感的歷史。而文學歷史的發展可分三層次8:一是心靈層次,如孔子對詵經闡釋的「思無邪」概念;二是社會層次,如孔子對詵經所說的「觀、、怨」,又如詵大序以「夫婦之道」的看法來解釋詵經;三是語文層次,講究的是風格、技巧等等,如六朝的風格史觀。
魯迅有關於文學史的著述,可以分三方面:一是文學通史,如《漢文學史綱》9;二是小說史,如《中國小說史略》等;三是散見於魯迅其他著作中的關於中國古代作家、作品、流派以及對某些文學現象的論述,如<;魏晉風度及文章
金庸侠传x0.5種動態立體結構的發展。
7體的自我認同,是以人過去從事的共同活動(集體活動)為其共同記憶(集體記憶)而產生的。有了認同,能使人分別「我」和「別人」;有了體認同,也可以使人分別「我的團體」和「別人的團體」;進而產生歸屬感,這是人類生存需要的件之一。
8但文學歷史的發展層次中,層次與層次之間,並不是嚴格區分的,而是可以有過渡的灰模糊地帶。91926年魯迅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時,曾經編寫題為《中國文學史略》的講義。次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同一課程時,又再度使用此講義,改題為《中國漢文學史綱》。但此書在魯迅生前並未正式出版,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時書名改為《漢文學史綱》。此書從先秦起談到漢代為止,司馬相如和司馬遷以下的作家並沒有論及,是魯迅未完成的著作。魯迅於1926年九月十四日寫給許廣平的信中曾提及希望自己能再認真一點,編成一部好一點的文學史,見《兩地書》,收入《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頁117。
與藥及酒之關係>10等。因為小說史有較為完整的體系,同時也是魯迅著力最深、成就最大的領域,
而《中國小說史略》是最能完整代表魯迅小說史成就的著作,有魯迅較成熟的文學史觀表現11,故筆者選擇《中國小說史略》探討魯迅小說史觀。七大魔王
貳、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
一、《中國小說史略》的內容
在寫作《中國小說史略》以前,魯迅早已著手校訂各種版本,以及收集各種資料。其成果有三本書;分別是《古小說鉤沈》12、《唐宋傳奇集》13、《小說舊聞鈔》14。而一九二○年起魯迅開始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的課程,因此撰寫講義。後來經修補增訂,先後於一九二三年、一九二四年由北京大學新潮社以《中國小說史略》為題分上下冊出版15。
關於「小說」的概念向來眾說紛紜,即使梁啟超也將《西廂記》、《牡丹亭》
10其他尚有如:<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後來>、<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什麼區別>等十數篇相關雜文。
11除《中國小說史略》外,魯迅在1924年7月於西安講學時也曾以小說史授課,其記錄稿經魯迅本人修訂後,收入西北大學出版部1925年3月印行的《國立西北大學、陝西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講演集》(二),篇名為<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另外在1981年陝西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由單演義收藏並
整理的寫印本《小說史大略》,這可能是1921年魯迅在北京大學或高等師範學校所使用的教材。而<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因為是演講集,較為簡略淺近;《小說史大略》雖然是目前魯迅小說史最早的本子,自有價值,但也因為是早期作品,不能算是魯迅成熟的文學史著作。
12魯迅從《北堂書鈔》、《初學記》和《太平御覽》等許多類書中,搜集從《青史子》到《旌異記》等三十六種隋唐以前的小說佚文,並加以校堪、考訂,在一九○九年到一九一二年間輯成《古小說鉤沈》一書,同時這也是《中國小說史略》前七篇的素材。
13魯迅從《文苑英華》和《太平廣記》等總集的材料中輯錄出《唐宋傳奇集》,於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二八年間出版。魯迅在《唐宋傳奇集》中除了校正錯誤並加以細心編輯之外,還寫了一篇很長的附錄,說明每篇小說的背景來源及各種版本情況。這就是《中國小說史略》中間部分(八至十一篇)的基礎。
14最初這是魯迅在20年代初為北京大學講課編的教材,後來於1926年出版,這是魯迅從90餘種,1500多卷書中摘錄出宋以後到清末小說的論述編成的。內容是有關37種小說的史料,來源則是明清學者所寫的66個目。書中魯迅還另附上按語,說明小說的出處、版本問題,以及他自己對小說的評論等等。
15後來1925年又由北京北新書局合印成一冊出版,1931年北新書局出版修訂本初版。1935年第十版
時,魯迅又做個別改訂,以後各版均與第十版相同。
等戲曲,與《紅樓夢》、《水滸傳》並列。而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從「小說」這個詞語的傳統概念出發,掌握住小說的特點,小說與戲曲的混淆不清也終於得到清楚的界線。魯迅概括了全部小說領域,從最初的神話、傳說直至晚清小說。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是寫關於小說通史第一次嚴肅的嘗詴。在前人的研究中,這種體裁所佔的比重是極小的16。魯迅涉獵所及包羅了小說多種形式,野史、傳記、傳奇、筆記、雜集、短篇及長篇都包含在內。與此同時,他還收集和研究了歷代史家對小說的著錄和論述,作出自己的評價。魯迅在小說觀念釐清的方面,實有摧陷廓清之功。世界杯半决赛2022时间
魯迅之所以能在《中國小說史略》發揮他的史識,實得力於《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這些資料長編中蒐遺訂偽的準備功夫。魯迅用乾嘉諸大師輯錄周秦古籍的方法來輯錄小說,這樣深厚的功力是許多研究者對魯迅小說史的焦點所在17。此外,直到魯迅過世以前,他仍然在進行《中國小說史略》的考證修訂工作。他對史料學的重視由此可見。
魯迅的史學理論則表現在他的小說類型研究的設計上。魯迅為他的小說史體系設計了不少如「譴責小說」、「人情小說」帶有類型意味的概念術語,他更進一步利用「神魔小說」、「人情小說」等概念淘汰了像「四大奇書」、「才子書」之類缺乏理論內涵的舊概念,使得整個小說史研究煥然一新。陳平原認為,將小說類型的演進作為中國小說史敘述的重點,是魯迅小說史的一大特18。這是魯迅在
小說史上的極大貢獻,他突出的史學理論設計終於使得小說史的研究擺脫了作家作品點評的傳統方式,走向綜合性的整體把握。
16把小說寫進中國文學史的外國著作,最早有1901年在倫敦出版的英國翟理斯(H. Giles)所寫的《中國文學史》,1902年比錫出版的德國人德魯貝(W. Grube)寫的《中國文學史》中也有提及。中國人所作者則有1904年出版的林傳甲《中國文學史》、1918年出版的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等。但林傳甲對小說是採取排斥的態度,而謝無量則少有論及
17像鄭振鐸十分推崇魯迅校輯的周密精詳,阿英也讚揚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不但是一部史,也是一部非常精確的考證書。參閱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頁215。或鄭振鐸:<中國小說史家的魯迅>,《人民文學》創刊號,1949年10月。或阿英:<作為小說學者的魯迅先生>,《小說四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8見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頁214-215。
二、《中國小說史略》的特
岳阳旅游景点大全
魯迅把中國自古以來的小說作品內化成他個人的思想,形成了他對文學歷史的認知,而這樣的認知觀念就體現在他為小說設計的類型上。這也是《中國小說史略》的特。
在介紹小說類型時,魯迅會依照一定體例來說明。而在這個體例之中,追溯小說故事的源流,是魯迅小說史觀表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主要特。例如介紹「清之諷刺小說」時:
寓譏彈於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此類小說,大抵設一庸人,極形其陋劣之態,藉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諢」。若較勝之作,描寫時亦刻深,譏刺之切,或逾鋒刃,而《西遊補》之外,每似集中于一人或一家,則又疑私懷怨毒,乃逞惡言,非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抨擊矣。其近于詞斥全者,則有《鍾馗捉鬼傳》十回,疑尚是明人作,取諸人,比之鬼,一一抉剔,發其隱情,然詞意淺露,已同嫚罵,所謂「婉曲」,實非所知。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謫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19。
從「寓譏彈於稗史」到寫庸人以襯托俊士,再到「私懷怨毒」、「近同謾罵」,追溯諷刺小說的文學源流之後,再指出諷刺小說的真札形成,進而魯迅說明這一小說類型的基本特徵,即在於其表現方式「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而且「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小說史中論及的每種小說類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