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遗产数字化应⽤:中国的解决⽅案有哪些?
⾕歌“艺术计划”世界博物馆地图
⽂化是⼀个国家、⼀个民族的灵魂。⽂化⾃信是⼀个国家、⼀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量。这⼀⼒量如果加上科技的翅膀,会变成什么样令⼈⽆限遐想。近⼆三⼗年,科技更加改变我们⼈类的⽣存、改变每个⼈的⽣存状况。对博物馆来说,科技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博物馆的⽅⽅⾯⾯。
10多年前,我们看到⼀些博物馆变成了声、光、电展⽰的场所,那时候科技是科技、⽂化是⽂化,两者联系不⼤。但是今天⼈们进⼊博物馆之时,⾛到博物馆各个⾓落,⽆论是建筑的修缮、⽂物的修复,还是研究⽔平的提升,都让观众在各个展览的过程中,感受到离不开科技的帮助。
⽂化要⾛出紫禁城的红墙、⾛出博物馆的馆舍,⾛到⼤千世界,科技的作⽤⽆法取代。每⼀项科技的发展都是深⼊挖掘博物馆资源、提升出来跟科技的对接,更重要的是细致地观察⼈们的⽣活、观察⼈民在⽣活中对⽂化的渴望、对科技掌握的⽔平,不断将博物馆的⽂化和科技发展对接起来,这样就会有“1+12”的效果。所以,“⽂化+科技”的探索之路永⽆⽌境,它的魅⼒将不断呈现。迄今为⽌,数字化在艺术领域的应⽤国内外已有许多成熟案例。对数字化领域来说,国际间的经验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特定的历史⽂化和特定的受众⼜为具体设计实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和挑战。笔者将结合⾕歌“艺术计划”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两个案例,以及⾃⼰在相关领域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探讨我国当前⽂化
遗产数字化应⽤的成功经验和现实困境,并尝试从中梳理出中国的解决⽅案。
⼀、博物馆与现代科技
陈怡蓉男友意⼤利作家艾尔弗雷多(Alfredo M. Ronchi)在《E⽂化:数字时代的⽂化信息》⼀书中指出:“在信息时代,数字媒体信息已经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化艺术传播⽅式,相对于传统的叙述⽅式,数字信息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未来科技的发展如同⽣命的繁衍与进化,其产⽣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我们对其运⽤是否合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交互设计理论等新理论、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到博物馆实践中,博物馆已经不只是收藏、展览展⽰、传播的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平台。数字时代博物馆的定位需要根据公众与博物馆的关系重新确定。相对传统的博物馆叙事和传播⽅式⽽⾔,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互联⽹、云计算、虚拟现实互动等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叙事和传播⽅式被纳⼊到今天的博物馆系统,反之,博物馆⽇益更新的需求式发展也促进了未来数字媒体的应⽤前景。博物馆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作⽤重新定义了展览的时间和空间及其与观众的关系。⾯对挑战,欧美著名博物馆都在以新的视⾓进⾏⽂化遗产数字保护、展览与研究,相关技术的引⼊也将为中国传统⽂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展览和研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指导。
⾕歌“艺术计划”⽹站界⾯
⼆、数字博物馆
⽬前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粗放阶段,但是前景可观。相对博物馆的静态陈设⽽⾔,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前的⽂化传播和创新性教育带来了多种可能。依据可消费的⽂化需求,我们更加需要前沿科技的介⼊,现代科技介⼊⽂化遗产的展览展⽰,使观众从被动、单⼀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其中的共建者,在互动与良好的⽤户体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反馈这些数据信息实现再次提升教育和传播的⽬的,同时信息的输出与反馈的⽅式也在⽂化传播中变得更加有效和深⼊。⼤数据和云计算既是⼀种技术变⾰,也是⼀种⽂化变⾰,运⽤新技术去了解多元⽂化也将激活更多的数据,数据构建了新的⽂明和历史,这是⼀个双向的过程。这需要博物馆更多地了解观众及⽤户,不仅包括⽤户流量的数据,还有他们的兴趣、动机和读取⾏为。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更加前瞻性的数字化战略,最终形成创新性系统来迎接数字化变⾰。
一节好课的标准清代皇帝服饰展⽰
三、⾕歌的“艺术计划”
2011年,搜索引擎巨头⾕歌宣布其“艺术计划”(Art Project)上线。继⾕歌地图之后,将把全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作品以70亿像素的⾼清晰度发布于互联⽹。最新的⾕歌“艺术计划”⽹站全⾯展⽰了世界各种⽂化与⽂明,其中包括中国的书法、⽇本的浮世绘、中东的装饰艺术,以及⾮洲的⽊雕等。2013年9⽉,我邀请⾕歌⽂化学院总监阿密特·苏德(Amit Sood)在中央美术学院分享了⾕歌“艺
术计划”的愿景、技术和背后的故事。阿密特·苏德介绍,根据英国《艺术新闻》2013年最新发布的关于2012年世界博物馆参观⼈数数据统计,2012年⼗⼤最受欢迎博物馆累计参观⼈数达52906060⼈次,这个数字仅占全球总⼈⼝数的0.76%。全球还有很多⼈⽆法前往这些博物馆欣赏伟⼤的艺术。在数字
52906060⼈次,这个数字仅占全球总⼈⼝数的0.76%。全球还有很多⼈⽆法前往这些博物馆欣赏伟⼤的艺术。在数字化的今天,纯公益性的⾕歌“艺术计划”为⼈们感受和学习艺术提供了另⼀种可能。在⾕歌⽹站⼈们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在屏幕前零距离地接触到全世界众多伟⼤的艺术作品。随着项⽬的不断推进,如今已经有来⾃全球44个国家264家艺术机构的4万件艺术作品可以在线浏览。由此可以看出数字技术的发展⽆疑给艺术的展⽰和学习带来了变⾰。虽然⽬前很多数字“艺术计划”⾏之有效地进⾏,依然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和法律上的数字版权归属等问题,但⽆论是从⼈类⽂明延续的⾓度,还是从机构⾃⾝经济回报的⾓度来说,真正的财富是项⽬本⾝所积累的⼤量数据,这是⼀种⽆形的财富。
“胤美⼈图”上线
四、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
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开始由以往的单
向输出转变为双向沟通,⾃1998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着⼿建设数字博物馆项⽬“数字故宫”,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数字故宫”基础上开发出的线上“故宫社区”,整合了故宫资讯、导览、建筑、藏品、展览、学术、⽂创等⼗余类数据,让观众成为博物馆的参与者与建设者。201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布了第⼀款主题式APP应⽤《胤禛美⼈图》,由我带领的设计团队与故宫合作策划历时8个⽉完成了这个项⽬。此应⽤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仕⼥画《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为素材,以故宫学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学术⽀撑,从绘画作品中的妆容发饰、室内家具、器物陈设、图案隐喻等各个⾓度,引导⽤户欣赏宫廷绘画雍容华贵的审美情趣、仕⼥画⼯整妍丽的艺术特⾊,亲历古⾊古⾹的⽣活场景,探索作品背后隐藏的故事,以此达到充分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物研究成果。
“每⽇故宫”V2.0上线
冯乃恩:开放的故宫是⼀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对外界对故宫越来越亲切、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贴近⽣活的评价,主持⼈和与会者均好奇故宫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发⽣上述变化的原因。冯乃恩对此进⾏了阐述。
冯乃恩谈到,故宫是四⾯都有围墙的古建筑,但故宫博物院则是⼀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1925年⾄今,故宫博物院有长达92年的历史。故宫发展的核⼼理念是始终以开放的⼼态办博物馆。当古⽼的故宫遇到互联⽹时代,这样开放的⼼态就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因此,故宫建⽴了故宫研究院、故
宫学院,致⼒于通过这些机构吸引全世界的研究⼒量研究故宫⽂化,也把社会⼤众吸引到故宫。
小米怎么预约格子衫搭配通过使⽤互联⽹语⾔,基于开放的⼼态,故宫⼈正拥抱来⾃全社会的⼒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故宫的合作单位⼀定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把故宫⽂化阐释好、转化好,最终让公众受到了故宫⽂化的滋养,这是“数字故宫”秉承的宗旨。
论坛上,冯乃恩就“科技点亮传统⽂化”主题进⾏主旨演讲,从“内容为王”“内功为源”“转化为宗”等⽅⾯进⾏分析,认为⾯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需求、新语境,“数字故宫”亦迎来了新挑战,需要主动求变,秉持“⽂化+科技”理念,坚持基础领先、技术领先、应⽤领先的追求,紧紧围绕锤炼内涵、善⽤技术、全⽅位融合和创造性转化的宗旨,创造全新的博物馆形态。
朝⼽⾦:传统故事可进⾏现代性演绎和新发展
朝⼽⾦就传统史诗在当代能否有现代性演绎和新发展提出了⾃⼰的见解。
初二数学试题朝⼽⾦以在国外看到当地⽪影戏的故事取⾃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例谈到,这些⼤史诗传承千年,⾄今仍被不断演绎、创造与再使⽤,⽣命⼒如此持久,可见民间⽂化流传的绵长。传统史诗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民族⽂化的精华都在⾥⾯。其⼈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社会⽂化观念,不断被创造和再使⽤。朝⼽⾦认为,传统故事与互联⽹应⽤的结合,将⼴受欢迎。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作文
五、⽂化遗产与数字化应⽤的未来
近年来,⽂化遗产的数据采集、分类、整理、输出、反馈和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博物馆的⾼度关注。数据有核⼼数据和边缘数据、热数据和冷数据之分,在⼤量的数据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分析的现实⾯前,如何合理地运⽤⽂化资源数据并使之进⼊⽂化消费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数据构建了⽤户的⾏为和习惯,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我们可以更
并使之进⼊⽂化消费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数据构建了⽤户的⾏为和习惯,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我们可以更精准地投放内容,呈现传统展⽰不能⽐拟的交流讨论模式。但是⽬前⼤部分博物馆的⽂化遗产展⽰⽅式处于技术⼤于内容的阶段,技术语⾔的强势介⼊削弱了内容的精准,内容被放⼤、压缩,甚⾄错误呈现。过度的互动或⾼科技呈现会⼤⼤削弱⼈们的想象空间,使原本具有审美⾼度的艺术作品流于市俗化和庸俗化,因此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内容与形式,恰如其分地表达才是博物馆与艺术设计⼯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论哪种形式,最终研发的产品不能单纯追求时髦,必须要遵从标准,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的⽬的。我们的最终⽬标是通过科技⼿段,让中国优秀传统⽂化与普通⼈的⽣活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