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新西部 NEW WEST 2021年第5期
674项省级名录项目,2000余项市级名录项目,4000项县级名录项目(截至2020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陕西进行了六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把陕西十个地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都涵盖其中,各地的非遗保护意识都非常强,非遗项目逐年增多,从十大类的数量看,传统中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非遗项目较少,但后劲十足。
总之,陕西非遗的传承保护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扬名海内外,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载体,是我省文化的宝贵资源。
新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多种形式,您认为哪种形式能起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袁红:习近平同志说,“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的根与魂,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
进入5G时代,非遗保护已经从初级的挖掘、整理、抢救、记录,转变为弘扬传承、生产性保护、依法保水浒传林冲
护、创新发展的阶段,非遗传承保护要面临新形势、新人、新媒体和新文化观的洗礼。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关注,动员一切力量来支持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陕西省2006年就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14年颁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不断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新方法,又相继出台多项具体的非遗保护规划,使陕西非遗保护力度逐步加强,引领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方向。非遗传承保护是一种事业,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应努力构建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媒体宣传、金融扶持、传承人参
陕
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简称“促进会”)是一个专注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全省性
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致力于成为非遗产业共进、市场共荣、优势共建的纽带。促进会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着力打造集“产、学、研、文、旅、商”于一体的非遗合作共享开放性平台。围绕陕西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相关问题,《新西部》记者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会长袁红女士进行了专访。
非遗传承保护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新西部:陕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西分布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类型。
袁红: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传承有序,是三秦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历届春晚歌曲
从非遗保护数据看,陕西有3项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74项国家级项目,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话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会长袁红
◎ 杨旭民
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核心是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只有了解了内核才能真正让非遗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将盘活非遗资源,让非遗回归生活、回归社,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这是新时代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的宗旨。
独家调查丨Exclusive Investigation
袁红参加苏陕云贵四省文化交流活动
Exclusive Investigation丨独家调查
与和众关注的非遗传承保护的良好生态链,营造全社会共
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那片海什么歌应完善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专项保护资金,提高
非遗保护意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资金
投资非遗生产性保护,扶持自身动能强的非遗传承人和非
遗工坊,多渠道多维度地开展非遗传承,将非遗从“活化
石”变成“活文化”,从“新国潮”升华为“新国风”,
成为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的抓手和载体。
非遗生产性保护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武器”
新西部:近年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项目通过
生产性保护走出深闺,对接市场,迎来新生。在您看来,
成都最好的理发店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带来哪些
好处?
袁红:非遗产业是新型绿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文化产业,这是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为我们探寻非遗产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2020年是扶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促进会发挥非遗产业优势,积极引导会员单位打造非遗工坊,开发农村劳动密集型特项目,招收培训农村贫困户,参加非遗产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涌现了一大批脱贫攻坚的模范企业和产业扶贫的领军人物。按照省民政厅社团扶贫计划,促进会积极参加紫阳县扶贫团的工作,会员单位——道通天下茶业、和平茶厂等单位招收贫困员工50余人,购买扶贫产品4万余元。据统计,促进会有20多家单位招收贫困员工近300余人,带领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安塞的剪纸、农民画、曲艺和民歌成为助力村民脱贫的重要“武器”。有数据显示,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安塞近年来已有3000多名经过培训的贫困人口参与到各种文化传承工作中,带动了50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华州皮影已成为华州区的特文化主导产业,全区相关从业人员千余人,有20余家相关企业,年产值近5000万元。
新西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既是一种市场行为,也需要政府的扶持,您觉得政府在其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袁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首先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引领。在陕西非遗传承和生产性保护开展好的地区,都是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从调研、立项、规划、实施到推进,都有政府的“大手”在助推。从顶层设计、市场研判、原料资源,到营销运营、文化推广,都是政府在做产业引领和保驾护航。像汉中和安康的采茶节、榆林的年俗大集、宝鸡的擀面皮大赛、安塞的冯家营千人腰鼓实景演艺、千阳的香包旅游文化节、石泉中坝的庖汤会、凤翔六营村泥塑节;咸阳茯茶、铜川耀州瓷、武功土织布、富平柿子、华州皮影、宁强羌绣、蒲城麦草、延川布堆画等等,数不胜数,都是政府在持续地扶持发展起来的。
政府的统筹谋划,发挥了非遗在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土特产开发、工坊扶贫等方面的优势。各级政府部门聚合区域内非遗资源力量,推进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创新,促进“非遗+”发展模式,建设新时代非遗文化发展空间,让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生产性保护必须保持非遗核心文化内涵
新西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必须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您认为陕西在这方面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袁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发展的核心。
我认为首先是保护,保护非遗技艺的核心内涵,然后才是有序的、适度的市场推广活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核心是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只有了解了内核,才能真正让非遗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
辰时是几点到几点非遗生产性保护可以盘活非遗资源,让非遗回归生活、回归社,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这是新时代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的宗旨。
同时,非遗生产性保护是一种有情怀的商业创新尝试,虽然有巨大的商业经营风险,但生产的产品只要得到市场和百姓的认可,非遗传承保护事业才能得到持续性发展,如不然,就算是打着非遗的牌子,也会湮灭在市场大潮中。像德懋恭糕点、贾三包子店、绿秦柿饼、苏绘土织布、根社茯茶、乞丐酱驴、和平绿茶等老字号和名牌产品,在紧抓非遗技艺传承的基础上,保持核心文化内涵,扩大生产,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就是生产
性保护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注重非遗专业人
袁红(中)率团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新西部 NEW WEST 2021年第5期
才的培养、非遗技艺的培训,用收益反哺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
当然,要杜绝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传承“变味”的问题。要根除“假非遗”、冒牌非遗产品的经营活动,让非遗正本清源。
新西部: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管理及社会各界等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您对此有哪些对策建议?
袁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法律和政策为非遗的传承创造条件,比如建立了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了非遗发展保护的资金扶持制度,建立了完善科学的监督体系。
教育部将非遗保护增加为大学本科学科,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才建设举措,这样可以发挥教育部门对非遗的宣传、研究和传承作用,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非遗进校园,是固本铸魂工程。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由浅入深,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应当通过非遗传承人培训、文创开发、非遗市集、非遗景区的打造等,聚合区域内非遗资源力量,推进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创新,共同探索“非遗+”文旅全方位发展模式,共建新时代的非遗文化发展空间,做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努力当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推进者新西部:请您介绍一下陕西省非遗产业促进会的工作和发展情况。
袁红: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6月,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政厅批准注册的专注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全省性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是推进非遗产业共进、市场共荣、优势共建的纽带,是非遗人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桥梁。促进会现有160余位法人单位和非遗传承人,汇集了非遗产业、文化文创、金融投资、影视演艺、旅游民宿、高校科研、全媒体平台等各界精英和实力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性。
自2019年以来,在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下,促进会参加了上海进博会、西安书博会、中国非博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年文化交流活动;还有苏陕青贵四省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以及与法国、日本、以列等国民间非遗交流活动。组织会员参加了陕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西安中韩友好之夜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千阳县第三届香包节及大型文化推介活动,促进了陕西非遗的产业发展;建立高校产学研基地13个,在省内挂牌成立研学基地15个。在积极宣传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促进会发出了“向抗疫‘最美逆行者’献爱心”的倡议,三秦非遗人一呼百应,230多位非遗传承人创作了300余件艺术作品,用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宣讲防疫知识,致敬抗疫英雄,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时代精神,为抗疫防疫工作贡献力量。活动彰显了非遗人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促进会从“宣传”“推广”“合作”三个维度推进,广交中外朋友,寻商机和渠道,全方位展示陕西非遗魅力,生活化、时尚化的产品深受中外宾客追捧,树立了陕西非遗的IP和品牌,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合作,助推民族产业蓬勃发展。
2020年,促进会深化非遗研究,提升非遗保护的理论水平。组织非遗专家开展非遗研学、调研、推介活动30余场次。促进会策划的《陕西非遗短视频海外宣传项目》荣获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非遗情景剧《繁华印记》《非遗大师课》获省市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为喜迎十四运,宣传三秦文化,开发剪纸、刺绣、皮影、泥塑等十余种非遗产品,成为特许产品,面向大舞台开拓大市场,做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开创陕西非遗宣传保护的新模式。与中国网、华商报社、新西部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人民众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遗保护的监督者。促进会将继续致力于陕西非遗的传承、发展及生产性保护事业,努力当好非遗传承人的服务员,总结推广非遗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经验,探索打造有传承、有特、有品牌的非遗生产性保护
之路,为建设文化强省增添彩。
独家调查丨Exclusive Investigation
西游记好词好句摘抄袁红(左六)和非遗传承人参加建国七十周年暨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庆典活动
新西部 NEW WEST 2021年第5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