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化工总厂
第八章 企  业
第一节 淮南化工总厂
淮南化工总厂位于田家庵区泉山,1965年建成投产,为国家大型(二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化工部56个重点氮肥企业之一。1990年末,企业占地总面积147.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09亿元,净值1.85亿元,年产总氮13.53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09亿元,上交利税2144万元,是安徽省千万元利税大户,市工业的支柱企业之一。
1956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兴建一批中型合成氨装置企业。次年10月,确定在淮南市成立安徽肥料厂筹备处,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最终产品为硫酸铵。1958年1月10日,国家计委批准,将产品调整为硝酸铵,并由厂自行设计。工艺上,将原“常压法”改为“综合法”生产稀硝酸,将原“湿法供氨”改为“干法供氨”。对施工设计方案也进行了完善。1959年8月筹备处更名为淮南氨厂。因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淮南氨厂三度下马停缓建,但企业职工艰苦创业因陋就简地上了两套年产400吨的硫酸生产装置,每小时产50立方米的氧气制备装置,年产1.5万吨的水泥简易生产装置以及可生产23种化学试剂的小型装置。
音乐版权申请
1963年初,氨厂建设工程重新上马,隶属国家化工部领导,改称化学工业部淮南化肥厂。年底淮南化肥厂、淮南化工建设公司和淮南化工设计院3个单位合并,成立淮南化肥厂指挥部。3家合署办公后,共同
拟定建厂总规划及综合进度方案,对工程实施统筹安排,合理交叉作业,施工建设进度加快。1964年12月,原3个单位又独立并恢复原建制,化肥厂工程建设由化三建负责。1965年工程进入攻坚阶段,在完成三项地下工程和厂区供排水管及铁路线工程后,攻克水电关、高层地下建筑关和设备材料关。6月5日,第一套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提前试车成功;随后,完成了设备、工艺管道、自控电气工程收尾,解决蒸汽问题,进行生产系统设备单体试车。至此,淮南化肥厂持续8年的一期工程建成,厂区总面积达132.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面积为81.15万平方米,民用建筑面积为8.73万平方米;安装设备1475台,重1.07万吨。全部工程实际投资额为1172.66万元,比概算节约投资211.20万元,工程质量鉴定总评为优良。9月23日化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硝酸铵,创造出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安装的中型氮肥厂试车时间最短的纪录,并在当年实现了化工部提出的一次试车成功、一个月达到设计能力、连续生产100天的目标。接着,淮化第二系统又一套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也于当年12月30日顺利投产。1966年,淮化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职工2195人,合成氨总产量超过设计能力,达8.425万吨,创产值4193万元,实现利润2584万元。受到化工部和安徽省的嘉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因“武斗”而一度被迫停产,设备状况也急剧恶化。1967年开始的二期扩建工程受到严重干扰,1967~1974年的8年里,多数工程进展缓慢,有的停建。到1976年,尽管对二期扩建工程已投入资金9390万元,建成了浓硝酸工程、1号焦炉工程、甲醇工程、1号汽轮发电机组、F L-3500-3型空分装置、1.2万吨联碱装置,但企业的生产无明显起,当年淮化总氨产量仅
87779吨(其中合成氨72336吨、粗甲醇15443吨),仅比投产的第一年增加3517吨;工业总产值为5010万元,只比投产第一年增加817万元;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980元,与投产第一年的1872元相比,反而下降了一半;工厂利润仅184万元,只及投产第一年利润2584万元的7.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淮南化肥厂从1977年开始进行以整顿设备为突破口的恢复性整顿。全厂职工学习大庆石油工人“三老四严”精神,整设备、赛三创(创一类岗位、创红旗设备、创无泄漏工区),大打设备翻身仗,收到显著成效。设备完好率由1977年的60%升至1978年的90%,泄漏率由25‰降至4‰。部分氧化的脱碳装置和转化装置、35吨锅炉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和8号煤气炉工程相继竣工投运;11万吨尿素装置也于1979年9月2日顺利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全面完成。1980年后淮化又开展了更大规模的企业整顿工作,从管理制度、生产秩序、厂容厂貌、文明生产、能源消耗等各方面对工厂进行综合治理,企业面貌焕然一新。1983年,淮化的企业整顿工作经省市验收合格被授予无泄漏工厂称号。1984年,又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
80年代,对合成氮系统工艺进行了重大改造。一批重大的改扩建工程和新产品装置相继竣工投产。1980年,合成弛放气回收装置落成;1981年,生活区煤气工程竣工;1982年,焦化粗酚工程、号尿素合成塔工程、3号汽轮发电机组相继建成;1983年,直径1米氨合成塔中置锅炉工程投入使用;1984年,100吨/时焦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建成投产;1985年建成1500吨/年食用液体二氧化碳装置;1986年,1.5万吨/年甲醛装置、普里森分离回收氢装置(从美国引进)、150吨轨道计量衡工写作文的方法
程先后竣工;1987年,年产各1万吨硝酸钠、亚硝酸钠装置投产;1988年,造气含氰污水处理工程水质稳定工程、冰机扩建工程、锅炉改造工程(5台链条炉全改为半煤粉炉)完工;1989年,1000吨年草酸装置投入运行;1990年,热电站工程(两台75吨/时锅炉)、5万吨/年焦油加工装置投产。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经济实力,使淮化在80年代末跨入了国家大型化工企业的行列,成为淮南煤化工基地的支柱企业。
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广大职工、科技人员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对全厂工艺设备进行了多项革新改造,其中的重大项目有:利用淮南单种煤炼焦试验成功,开发了淮南单种煤炼焦工艺;将合成氨生产工艺改革为“联醇”工艺;自行设计并改造U G I型煤气发生炉为富氧连续气化炉;创造了L C-32 40型量斗式十二嘴回转插袋机;创焦炉不停产大修法;链条锅炉改为半煤粉炉;氧化转化炉炉头改造;冰机串联操作;提高氢氮压缩机和K480型离心压缩机转速;甲醇汽油的试验研究。这些来自职工众的技改技措,对发展壮大淮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1990年末,淮南化工总厂已拥有年产15万吨总氨的生产能力和14套规模宏大的生产装置,全厂设备总台数达3509台,其中主要设备有266台。企业固定资产已达4亿多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每年可创工业产值2亿元以上。
企业产品达几十种,其主产品的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9万吨、甲醇6万吨、浓硝酸4万吨、焦炭28万吨、尿素11万吨、硝酸铵11万吨、甲醛2万吨、氨水5万吨、硝酸钠和亚硝酸钠各1万吨、处理焦油5万吨、动力苯2000吨、自发电5000万千瓦时。企业主要产品质量优良,其中精甲醇、尿素、农用颗粒硝
酸铵、浓硝酸为部优产品;甲醛、轻苯、硫酸铝及贴面装饰板为省优产品。这些产品多数为化学工业的原材料,为企业日后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企业在发展上拥有极为广阔的天地。
1990年,全厂有职工6804人,其中生产工人4494人,技术人员485人,管理人员308人。全厂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58人。企业自投产到1990年,累计生产总氨283万吨,实现产值18.1亿元上交利税3.2亿元,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淮化还兴办了泉山化工厂,泉化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企业。1990年固定资产505万元,有6个生产车间和1个服务联营部,793名职工,创产值510万元。主要产品有10多种,其
挂靠合同中全部直接供给淮化用的产品有硫酸铝、碱式铝和编织袋等3种;电石、氧气在满足淮化生产需要后部分销往市场;此外,装饰板、脲醛树脂胶、酚醛树脂胶、电缆桥架等产品,销往国内7省209个市县。
第二节 淮南市皖淮化工厂
市皖淮化工厂坐落在田家庵东部,是1990年8月13日由原市东风化肥厂(包括1986年已并入的前进化肥厂)和市南农化肥厂两家小型氮肥厂合并组建成的中型化工企业。同年12月30日兼并了隶属于市二轻局的市皮革厂。
  一、淮南市东风化肥厂
市农林水利局于1959年6月15日建,初定名为淮南市化肥厂,隶属农口,年底转归,易名为田东化肥厂。厂址位于田家庵东部,占地面积7.75万平方米,规模为年产800吨合成氨,主体设计由省重工业厅设计院承担,总投资72万元。
田东化肥厂建设时,正处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职工在极端困难的境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于1960年10月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投入试生产。年底,生产出第一批产品氨水。1961年生产出晶体化肥——碳酸氢铵。同年9月,田东化肥厂转属淮南化肥厂,当年的化肥产量达到300吨,扭亏为盈。1963年底,田东化肥厂重归工业局领导,此后企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1964~1966年连年盈利。1967年1月,田东化肥厂更名为淮南市东风化肥厂。“文化大革命”使工厂被迫于7月日停产。同年11月工厂勉强恢复生产。但因处于动乱之中,1967~1977年,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连年亏损,合计高达820.6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在全厂范围内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从1978年起年年盈利,1979年荣获全国小氨肥百面红旗单位称号,跨入省市先进企业的行列。
1980年省石化厅对全省小氮肥实行财政总额包干。东风化肥厂抓住机遇,经1年努力,当年合成氨产量达11361吨,完成包干任务的160%以上,实现利润超百万元,是包干指标的10倍。东化又将大部分
自留资金用于对老设备进行挖潜改造,使合成氨装置能力提高到万吨以上水平,初步形成规模效益。与省厅包干3年,企业累计盈利330万元。1982年,东风化肥厂主动进行企业全面整顿成为市第一家企业全面整顿合格单位。次年,东风化肥厂又率先成为全市化工行业首家无泄漏工厂和清洁文明工厂。1984年,东风化肥厂全市最早试行厂长负责制,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工厂创利润307万元,成为化工部实现利润200万元以上的先进企业。同时,争取新产品开发项目,总投资4160万元的省重点工程——年产4万吨联碱工程于当年6月开工兴建。
1986年初,东风化肥厂兼并了陷入困境的前进化肥厂,初步具备了中型企业规模。当年创利润332万元,创全省小氮肥行业最佳经济效益。1988年1月,4万吨联碱装置建成投产,顺利生产出工业纯碱和农用氯化铵2个新产品,缓解了省内纯碱紧缺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产品结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与联碱装置配套,同步对原有的合成氨系统进行重大扩建和技术改造,使之达到年产2.5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淮南市南农化肥厂
南农化肥厂原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管辖,1967年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000吨
属小型氮肥厂。1975年5月移交给市管,改名为南农化肥厂。1981年前连年亏损。1982年,南农化肥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扭转了企业亏损的被动局面。1983年,经全面整顿,一手抓管理,
映山红歌词>我们的存在动漫
一手抓技改,合成氨生产翻番,1984年产量达到1.6万吨,创产值超过1000万元,利税也突破100万元大关,初步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1985年,南农化肥厂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与省化肥公司签订了“双包一挂”一定三年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内部随之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三创”活动(创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化工六好企业),促使企业各项管理有了明显起。当年6月,总投资2600余万元的省市重点节能项目南农化肥厂热电站工程破土动工,1988年11月,热电站并网发电。2.5万吨/年合成氨技改扩建项目于1989年基本建成。主要产品双龙牌农用碳酸氢铵为省优质产品,当年产量达6.6万吨。
  三、淮南市前进化肥厂
前进化肥厂前身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化肥厂,始建于1971年8月,原设计能力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属小型氮肥厂,主要产品为农用碳酸氢铵。1972年9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投产半年后即达到设计能力。1975年9月10日移交给市管,易名为前进化肥厂。转入地方后,对原生产装置进行挖潜改造,并添置部分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到1980年达到年产合成氨5000吨的生产能力。198年3月,投资64万元的全省第一套尿素系列氮磷钾复合肥生产装置兴建,次年3月建成,5月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填补了省优质高效复混肥生产的空白。这一年因遇原材料涨价,产品滞销等诸多困难加之经营管理不善,企业亏损严重,1986年1月,省石化厅和市政府决定将该厂并入相邻的东风化肥厂。此时,拥有固定资产608万元,在册职工498人。
1990年8月,组建后的皖淮化工厂规模壮大,经济实力增强。主要产品有化学肥料、纯碱、热电塑料彩印、皮革加工、机械制造、民用灶具7大系列18个品种。企业固定资产达1.2亿元,职工总数3200人。生产系统拥有合成氨一分厂、合成氨二分厂、联碱、热电、复合肥、彩印、机械、电仪、童鞋灶具10个分厂。
皖淮化工厂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672.20万元,销售收入8381.12万元,实现利税451.42万元;其主导产品装置年生产能力为合成氨6万吨、联碱5万吨、复合肥2万吨。
第三节 淮南橡胶管带厂
橡胶管带厂位于田家庵区国庆东路,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占地面积8.65万平方米,是安徽省最大的橡胶管带生产厂,也是国家化学工业部定点生产橡胶运输带的八大厂家之一。生产的飞龙牌橡胶运输带和万通牌高压钢丝编织胶管主要用于矿山、冶金、化学、石油工业以及港口、码头、交通运输行业。截止1990年末,拥有国定资产1502.18万元,主要设备227台(套),职工720人。19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82.4万元,具备年产250万平方米橡胶运输带和50万寸米高压钢丝编织胶管的生产能力。
橡胶管带厂是在市鞋帽皮革厂(后改称第三橡胶厂)的一个橡胶杂件车间基础上建立的一座独立的综合型橡胶制品专业生产厂。1969年6月,淮南市向阳橡胶制品厂筹建,1970年正式投产。当时设备仅
有4台400毫米×400毫米和1台700毫米×500毫米平板硫化机、1台小型炼胶机、1台
0.7吨锅炉。不久该厂被列为华东地区橡胶运输带生产点,正式生产定型产品橡胶运输带,并与淮南煤矿机械厂生产的皮带运输机相配套。投产当年,向阳橡胶制品厂利用极为简陋的设备生产出普通型橡胶运输带8.5万平方米,填补了安徽省的一项空白。1971年,产量上升到18.45万平方米,跃入全国运输带生产前8名的行列,成为安徽省化工系统的骨干企业。
1972年10月,开发生产力车胎,当年产量即达到9594条,这一年,更名为淮南市第二橡胶厂同时划归市化工局领导。1973年,力车胎产量提高到1.7万条。下半年又开始研制和生产自行车外胎,产量达到3470条。但由于设备简陋,管理不善,1974年停产。70年代中期,企业坚持为矿山服务的方向,橡胶运输带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75年,十米平板硫化机、三辊压延机相继投入使用1976年,投资415万元,年产250万平方米能力的省级扩建工程竣工投产,橡胶运输带生产能力由原年产30万平方米提高到250万平方米。可生产宽度在1.6米以下,长度在100米以内的各种运输带。1977年10月普通运输带出口到越南,首次打进国际市场。1979年,橡胶运输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平方米大关,达到105.41万平方米,初步实现了规模效益,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部颁标准。198年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研制了尼龙强力型、耐热型、耐酸碱型以及维纶运输带等新产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自行开发的高压钢丝编织胶管,通过市科委技术鉴定,获准批量生产,使企业拥有了第二类主产品。此后,正式确定了以销定产的经营方针,198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330.91万元,实现利税432.93万
元。
1985年3月,第二橡胶厂更名为安徽省淮南橡胶管带厂,同时被列为市第二批厂长负责制单位。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1986年5月,成为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管胶带协会会员,后又被推选为协会理事企业。1990年,成为淮南市创利税百万元以上的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与此同时1990年11月,该厂《P V C轻型输送带及胶带综合技改项目》获省石化厅批准建设,工程总概算为996.16万元,委托桂林橡胶设计院进行综合规划。这是橡胶管带厂自建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改造最全面、科技含量最高的综合技改工程。
橡胶管带厂自1969年创建之始到1990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825.87万元,生产各种运输带1649.8万平方米,各种胶管30.42万寸米,为国家创利税4185.24万元。
第四节 淮南市电化厂
女兵征兵条件
电化厂位于田家庵区东部,占地总面积12.6万平方米,是国家计委和化工部于1969年确定在全国布点建设的30家小烧碱厂之一。1972年由省燃化局批准兴建,隶属淮南市化工局(后为市化学工业公司)。到19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800万元,化工产品9种,完成工业总产值1760万元,上交利税298万元,职工877人的国有中型化工厂,成为市骨干企业。
电化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烧碱3000吨、电石6000吨、聚氯乙烯3000吨、335吨及部分盐酸、次钠等产品,并以聚氯乙烯作为终端产品,国家总投资500万元。工程项目由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设计,市第一建筑公司和化工部第三建设工程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建。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工程建建停停。除电石产品于1974年4月建成投产外,一直拖到1979年,全厂土建和设备安装才基本竣工。氯碱生产装置于1980年4月全部建成投用,其运行的主要设备为24台虎克8型电解槽,由于生产不正常,当年仅产烧碱773吨。聚氯乙烯生产装置由于投资有缺口,直到1982年1月才建成投入试生产,当年产P V C树脂124吨。由于试车投资过大,设备装置质量差,产品质量和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