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违章车辆查询
中国制药“航母”--“中原制药厂”破败之谜
80 年代初期, 国际上维生素C 产品销路看好, 国内维生素C 紧缺, 国家计委、国家医药管理局计划建设一个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维生素C 生产企业。河南是农业大省, 所产玉米淀粉含量高, 水份低, 是药用生产国内淀粉中的最理想的原料, 在众多地区竞争上此项目的情况下, 河南独占鳌头。1984 年10 月, 国家计委批准了兴建中原制药厂, 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从国家医药总局到地方政府一致认为,采用一流设备和最先进的工艺, 力争建成中国第一、亚州第一、世界第一的生产厂家, 使国人在全世界医药界扬眉吐气。 兴建的中原制药厂位于郑州市西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占地1300 亩, 全厂总建筑面积21.12 万平方米, 职工2500 多人, 是我国医药行业建国以来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制药工厂, 也是我国制药行业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该项目于1988 年动工建设, 1990 年3 月批准总体方案设计, 引进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和设备, 在淀粉、葡萄糖、山梨醇、维生素C、自备热电站、废水处理、空压冷冻等生产全过程中采用微机程序控制, 并设立全套先进仪器的科技质检中心, 使玉米在自动化加工过程中得以综合利用。设计年处理玉米15 万吨, 主要产品淀粉每年4.伐3 万吨, 葡萄糖每年2.5 万吨, 山梨醇每年2.35 万吨, 维生素C 每年5000 吨, 麦夫质饲料、精制玉米油等副产品每年5.9 万吨。 中原制药厂是由中央和地方各投资一半兴建的项目。国家医药总局、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河南省和郑州市都先后参与了企业的建设工作。历经 七五! 、 八五! 、 九五! 三个五年计划的长期建设。1987 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工程投资为4.95 亿元,1990 年总体设计方案增至7.2 亿元, 1991 年初步设计又增加到11.39 亿元, 到1993 年工程总投资又调整到13.26 亿元。然而,中原制药厂始终未能按设计要求达标运行, 从1996 年10 月起停产关门, 设备闲置锈蚀, 2000 多名职工放假离厂, 企业累计负债达31 亿多元# 中原制药厂是国家 八五! 重点建设项目, 计划1992 年投产, 当时维生素C 市场看好, 若按当时的产品价格、设计产量计算, 企业能取得很好的效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各个方面的失误, 给企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损失。 无限火力什么英雄厉害大型工艺设备引进中的失误 周瑜 生产工艺是医药化工生产的生命线, 工艺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中原制药厂引进的四套主要生产装置, 除山梨醇工艺合格外, 其余三套设备都存在严重工艺技术问题: 淀粉装置的变性淀粉不能出合格产品; 葡萄糖装置的无水葡萄糖工艺不成熟, 试车不能成功; 拳头产品维生素C 所采用的工艺生产装置在国外都不成熟。由于引进工艺存在严重问题, 经五年试车, 仍不能出合格成品。而工艺出问题的三套装置所生产的产品约占全厂产品计划销售收入的60% 以上, 主要产品不能生产, 给企业经济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从各方面调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中原制药厂在生产工艺技术的引进上存在严重的失误。我国在维生素C 的生产上, 其前期发酵部分工艺技术在世界上是先行一步的, 70 年代开发研制的两步发酵法这一专利技术, 因缺乏知识保护意识被海外窃取。中原制药厂利用世行贷款, 瑞士ENCO 公司中标, 主要产品维生素C, 其后段装置的生产线, 即古龙酸结晶、分离部分的工艺就从瑞士ENCO 公司引进。该公司是个只有20 多人的小型工程公司, 没有维生素C 技术的专利证书, 只有实验室小试结果。而中原制药厂引进的工艺技术只是根据试验室小试收集数据进行设计的, 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这个生产工艺装置全世界至今还没先例, 属 独一无二! 。中原制药厂在没有对提供技术外商的资格和技术能力认真考核和审查的情况下, 就草率地与外商签定了合同。淀粉生产线的变性淀粉工艺设计, 葡萄糖生产线的无水葡萄糖工艺设计也都属于此类情况。 更为严重的是, 不但在引进技术时未对中标公司作严格的审查, 就连安装试车调试阶段, 中原制药厂也未认真考核。厂方认为, 引进的技术肯定是先进的, 即使出现了问题外商也会解决。在这种盲目崇洋思想支配下, 企业的几届领导和有关部门, 从未对引进的技术工艺提出异议。更为甚者, 在多次试车未获通过的情况下, 便匆匆支付外商工艺设备的全部货。 用人上的失误 中原制药厂从开始筹建到现在11 年间先后更换了5 任领导, 这些人分别来自纺织、机械、化工、搪瓷等行业, 对医药工业生产不熟悉, 主要领导缺少对大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验。他们往往在其位而无意谋其政, 或者想谋其政尚未付诸实施便被调离。 管理体制上的失误 投资主体不明确, 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 造成多家负责, 又谁都不管的局面。从引进瑞士EN CO 公司的维生素C 古龙酸结晶、分离工艺设备来看, 就存在这些问题。我方从厂到市、省、国家各级多次组团派人出国进行考查, 药厂专业人员也曾提出异议, 认为是试验室工艺, 非生产放大技术工艺设备; 而当时药厂主要负责人, 一意孤行, 在没有进行充分民主科学分析论证的情况下就悍然拍板定论。国家医药局曾提出对中原制药厂的引进工艺技术状况进行审核, 而药厂以 外商技术保密!为由拒不提供有关资料。在试车出现问题, 一时解决不了, 外商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国家医药总局出面从东北制药厂、华北制药厂、湖北制药厂等国内制药单位选调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专家到中原制药厂工作, 进行技术指导;而中原制药厂一直不予任用, 而且加以排挤,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这些专家相继离开, 导致了中原制药厂的一错再错。罗马2:全面战争 盲目贪大求洋, 浪费十分严重 设计贪大求全, 造成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能力过剩, 浪费严重。建厂可行性报告中确定的蒸汽能力是三台35 吨锅炉, 缺口部分的低压蒸汽由毗邻的郑州热电厂提供, 这样既经济、又合理。然而, 后来却被改为全部自供, 上了三台75 吨的大锅炉, 蒸汽能力过剩; 所建自备水厂的日供水能力达5 万吨, 造成一半以上的富余, 从而加大了成本, 加重了企业负担。中原制药厂生产不出维生素C, 生产工艺设备有问题, 一堆好看不好用的洋设备堆放在那里, 从制药厂生产车间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到郑州市的市民, 从厂领导到市领导、省领导、至国家医药局的负责人, 都很着急。国家医药总局、国家计委、财政部、河南省、郑州市的领导曾先后多次到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厂级领导班子等问题, 尽管也多次调整领导班子, 派专家进行会诊, 对技术设备也进行了多次整改, 也不断补充资金, 至今仍无济于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投入数十亿的巨额资金, 历时十多年, 兴建的这座 大型现代化的工厂! , 至今却得不到任何收益, 这该是一个多 么沉痛的教训啊! ! 难道不发人深思吗?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