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华侨城的旅游开发案例分析
一、项目名称:深圳华侨城国际金融危机
二、开发背景
(一)开发负责者:华侨城集团
(二)开发原因:深圳是一座建设仅二十几年的年轻城市,标志性、象征性的文化遗存较少,这造成了深圳市文化沙漠的人文印象,同时,深圳又是一座移民城市,它的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偏远、贫穷的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深圳的依赖主要停留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层面,在精神层面的依赖度较低,城市归属感差,这也深化了深圳市文化沙漠的人文印象。
(三)开发优势
四喜豆腐是哪里的菜系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然的游客市场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富庶地区毗邻香港,更是两种制度相交之处,历史地成为
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是内地人南下取经,外国人北上进入中国的必经之地,迎来送往,形成人员的聚散地,天然的游客市场,这是自然、经济和政治地理位置之优势,占尽了地利。
2、便捷的交通扩大了景区辐射范围
深圳有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广九铁路纵贯市境,广深海高速公路、平南铁路、盐田港疏港铁路贯通;还有广深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等;拥有8大商业港区和码头,有蛇口、盐田、赤湾等海港;深圳黄田国际机场已经进入全国五大航空港之列。同时,市内交通也极为方便。交通使人们出行便捷,扩大了华侨城的辐射范围。
3、高移民、快节奏和高收入催生了新兴的旅游市场
深圳这座现代化的移民城市,人们来自国内外四面八方,他们的文化、教育等背景不一。据报道,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28岁,充满着青春活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早已为国人共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万元,农民纯收入也将近万元,因此深圳市民有足够的收入支付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开支。
红糖
4、旅游资源的匮乏笑出来竞争压力
深圳海岸线长公里,有的可辟为天然海滨浴场,如小梅沙、溪涌等,也有人造湖泊,如西丽湖、香蜜湖、石岩湖和东湖等,还有依托难过植物优势建成的仙湖植物园等,此外能作为资源开发的不多,自然旅游资源匮乏,尤其是能誉中外的严重不足。再者,这座城市短暂的历史,文化积淀少,当然也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无缘。虽然没有较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但深圳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因此资源先天不足,减轻了华侨城的竞争压力。
(四)政府政策
深圳市政府赋予了华侨城集团高度的自主权,这样华侨城集团无需经过市政府的审批就可以自行对城区规划、建设、经营以及利益分配活动作出决策。这种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华侨城的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之路。
三、开发过程
(一)创造“新文化资源”
“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实质是以开发文化资源来发展旅
游业。华侨城的决策者很早就树立了对文化资源的自觉开发
意识,把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视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必由之
路。首先,于1989年创建了“锦绣中华”微缩景区,以主题公园
的形式,让游客“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1991年又创建
了有“露天民俗博物馆”之称的中华民俗文化村;到了1994年,
华侨城着手开发外来文化资源,“让中国认识世界,让世界了解
INTERNET EXPLORER 无法打开中国”,兴建了以弘扬世界文化为宗旨的“世界之窗”;1998年又
吊顶十大品牌开办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参与性主题公园“欢乐谷”。
在华侨城四大景区内,我们看到华侨城开发的文化资源不
仅包括有形的资源(如锦绣中华的长城、黄山、圆明园,民俗村
的21个民族的村寨和世界之窗的埃及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中
外历史文化名胜和各类建筑成就),还包括介于有形与无形之
间的资源(如民俗村中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民族资
源),以及无形的资源(如融于各园区内的国内外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生存理念以及园区运作管理中借鉴的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等)。
(二)客源市场分析
人造景观对客源具有强烈的依附性,适宜的区位是成败的关键,选址一般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和特大城市,据美国华盛顿城市土地研究所研究,一级客源市场至少需要有200万人口,即80公里范围或一小时车程;二级客源市场也要200万人口以上,即240公里范围或三小时车程,以外属于三级市场,由于交通费用高,不能过分期望,其规模取决于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程度。
深圳常住人口万,珠江三角洲腹地宽广、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仅广州万常住人口
就足以满足二级市场指标且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较多。此外,深圳还有两个600万,一是600多万作为香港居民的中国人,二是每年来港旅游的600多万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以及500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差人员和观光者,可谓占尽人和。
(三)开发定位:华侨城的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文化。
华侨城位居深圳,毗邻香港、澳门,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优越的区位条件带来了丰富的客源。中国人需要形象地认识自己,外国人希望集中地了解中国;海外人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国人则需要了解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主题由此产生,并先后形成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的蓝图。“一步跨进历史,一天畅游中国”、“您给我一天时间,我给您一个世界”,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这两句宣传口号,正是策划者的总体构思的高度概括。
华侨城人把文化的民族性、延续性和区域性与旅游需求的观赏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文化这一主题不放,并在各个景区确立了明确的宗旨,鲜明的主题和内容。如兴建中国民俗文化村时提出“要淋漓尽致地表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看到我们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足迹,了解我们民族的未来、对生活的憧憬、追求和愿望”,要“弘扬民
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并提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存良去陋,有所取舍”的建园原则。
四、秉承“创新”,多种模式求发展
(一)“旅游+文化”
让文化意识融入企业发展基因,让核心产业都拥有文化内涵,这是华侨城集团能成为“文化经济”先行者的诀窍。
这一文化自觉理念体现出来,就是华侨城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华侨城城区东部有一个破旧的集合式厂房区,2006年集团将其改造成1万多平方米的LOFT创意社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当代艺术空间,并成功举办了深港双城双年展、城市雕塑展等文化艺术活动。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利益的取舍,彰显出华侨城的文化视野和胸怀。
(二)“旅游+环保”
成立之初,华侨城便确立了“在花园中建城市“的城市开发运营新思路,并由此制定了“环境
第一”教师节送老师什么比较好呢、“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优势,结构就是效益”等发展战略。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决定了华侨城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巨大成就。
走在深圳华侨城的林荫道上,很难想象这块占地6平方公里、地势高低起伏、绿化覆盖率高达70%的土地,在25年前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滩涂,而今这里既有大片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绿地,也有依山就势、融入自然的建筑,更有一条条如彩带在绿中蜿蜒伸展、将自行车骑行变成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自行车专用道;到了深圳东部华侨城,枝桠繁茂的原生树木、幽香扑鼻的七彩花卉、湖边传来的悦耳鸟鸣、错落有致而又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使人仿佛瞬间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欧洲小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