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举例说明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区域比较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的意识。
(4)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的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授课方法:
归纳法、对比法、合作学习、小组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双边活动 | 设计意图 | ||||||||||||||||||||||||||||
结婚主持人台词导入 学生回答 过渡 学生分析 吴君如搞笑电影国语教师点拨 小组讨论完成对比表格 教师投影讲评 过渡 以大豆的例子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教师点拨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 考纲原文: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练习题引出限制性因素与主导因素 描写污开车过程的句子播放新疆农业相关视频 社会经济因素
练习题 2.农业区位的选择 (1)局部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2)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 考点二 农业地域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区位优势及生产特点 商品谷物农业区位优势及生产特点 高速免费日期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区位优势及生产特点 乳畜业区位优势及生产特点 3.混合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相关练习题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 | 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提高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难点。 引起学生兴趣,获得感性知识 承上启下 用身边的例子拉近知识和同学们的距离,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落实 总结提升 回顾以前复习内容,锻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能力 对学生回答的结果给予鼓励性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 ||||||||||||||||||||||||||||
学 情 分 析
这一部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仅限于耳闻,缺乏经验,缺乏知识储备。
经过高三一轮复习,学生对农业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绝大部分能够掌握,但综合应用能力有欠缺,大部分同学无法将农业区位因素与之前复习的自然地理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有些同学对所给材料研读不细,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偏弱,在作答时对设问的要求回答模式不清楚,忽视题干信息的提示性,导致答案不全面或错误。
效 果 分 析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基础,合理的安排了复习的内容,知识容量合理,教学安排目标明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具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学环节有条理,有层次,过度紧凑。
突出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视角,锻炼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素养的培养。
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复习,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性,引导学生对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 材 分 析
这一部分的复习内容由前后紧密联系的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农业区位因素,在回顾之前复习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是怎样影响农民进行区位选择的,这是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然后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生产特点,实质是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应用,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为减少负面的影响,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充分理解区位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
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锻炼从文字和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素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