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20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基于对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实地调研,在分析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其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对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旅游发展;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州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地处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南岸,故名海南,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5305米,最低海拔为2168米。海南州辖共和、贵德、同德、兴海和贵南5县、36个乡(镇)、422个行政村,自治州首府设在恰卜恰镇。海南州作为青海省六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民族风情浓郁、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农牧业较发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
一、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截至2019年,青海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国家级73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7项。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等10种类型。归纳起来,海南州目前涉及非遗项目类型除曲艺外,全部覆盖。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以及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等9种不同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看,海南州38项,其中贵德县占了15项,共和县6项,同德县4项,兴海县2项,贵南县2项。从民族分布上看,以藏族文化为主体。从类型上看,民俗类最多达38项,其次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占9项,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分别为6项和4项,其他类型偏少。
总体来说,海南州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涉及类型较多,民族文化成分单一(藏文化为主体)。
二、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
(一)摸清家底,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按照《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寻根行动——全省非遗资源再调查的通知》部署,海南州开展了全面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全面梳理了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以及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抓紧认定和抢救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县、州、省、国家级非遗名录。
其中,涉及非遗项目类型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9种不同类型。
(二)申报传承人,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根本
海南州开展了确定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例如,共和县文化馆聘请非遗评审专家对成功申报的第一批13项州级非遗项目下乡调查、寻非遗传承人,最终28人被确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从“格萨尔说唱”“藏族拉伊”“唐卡”“藏族夹棋”“扎木聂弹唱”“泥塑”“青海酩馏传统酿造工艺”等项目中选定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初,海南州共和县的多杰才让和阿旦尖措分别被评为“青海湖的传说”省级传承人和“日月山的传说”省级传承人。
(三)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高夫洗面奶怎么样
每年选派非遗传承人深入牧区、社区等地参加辅导与培训,开办“剪纸”“扎木聂弹唱”“藏族夹棋”“锅庄”“拉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例如,共和县每年平均开展4期,培训众不少于400人(次)。
海南州在全州中小学校园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例如,共和县文化馆在切吉乡小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每年利用三区文化能人分别在上半年、下半年开展专业培训。寄宿制学校在课外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班”,有“扎木聂弹唱”“锅庄”“民歌”“剪纸”“则柔”等兴趣小组。此项活动增强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保护意识、传承信念。
(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活化展演,使非遗文化保护常态化
海南州各地利用当地传统节庆活动,组织民间力量参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例如,共和县文化馆于2017年9月至10月精心编排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则柔。11月30日,共和县大型“根之韵·则柔”文艺晚会在海南州演播大厅上演,并在青海安多卫视播出,此次演出组织大量众演员参演了传统则柔表演,并在传统则柔舞蹈中加入了现代元素,演出圆满成功,引起了强烈反响。
候鸟飞的那么远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州文化部门组织演员在青海湖广场举行非遗展演活动,并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尤其是2018年青海省第二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海南州举行,共和县文化馆组织演员参加专场“则柔”演出,观众达3000人(次)
。期间,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海南州传媒中心广场展出“扎木聂弹唱”“藏族夹棋”“唐卡”及“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更多众了解身边的非遗。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携带地方文献及保护非遗等方面的书籍开展了图书流动活动,并发放相关资料和知识手册3000余份,切实做到了保护非遗人人有责。
三、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展示较多,传承性旅游活动较少
近年来,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宣传活动较多,大众互动更多是浏览式参与,仅了解非遗的形式和表现,对于非遗传承和体验活动接触较少,“轻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让非遗真正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让非遗与旅游真正实现互动,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的理念不强
柠檬汁的做法 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实施的目的是增强非遗传承人在审美、造型等方面的认知,同时提高对现代社会需求和运作方式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传承人的自身素质,进而使其自觉
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使非遗获得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是传承和发展,更应该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适度开发,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共赢。但在实际操作时,存在静态化保护理念较强,而动态化利用较少的问题。在海南州较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没有相关非遗的文化演艺与文化宣传,可见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海南州尚未形成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理念。
(三)原真性保护意识缺失
传承人应具有守本纳优的思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其价值的基本依据。海南州在旅游开发中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将原始、纯真的文化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
共和县文化馆邀请江苏绣艺专家开展青海省共和县“三区”文化人才支持项目藏绣技艺提升班,共有100人参加培训。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良成熟,但学习借鉴时应注意藏绣有深厚的文化基因,根据文化相对论并无优劣之分,应慎防过度学习和渗透,使技艺交流变成技艺替代。在非遗保护中,有些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藏绣的特点
茅台酒简介在于,原生的藏族文化元素和独特的针法以及独特的彩审美,因此,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保护原真性才是其一枝獨秀的真正法宝。
(四)缺乏有序的传承体系
在海南州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中,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内容。比如,在旅游领域中非遗的传承就很重要,而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情况不多,加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非遗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不能有机融合。如,笔者对贵德县尕让乡县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杨师傅访谈时,了解到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单纯从事剪纸技艺并不足以支撑经济生活支出,致使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在剪纸传承方面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四、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系统规划,完善保护机制
正如前文讨论的那样,海南州拥有较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较多、旅游价值较大,类型较丰富,旅游开发的条件较为成熟。然而,海南州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各地区
的优势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状态十分零散,不具备规模,各地区间互动不强,缺少交流合作,无法培育成地方性品牌。究其原因,笔者发现相关行政机构缺乏宏观层面的系统规划,缺乏对文化领域的重视,对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旅游市场、旅游商品等方面都缺乏研究,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同时,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非遗+旅游”开发步履维艰。
因此,海南州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交流,立足全州发展格局,从大势、全局出发,把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合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各地区、景区间进行有效组合,实现地区间的联动发展。同时,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民间团体等利益团体间的权责关系,做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链条lv帽子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要确保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还要抓好传承人队伍。
1.可以从立法层面入手,实现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确保非遗传承人的法律地位。通
过借鉴、模仿、学习其他地区系统的立法模式和立法策略,再结合海南州实际情况,拟定出适合海南州的非遗传承人法律制度。
2.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传承人上做足功夫。一方面,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确保传承链条的持续进行,并形成系统规模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兴趣,通过参观学习各类遗产的传承历史,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动力,鼓舞年轻人去钻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技艺,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在一定可观的经济收入基础上。可以在青海省的一些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实现相对应的工作机制,确保传承人获得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
职能部门予以足够关注,民众积极参与,保护非遗传承人的正当权益。围绕特民俗、手工技艺、民族传统音乐、地方戏曲曲艺和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建立主题非遗博物馆,集中管理,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在增加客流量的同时规范游客行为,降低破坏和损耗率。加大宣传力度,使旅游不仅成为一项广泛的文化经济活动,还要成为一项众性的文化保护活动,在开展旅游活动时,可以让当地众参
与。一方面,可以增强当地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向游客宣传非遗保护相关知识。同时,要对传承人给予充分关注,拨付固定数额的保护、宣传和传承经费,提高其保护传承的积极性,才能使具有民族传统象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
>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