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案例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案例
教学背景分析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中学生在校佩带手机现象”引入,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数据收集整理的现实意义;掌握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数据整理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内外材料的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体合作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教学实例,感受生活中数据是无处不在;初步感知数据的含义,体验生产、生活现象中的数据表现形式;能根据数据信息对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实际意义。其中数据的分组编码涉及问题的多个方面与生活经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创设新课准备
问题:(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老师想知道我们班级四个大组中,到底哪一个组的同学发言最积极、思维最活跃,让我们做一个比赛好吗?
设置一个游戏: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为本节课设计一个真实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问题情景:一个同学发言一次,该组将记一分,由一个专门记分的同学全一节课作全程记录。
问题:我们班有多少同学的家人佩带手机?我们学校里佩带手机的同学多吗?
一个轻松的话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自己的想法。
●新课讲授合作互动
一、数据的重要性
问题:手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信息产业部估计今年的手机国内市场需求6300万部,你觉得投资生产手机的经济效益如何?
先让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读完以上报道后,关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讨论,得出结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文化、科学,生产、生活等,当我们准备去做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都应该先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再做决定。
问题4:那么,如何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实际情况内容呢?这就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如何收集数据
1、问题:同学们的早餐一般都是在哪里吃的?
完成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以下这篇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数字“110”、“43%”、“38%”等是怎么得到的?
②你看了这篇报道后有什么想法?你以前的有这样的想法吗?
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到底班级中有多少同学的早餐是不在家里吃的?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完成调查:“我们的早餐在哪里吃”
星座性格分析⑴目的明确:调查有多少同学的早餐经常在家里吃、在外面吃,或者经常不吃早餐;
⑵调查对象:本班的每一位同学;
⑶数据收集方法:分四大组,每组两人负责数据收集,采用访问调查的形式;
⑷数据整理方法:四小组汇总,统计;
后台运行⑸公布得出结论。
杭州西溪湿地鸟类观察数据(多媒体课件显示各类鸟的图片)
时间:2003年3月1日,8:15~11:30 资料来源:浙江野鸟会
⑴ 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⑵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题⑵学生个别回答,补充,对学生的结论给充分的肯定。
教师总结:在收集数据时,首先要确定收集数据的目的,由此决定收集什么数据是适当的。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得到,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连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
中老年发型设计数据收集后可用分类、排序等方法整理,再分析得出结论。
二、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穿的鞋是多少号吗?有没有去商场买不到自己合脚的鞋的同学?
[例题2]
霍建华割双眼皮双月湾攻略
[阅读材料四]
到商场买鞋,只要把鞋号告诉售货员,售货员就能出一双基本适合你穿的鞋来让你试一试。你知道为什么吗?鞋厂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穿的鞋,是否需要去量出所有人的脚的大小,然后逐一根据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来制作鞋?
现行国家标准鞋号根据脚的长度,以10mm 为一个号,5mm 为半个号来确定,如下表:
如果脚长24.8~25.2mm ,可选25号的鞋,如果脚长25.3~25.7mm ,可选25.5号的鞋,依此类推。
分组、编码可以将原来数量繁多、无序的数据简化、有序化,将数据分组、编码也是整理数据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在工商业、科研等活动中有广泛应用。
巩固练习,完成书本P140,课内练习。
问题:生活中,还有那些事物是以编码的形式来分类的?
●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
全班分成四组,每一小组自选以下一个小课题,让学生亲历合作,完成调查项目。教师
对各组予以建议性的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并有相应的结论,教师给以肯定、赞扬的评价。
●整理知识课堂小结
1、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据的作用,生产、生活离不开数据,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如何从复杂的数据中得到信息,等等。多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所得,补充,教师予以充分的肯定,给以中肯的点评或建议。
2、结束本课开始的游戏,展示记分同学的记录结果。让学生分析记录的情况,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以鼓励性的小结。
3、布置作业(本课结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设置了一个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
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教学材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情景问题的不段提出、解决方法的寻求、问题的解决、对结果的反思等,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活动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以使数学课堂不再沉闷、学习不再枯燥。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不仅包含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包含这些成果产生时的各种背景条件、数学家的思维过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介绍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比如关于早餐问题,介绍不吃早餐给学习、健康带来的危害,再比如课堂内在做三大球的调查时,穿插一些世界三大球运动的发展,介绍一些杰出的运动员(姚明),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中,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来自学生身边时常出现且“触手可及”的问题。在本课中设置学生的合作活动时,调查项目列出了“手机进校园”、“不吃早餐现象”、“追求名牌”、“笔友”、“网络游戏”等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同时也是社会热点讨论的话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通过阅读、实践、交流、合作,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聆听他人建议,培养学生能欣赏他人、赞赏他人的良好素质,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