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园21
年第
1
期
国际学术动
态
收稿日期:2019-12-13
2019年10月18~20日,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广东省肇庆市政府举办的“2019区域可持续
发展论坛”在广东省肇庆市隆重召开。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来自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以及来自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瑞典、日本、智利和美国等国家。论坛聚焦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样本考察与实践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机制及影响因素、集聚优势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的应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等方面进行
了深度学术交流。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在题为“中国:区域政策的
地位与新时期的走向”的报告中指出,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区域增长格局重大调整,一大批经济增
长极和增长带涌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具科学性的特征,但仍存在区域间问题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区域
间发展不平衡广泛存在、落后地区发展任务更加艰
巨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做好分类指导,推进一体
联运的结合;强化欠发达地区重大战略的支撑;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差别是最主要的问题;推进贫困人口实现高水平的脱贫;推动建立区域利益
平衡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全球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教授在题为“地
区政策试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路径主要由自上而下与自下
而上两种模式组成,而地方区域的发展要选择低碳
发展,需要做好低碳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转型、低碳交通方式、低碳建筑、低碳生活、
低碳消费、低碳机制七个方面的工作。这需要在进行试点工作的同时注重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发起,同时要进行必要的激励方式才能有效推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辑慈教授在题为“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发展”
的报告中指出,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新集。
但并非所有的集都是具有创新性的,只有当集中的行为主体合作并坚持有意的学习,才能促进创新。王辑慈教授指出,中国要想通过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必须培育创新集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向宇在题为“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等具体举措,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外部风险挑战逐步加大,大国关系呈现出新变化,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全球价值链面临调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浩在题为“做好区域发展大文章,
推动形成中国区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报告中提出,区域发展大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开放思想的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区域发展的桥头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鲁平学术经济学与工商管理系教授、海法创业促进中心主席丹尼尔·查曼斯基(Daniel Czamanski )在题为“可持续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报告中,从经济体系对外部冲击的均衡导向的意义上分析,可持续
2019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
清华大学
32
2021年第
1
期
国际
学术动
七月半封包的写法样板图片态
性由定义系统动态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决定,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的模型,该模型可以探索主要反馈对城市系统的影响。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机制来分析进化城市理论的中心假设(Pumain ,1997)。
亚速尔大学城市与环境经济学教授、葡萄牙区域发展协会前主席托马兹·丹蒂尼奥(Tomaz
Dentinho )在题为“如何实现可持续城市化:
政策视角”的报告中提出,城市化涉及机构、人员、技术和生
态系统这些构成城市安全、
具有包容性、弹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指明提供这种承上启下、永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所需要的投资十分重要。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样本考察与实践分析法国交通城市规划经济学实验室研究员鲁阿菲·布佐伊纳(Louafi Bouzouina )作了题为“大学城与可持续交通:公共交通的机动性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交通方式选择?”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大学在城市经济吸引力和社会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他通过了解26个学术和研究机构中的大约15万名学
生、教职员工和工作人员的出行情况,
旨在阐明有关校园和住宅区公共交通可达性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的具体问题。
瑞典创业论坛理事会主席、瑞典政府创业委员
会副秘书长、延雪平国际商学院约翰
·埃克伦德教授作了题为“可持续移民与福利国家:瑞典经验”的报告。报告探讨了移民到欧洲尤其是瑞典移民的经济可持续性。他将瑞典这个结合了慷慨的移民政策和广泛的福利国家特性的国家作为特例,探讨了在许多欧洲国家的综合福利愿景和经济再分配的背景下移民可能产生的经济成本和收益。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区域科学学会副主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区域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特聘教授彼得·尼茨坎普(Peter Nijkamp )在题为“基于
知识集的区域发展——
—波兰航空谷案例”的报告中指出,集将被视为公共和私人行动者可持续地域绩效战略和协同行动的空间焦点。
乌普萨拉大学社会经济地理系GIS 与人口地理
学副教授约翰·厄斯(John Östh )作了题为“个人水平
的人类发展指数(HDI )能否用于研究超地方层面上
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潜力?”
的报告。报告提出,由健康、知识和生活水平三个主要要素组成的HDI (人类发展指数)是全球性的用以描述世界各国在个人福祉和发展方面的潜力的事实标准。
瑞典布莱津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瑞典隆德大学创新研究教授马丁·安德森(Martin
Andersson )在题为“离开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员工流动的频率和性质”的报告中,通过使用瑞典的纵向匹配的雇主—雇员数据以及有关个人、机构和公司的丰富信息,指出跨国公司增加了熟练员工的流动。跨国公司的熟练员工(特别是高级职业的高薪员工)更有可能离开企业。
智利阿道夫·伊瓦涅斯大学区域经济与政策中心主任、智利区域科学学会前主席、太平洋区域科学理
事会前主席,帕特里西奥·阿罗卡教授
(Patricio Aroca )在题为“私人运输燃料消费的演变:智利案
例”的报告中,对于智利家庭燃料消耗的演变及其在
预算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其应用双门限回归模型,针对年龄、年龄组、时间和某些家庭特征为条件检验了私人交通燃料支出的演变。结果显示,年龄和年龄组的交通行为呈倒U 型。
瑞典城市研究机构埃克斯森·约翰逊基金会高
级研究总监彼得·埃尔姆伦德(Peter Elmlund )在题
为“新城市世界的空间发展”的报告中提出,世界人口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人居住在可步行的密集多功能城市中。要促进新城市空间发展,必须进行新工具
和政策的创新以用于城市的
“郊区化”。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沙尔政策与政府学院教授、前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客座教授、国际发展中心增长实验室研
究员莫里斯·库格勒作了题为
“机器人生产率提高下的全球价值链(GVC )位置的再配置”的报告。报告认为,随着机器人的普及,人们对自动化对工人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由于降低了自动化生产成本而进行了返工,因此机器人化会影响以前供应零部件的国家的就业和工资。在全球价值链内的下游国家使用机
器人会对供应链上游国家(属于同一全球价值链)
的本地劳动力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美国爱荷华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副教授钱
海峰作了题为“创业生态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中
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见解”
的报告。该报告的研究着眼于企业家生态系统(EEs )与区域创新系统
(RISs )之间的差异,从经济地理的角度介绍了区域经济系统的概念框架,认为初创企业和老牌企业
都在发展其创新能力;
并强调知识库\集聚经济和开放性等区域因素,还用于测试EE 和RIS 之间的
33
圆园21年第1期
国际学术动
态差异。
北海学园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系主任
铃木聪士(Soushi Suzuki)作了题为“基于数据包络
分析的中国超级城市绩效评估”的报告。报告认为在
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亚洲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都
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经济和地理人口动态变
化。他将这种新开发的AT-DFM模型与固定的(或
不可分割的)因子(FF)结合使用,以提高亚洲几个
大城市的效率,特别是中国的上海和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贸易救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
任何海燕教授作了题为“区域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新
思考”的报告。报告指出,区域产学研存在着多学科
多领域交叉融合需要大协作、从理论到产品的创新
流程重塑以及互联网拓展了新的创新合作空间的特
征。要拓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方略和新路径,
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推动
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聚焦重大战略领
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
共性技术为导向,聚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
研院所的能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优化中
小企业协同的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
部李善同教授在题为“2030年中国经济展望”的报
告中指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着中国经济增长外在
动力弱化,要素价格大幅上升,低成本竞争优势式
微;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总抚养比由降转升,高储
蓄率、高投资的模式将难以维持;距离技术前沿越来
越近,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减弱;生态环境快速恶
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无法保障等问题。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系教授、系主任于
君博在题为“中国网络问政平台的运行机制:实践样
态与绩效差异”的报告中指出,网络问政已成为我国
四川旅游景点大全
促进官民沟通、舆论监督和政务服务绩效提升的一
个制度化渠道,但其运行机制仍未得到系统的刻画
嘴巴嘟嘟及解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林玮博士在题为“人
唢呐诞生于哪个国家口集聚与供地不足会抵制生育吗——
—基于中国省际
与OECD截面数据”的报告中,研究了2016、2017
年中国省际截面数据发现:在控制教育、经济和城市
化水平后,人口密度愈高,出生率显著愈低,结论在
OECD国家也成立。这种“牢笼效应”可能源于居住
空间的限缩,但与人均建成区或建设用地面积无关。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全球战略副校长、经济学
教授亚历克斯·弗里诺(Alex Frino)在题为“创建全
球金融中心:哪些有效,哪些无效”的报告中提出,全
球金融中心在其所在地理区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技
术对金融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京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学系木南章教授
(Akira Kiminami)在题为“日本农场经营多元化的决
定因素:着眼于内部和外部条件与企业家精神的区
域差异”的报告中指出,农场经营多元化是基于竞争
战略来进行的,但竞争战略又是根据管理的内部和
外部环境制定的,新业务的创造是通过企业家精神
来促进的。日本新泻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上海
大学经济学院木南莉莉教授(Lily Kiminami)在题为
“创意阶层,城市农业多功能性与社会化商业”的报
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同时不能牺牲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但是,对于什么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备
要素,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也没有就应该包括哪些
组成部分的范式达成完全一致。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空间经济学系研究员卡里
玛·库里特(Karima Kourtit)在题为“城市帝国与文化
先锋”的报告中,以“新城市世界”的兴起为出发点,
的我作文引入了“能力”方法作为分析参考框架,并着手在大
型城市数据系统的基础上评估这40个全球城市的
文化表现;通过使用超高效数据包络分析来评估这
些城市提供文化设施的效率。其研究结果表明,有关
城市的文化表现千差万别,城市规模虽重要,但城市
繁荣和文化专业化更息息相关。
巴尔的摩大学副教授、雅各布法兰西研究所副
所长张婷作了题为“数字化与老年员工的创业倾向”
的报告。报告研究了数字化对不同年龄段创业倾向
的影响。该研究发现高级别或低级别数字化行业的
员工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家/创业者(相对于薪资雇
员),而不是中等数字化行业的员工;随着年龄的增
长,数字化行业中的老年员工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家
(相对于工资和薪水雇员)。随着老龄化社会中数字
化的继续,低级数字化行业中的老年员工是最薄弱
的环节,值得政策关注。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
究中心梁琦教授在题为“生产率与幸福感——
—论城
市生活品质”的报告中指出,大城市生产率更高,但
亲情作文300字生活压力大、幸福感不足;小城市幸福感高,但生产34
圆园21年
第
1
期
国际
学
术动
态率不足。因而,需要适时调整社会福利标准、
常规工作制度,保障劳工福利和强化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幸福感,这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4)区域发展的集聚优势理论在粤港澳大湾区
中的应用考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公共领导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永达在题为“大数据发展与集聚优势战略”报告中指出,大数据是集聚优势的重要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决策者识别劣势,促进优势裂变,是未来治理的重要基础,但是仍面临着数据开发与利用、壁垒与共享开放、安全与隐私、质量与可信任性、数据权属与资产化等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政策制定者需要基于集聚优势的理念,主动寻部门间的优势,并通过数据整合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对数据的综合应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刘士星在题为“国际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研究”的报告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准则,以“互联互通”的理念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走向深化,实现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要素自由流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马彦涛作了题为“集聚优势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何以集聚优势”的报告。要发挥好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使命与历史使命,就必须开展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治
理体系研究,建立集聚优势下的治理体系。
必须集聚“政策、科技+智力+人文、产业+资本、交通+信息”的相应优势,发挥湾区的特点,使之发挥出集聚效应,进而带动区域、推动全国、影响世界。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泽在题为
“治理现代化转型中的集聚发展与区域竞争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样本”的报告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通过集聚人才、土地、技术、政策和产业等优势资源,在形成集聚效应的同时,
也为争夺地缘、资源和政策红利展开竞争,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性。因此,必须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机制构建,以集聚优势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同人文交流
双轨并进,最终实现区域协同联动和互利共赢。
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彭芳梅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空间发展路径”的报告中,引用大量数据说明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已初具雏形,但湾区内城际地理空间缺乏高精度互联互通。报告应用SNA 识别大湾区经济空间结构,针对性提出交通
网络高精度统筹管理、金融融合发展、
构建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以及畅通人才流通渠道等发展路径,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空间、经济空间与制度空间三个维度上的高质量空间发展。
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覃
成林教授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分析”的
报告中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
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重要途
径。他在对201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及11个城
市的经济发展状态从经济发展动力、新型产业结构、
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开放性、
经济发展协调性、绿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共享性等维度进行了分
析,认为形成了香港、深圳、
广州、澳门、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门、佛山和肇庆高中低三个层面的发
展类型。因此,需要根据各个城市发展层面,
采取适合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才能有效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齐晔在题为“大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挑战与优质生
活圈建设”的报告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生态
环境问题是大气、海洋、河口湾、红树林、野生动物保
护、填海和气候变化。(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
中国工商银行(土耳其)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向阳在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产业合作: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中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土耳其中间走廊发展的历程。土耳其优厚的政策使双方
合作不断深化,双边贸易增长潜力巨大,
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极大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宏观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困境、文化差异造成的管理方面的弊端以及政策体制差异与政治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助理研究员韩振国在题为“合作国家因素对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影响
研究———兼论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农业“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合作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要求,也是我国开展农业外交的主要方式。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玉川作了题为“文化创新,肇庆强市兴市的强劲驱动力”的报告。报告从讲好肇庆故事彰显中国品质、树立肇庆品牌弘扬岭南文化、打造特文化小镇和文化礼堂强化肇庆文化特、注重培育创建文化产业品牌以及融入大湾区在融合中创新五个方面提出了文化创新。3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