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房贷提前还款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在高考政治应试中,考生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及其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板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较容易把握,而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观点、道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或要求考生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回答问题,这种试题给考生应考造成很大的影响,部分一线教师也感到很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查阅大学教材,在解读部分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高中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体系及其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看
要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首先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等,这些都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规律。此外,还有某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规律,如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考高考试大纲和高二哲学教材,这里主要分析和说明生产
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嘀嘀代驾
1.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
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础;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作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最高法院院长级别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学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要求在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深
化体制改革,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分析社会意识现象时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的理想等),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三、从高二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看
高二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2009年版)中列在“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根据教材内容,可分为价值观、人生观、实践观、众观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划分是相对的。
1.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
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不同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懂得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移动查询流量(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既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人类根本利益。这是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它同时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
重要标准。
“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
在我国,坚持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懂得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
显示隐藏文件(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里约奥运会开幕
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和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具体要求: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要反对个人主义。
(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相互促进而发展。但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经常会发生矛盾。因为集体利益表现为全局的、长远的利益,个人利益表现为局部的、眼前的利益。
要坚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
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