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4 改革开放,强国之策
【热点聚焦】
历史大潮,风云激荡。如果说中国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气势恢宏的鸿篇巨制,那么对外开放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既是历史足音的回荡,又是新时代开放的宣言。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显示出中国将站在新起点上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21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知识整合】
一、改革开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 |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前进的状态; (2)1978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3)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
时间、地点 | 1978年12月 北京 |
内容 |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组织路线: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
意义 |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烧烤模式(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
2.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
内容 | (1)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发展过程 ②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
实质 | 耳麦没声音怎么办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重心转向城市)
标志 |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基本任务 |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中心环节 | 增强企业活力 |
内容 |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所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男左女右为什么换主持人 |
意义 |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
4.对外开放
原因 | (1)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融入世界的必备环节;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
过程 | 经济特区 |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沿海港口城市 | 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怎样开通手机银行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
开发开放浦东 | 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 |
融入世界 |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
特点 |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 |
意义 | 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有利于中国吸收各家之长,更好地发展民族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内各项改革事业的推进 | |
二、“一带一路”
1.“丝绸之路”的发展
(1)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
①“丝绸之路”
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欧非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内社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②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海外交往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2)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①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②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对外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③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3)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由衰落到迅速繁荣
①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但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
②元统一中国,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4)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①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②明清时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
③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已逐渐落后于先进的西方,“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被“暴殄天物”了。
羊简笔画(5)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①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②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
③“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⑤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6)“丝绸之路”的历史启迪
“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地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
2.“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①“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②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平衡正常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
(2)“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①“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制定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战略。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②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
【模拟演练】
1.(2022·开封高三三模)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体制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间,“地下经济”(主要指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期中都有迹可循,呈现某种程度的周期性起伏。“地下经济”的长期存在( )
A.危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折射出经济体制调整的必要性
C.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
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2022·太原高三三模)1978年3月—11月,国内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会议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大幅度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这些会议( )
A.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
D.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3.(2022·武汉高三质检)1978年10月,四川省选择了6个企业作为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到1980年,全国的试点企业扩大到6 600个,约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这表明( )
A.四川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B.国家支持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被打破
D.国家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记载:“1980年8月……动员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现在生产队都包产了,公社有名无实,不存在了,通过领导批准,要把公社的牌子换成乡政府的牌子,过去公社的主任就作废了、没得了。”这口述的内容( )
A.符合史实,印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符合史实,印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C.不符合史实,废除人民公社是在1978年
D.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人们是反对包产的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呈现两种发展势头。一是农民不离本土,就近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乡村中的城市”,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二是农民离开本土,在城乡接合部以亲戚、同族、同乡为纽带,以商业活动为中心结合在一起,半自然半有意识地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社区。上述两种乡村城市化发展势头的共性是( )
A.依托经济发展自主性强
B.伴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
C.政府严格控制计划性强
D.导致城镇人口超过农业人口
6.(2022·湖北圆创联盟高三联考)1987年,国家强力推动“价格闯关”,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以消除价格双轨制的弊端,但政府每放开一
种商品价格,市场上就出现一轮对该商品的疯抢与疯涨。以致后来央视“春晚”的相声节目《着急》出现“一澡盆醋、两水缸酱油,一大衣柜五香面”的台词。这表明当时( )
A.改革开放推进遭遇重大挫折
B.价格双轨制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