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
奈良文化
一、佛教的兴盛
一、佛教的兴盛
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
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
都城奈良的东大寺与地方上的国分寺之间,在组织上并无上下所属的关系,但因为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组织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
都城奈良的东大寺与地方上的国分寺之间,在组织上并无上下所属的关系,但因为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组织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
上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上下所属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东大寺也称“总国分寺”。
奈良时代的寺院分为国家的大寺、国分寺及属于私人寺院的“定额寺”、普通的私寺等。国家的大寺,是据历代天皇和皇室成员“敕愿”建造的,也称为“御愿寺”,如称为“南都七大寺”的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定额寺”是为定额所限而得到朝廷承认的大寺,是由官吏或贵族修建的,其管理和维修需由国司和造寺施主共同负责。
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天皇、政府和贵族的施舍,包括土地、封户、奴婢及财物等。如749年,东大寺兴建接近完成时,天皇施给东大寺垦田100町,不久又诏定垦田限额可达4000町,前后施封7500户,另施给奴婢达400多人。
奈良时代,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的不断传入,逐渐形成了六宗: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佛教史上称之为“奈良六宗”,相对于平安时代的京城(今京都),又称“南都六宗”。奈良六宗与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诸宗相比,更注重经典学问的研究。
奈良时代的寺院分为国家的大寺、国分寺及属于私人寺院的“定额寺”、普通的私寺等。国家的大寺,是据历代天皇和皇室成员“敕愿”建造的,也称为“御愿寺”,如称为“南都七大寺”的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定额寺”是为定额所限而得到朝廷承认的大寺,是由官吏或贵族修建的,其管理和维修需由国司和造寺施主共同负责。
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天皇、政府和贵族的施舍,包括土地、封户、奴婢及财物等。如749年,东大寺兴建接近完成时,天皇施给东大寺垦田100町,不久又诏定垦田限额可达4000町,前后施封7500户,另施给奴婢达400多人。
奈良时代,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的不断传入,逐渐形成了六宗: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佛教史上称之为“奈良六宗”,相对于平安时代的京城(今京都),又称“南都六宗”。奈良六宗与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诸宗相比,更注重经典学问的研究。
僧侣常兼数宗之学。
与天地同寿
三论宗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三部佛经而得名。起源于印度,后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至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625年,吉藏的弟子高丽僧人慧灌将三论宗传入日本,后由法隆寺的智藏、大安寺的道慈发展成为日本古代佛教的重要宗派。
成实宗研习印度诃梨跋摩所著《成实论》,依附于三论宗传入日本,在日本未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有相宗、慈恩宗等,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主要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学说,所依经典据称为六经十一论。653年,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此宗,归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为法相宗第一传。658年,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也师从玄奘学法相宗,回国后亦在元兴寺传法,为法相宗第二传。第一、二传又称南寺传。703年,在日本的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奉敕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归国后弘传此宗,为法相宗
与天地同寿
三论宗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三部佛经而得名。起源于印度,后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至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625年,吉藏的弟子高丽僧人慧灌将三论宗传入日本,后由法隆寺的智藏、大安寺的道慈发展成为日本古代佛教的重要宗派。
成实宗研习印度诃梨跋摩所著《成实论》,依附于三论宗传入日本,在日本未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有相宗、慈恩宗等,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主要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学说,所依经典据称为六经十一论。653年,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此宗,归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为法相宗第一传。658年,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也师从玄奘学法相宗,回国后亦在元兴寺传法,为法相宗第二传。第一、二传又称南寺传。703年,在日本的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奉敕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归国后弘传此宗,为法相宗
第三传。716年玄昉入唐亦从智周学法相宗,为法相宗第四传。第三、四传又称北寺传。
公务员述职报告范文
俱舍宗主要研习印度世亲著《阿毗达摩俱舍论》,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人将法相宗传入日本时同时传入,它是法相宗的附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因唐时创始人法藏受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又称贤首宗。736年,唐僧道璇将华严宗章疏传到日本。740年新罗僧审祥到日本宣讲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
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以《四分律》、《梵网经》为宗义。天武天皇时道光归国首传,736年唐僧道璇抵日宣讲戒律。754年鉴真抵日,于东大寺设坛传戒,继而又创设戒坛院。鉴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于759年创建唐招提寺,为该宗的总本山。
综观奈良时代的佛教,有如下特点:在国家直接控制之下,被作为镇护国家的要法。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僧侣染指政治,朝廷对僧侣待遇优厚。寺庙均建于城市中,被称为“都
公务员述职报告范文
俱舍宗主要研习印度世亲著《阿毗达摩俱舍论》,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人将法相宗传入日本时同时传入,它是法相宗的附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因唐时创始人法藏受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又称贤首宗。736年,唐僧道璇将华严宗章疏传到日本。740年新罗僧审祥到日本宣讲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
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以《四分律》、《梵网经》为宗义。天武天皇时道光归国首传,736年唐僧道璇抵日宣讲戒律。754年鉴真抵日,于东大寺设坛传戒,继而又创设戒坛院。鉴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于759年创建唐招提寺,为该宗的总本山。
综观奈良时代的佛教,有如下特点:在国家直接控制之下,被作为镇护国家的要法。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僧侣染指政治,朝廷对僧侣待遇优厚。寺庙均建于城市中,被称为“都
市佛教”。追溯此时期形成的奈良六宗的起源,其主要传人几乎均为留学僧或渡来僧,因此各宗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的佛教宗派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教相判释、教义戒法几乎是原原本本从中国引进,并无多大发展。奈良佛教的制度逐步完备,从僧官设置、僧位授予、僧尼的品行衣食住行等均有详细规定。
二、儒学的影响
二、儒学的影响
奈良时代儒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政理念。日本早期儒学曾影响当时日本社会各领域,而其最主要的影响则是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提供了政治理念。
奈良朝虽然积极地推崇和信仰佛教,但从总体上看,其治政的指导思想,是以儒家政治贯彻始终的。儒家政治的核心内容,其一是“政在养民”。把富国安民的基点,放在农村的安稳和农民们摆脱贫困上。奈良时代“农者天下之本”的思想,始终成为统治者治政的首要大事。其二是“简人任能”。对于各级官吏的选拔、政绩良劣都十分注意。其三是“俭约”。儒家认为,帝王崇尚俭约,则民心不乱,国可兴盛。奈良时代虽然大造佛像,用尽国库,但
从全面来看,历代天皇均比较注意俭约。
(二)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奈良时代官吏的录用考试模仿唐朝,也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等六科。生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大学寮是中央学校,国学是地方学校,它们既是培养官僚的教育机构,又是日本儒学的传播体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学经典。如大学寮设有明经道(儒学科),教科书有“九经”,即《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孝经》和《论语》,这些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注释本。
奈良朝和唐朝一样,特别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成绩,进行升降、褒贬。官吏的考核,由各级管理的长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德行的考核以及工作的考核。考核德行时依据的是儒家的德义、清慎、廉洁、恪勤。
(三)对人们道德生活的影响。奈良时代儒学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治政理念,儒学道德“孝”道还渗透到了民间,影响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徐良歌词
在中国,儒家把“孝”提高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在儒家学者看来,“孝”不仅指在生活上赡养父母,还要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在日本,儒家经典传入之前,并不存在上述意义上的“孝”的道德观念。日本统治者倡导“孝”道,主要是在进入奈良时代之后。中央和地方统治者通过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对“孝”道予以宣扬,使其逐渐渗透于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孝”道成为公认的道德规范。
三、文学
在中国,儒家把“孝”提高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在儒家学者看来,“孝”不仅指在生活上赡养父母,还要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在日本,儒家经典传入之前,并不存在上述意义上的“孝”的道德观念。日本统治者倡导“孝”道,主要是在进入奈良时代之后。中央和地方统治者通过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对“孝”道予以宣扬,使其逐渐渗透于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孝”道成为公认的道德规范。
三、文学
奈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和歌《万叶集》和汉诗《怀风藻》。和歌与汉诗相对,和歌指日本的民族歌谣,汉诗指从中国传入的诗体。
完成于奈良末期的《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共20集,收录了4~8世纪间的长歌、短歌、旋头歌4516首,据说其编者是大伴家持。《万叶集》中的文字均用汉字标音,即“万叶假名”,标志着日本假名文字的草创。集中收录和歌的作者既有天皇、贵族、
僧侣和文人,也有农民、士兵和民间歌人等。内容主要吟咏爱情、劳动、自然景物,也有神话传说等。
类似凤囚凰的小说 751年编成的《怀风藻》是日本人创作的第一部汉诗集,一卷,编纂者不详。共收录了天智朝至圣武朝64位诗人的120首汉文诗。诗风受中国六朝诗及唐初王勃、骆宾王等的影响颇深。全集除7首七言诗外,其余100多首均为五言诗。作者有皇族、朝臣和僧侣等,如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长屋王、藤原不比等父子、丹广成、淡海三船、石上宅嗣等人。其内容主要表现宫廷的饮宴、仪礼等公事性活动,为天皇歌功颂德。
在奈良文学中,还有一些值得鉴赏的传记与小说。传记如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思托的《延历僧录》,小说如无名氏的《蒲岛子传》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唐大和上东征传》又称《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上东征传》,淡海三船所著,于779(宝龟十)年成书。记述了鉴真应日僧容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到达日本,传布律宗,于东大寺设戒坛,建唐招提寺等经过。
类似凤囚凰的小说 751年编成的《怀风藻》是日本人创作的第一部汉诗集,一卷,编纂者不详。共收录了天智朝至圣武朝64位诗人的120首汉文诗。诗风受中国六朝诗及唐初王勃、骆宾王等的影响颇深。全集除7首七言诗外,其余100多首均为五言诗。作者有皇族、朝臣和僧侣等,如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长屋王、藤原不比等父子、丹广成、淡海三船、石上宅嗣等人。其内容主要表现宫廷的饮宴、仪礼等公事性活动,为天皇歌功颂德。
在奈良文学中,还有一些值得鉴赏的传记与小说。传记如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思托的《延历僧录》,小说如无名氏的《蒲岛子传》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唐大和上东征传》又称《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上东征传》,淡海三船所著,于779(宝龟十)年成书。记述了鉴真应日僧容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到达日本,传布律宗,于东大寺设戒坛,建唐招提寺等经过。
《延历僧录》为鉴真的弟子思托所著,于788(延历七)年成书,其立传不限于僧侣,涉及帝王、皇后、官吏、居士等。
《蒲岛子传》成书早于《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汉文小说。它用和式古汉语写成,其题材与文体样式,皆类似于中国唐代的“传奇”。
四、建筑
奈良时代的建筑,受唐朝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平城京的建设和佛寺的建造上。
平城京的面积虽然只有长安城的四分之一,但如前所述,其结构与长安城极为相似。
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也非常接近唐朝寺院,如正殿都在寺院的中心位置,正殿前有中门,中门前有对称的一对塔。在鉴真的设计下修建的唐招提寺,尤其受到了唐式建筑的影响,明显体现出唐朝风格。
此外,住宅建筑也有向唐学习的趋势。如724(神龟元)年太政官上奏,为了显示京城的壮丽,凡五位以上官员的府邸和殷实庶民的住房都要把原来的板屋草舍翻改成瓦舍,并涂以赤白之。
五、绘画与雕刻
五、绘画与雕刻
奈良时代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佛画、反映世俗的风俗画、山水画,都受到唐绘画的极大影响。
佛画强烈地体现着唐代的画风。如奈良法隆寺金堂内的壁画,在四个最大的壁画上画着四个天界的景象,在每一天界的中央是主佛法座,周围则画有众菩萨及四天王,上面画有宝盖,宝盖左右各有一个飞天。这样的题材和构图与敦煌壁画如出一辙。
世俗题材的风俗画和山水画也很有水平,其中与贵族阶层生活相关的屏风画尤为突出。764(天平宝字八)年捐入东大寺的圣武天皇收藏品中,就有大量屏风画,这些屏风画中有风
俗画《舞风屏风》、《子女画屏风》、《素画夜游屏风》、《鸟毛立女屏风》、《大唐勤城楼前观乐图屏风》、《古人宫殿屏风》等,山水画《山水屏风》、《古样山水画屏风》、《国图屏风》等。
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意思
奈良时代的最出的美术作品是佛像的制造,即所谓天平雕刻。当时的雕刻种类甚多,有泥塑、干漆、铜、银、金、石、砖、木等。前期以金铜造、脱干漆造为主,后期以木心干漆造和泥塑造为最胜。泥塑、干漆法都是直接吸收了唐代的技艺。
天平雕刻的代表作是东大寺的卢舍那佛,该佛像高1.6丈,背后雕刻有864个小佛,雕刻技艺高超,是现存世界最高的铜铸佛像。
此外,唐招提寺的佛像亦是天平雕刻的杰出作品。
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意思
奈良时代的最出的美术作品是佛像的制造,即所谓天平雕刻。当时的雕刻种类甚多,有泥塑、干漆、铜、银、金、石、砖、木等。前期以金铜造、脱干漆造为主,后期以木心干漆造和泥塑造为最胜。泥塑、干漆法都是直接吸收了唐代的技艺。
天平雕刻的代表作是东大寺的卢舍那佛,该佛像高1.6丈,背后雕刻有864个小佛,雕刻技艺高超,是现存世界最高的铜铸佛像。
此外,唐招提寺的佛像亦是天平雕刻的杰出作品。
六、乐舞
奈良时代,外来的乐舞和日本民族的传统乐舞并存,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大宝年间,朝廷设立雅乐寮,掌管“文武雅曲正舞”。雅乐寮下设和乐、唐乐、三韩乐和伎乐,和乐占绝对优势。随着遣唐使的往返,唐代盛行的乐舞大举东传,到了天平年间,唐乐跃居首位。
当时传入日本的唐乐有壹越调、平调、双调、黄钟调和般涉调等。曲目有《秦王破阵乐》、《太平乐》、《万岁乐》、《兰陵王》、《柳花苑》、《喜春乐》等一百多种。
山东二本院校 大批乐器亦在此时传入日本,主要有琴、瑟、筝、五弦琵琶、尺八、笙、排箫、竽、鼓等。其中一部分至今还保存在正仓院。
唐代的音乐理论随着《乐书要录》等著作的东传和音乐家的交流,也传入日本。
当时传入日本的唐乐有壹越调、平调、双调、黄钟调和般涉调等。曲目有《秦王破阵乐》、《太平乐》、《万岁乐》、《兰陵王》、《柳花苑》、《喜春乐》等一百多种。
山东二本院校 大批乐器亦在此时传入日本,主要有琴、瑟、筝、五弦琵琶、尺八、笙、排箫、竽、鼓等。其中一部分至今还保存在正仓院。
唐代的音乐理论随着《乐书要录》等著作的东传和音乐家的交流,也传入日本。
平安文化
一、 佛教的兴盛
一、 佛教的兴盛
奈良佛教是日本佛教发展的起点,曾为移植中国文化做出过积极的贡献。然进入 8世纪后,由于班田制的瓦解,寺院的迅速扩张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加之奈良后期僧侣上层又参预政治和腐化堕落,对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扫除僧侣参政的宿弊,重新确立绝对权威,桓武天皇在在784年迁都平安京后,刻意扶植新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与奈良旧佛教势力相抗衡。
天台宗的教义,最早由唐朝僧人道睿传入日本。但正式将天台宗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则是传教大师最澄( 767-822)。最澄12岁出家在奈良大安寺,学习唯识宗章疏。20岁在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戒。804年,最澄与空海随遣唐使入唐,在浙江台州龙兴寺从道邃学止观法门,还到天台山从行满受天台教义,又在天台山禅林寺受牛头禅。805年在越州龙兴寺顺晓处受教胎藏界、金刚界之法。这样,最澄在唐朝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得了“圆、密、禅、戒”的“四宗相承”的丰硕成果,同时带回天台、密教等经疏典籍230部460卷及密教法器等。归国后,在桓武天皇的支持下,正式创立天台宗,以比叡山为中心,在各地积极展开传教活动。
空海( 774-835),24岁出家为僧,803年受具足戒,后与最澄一起入唐求法,在长安青龙寺拜密教名僧惠果门下,其才能受到惠果的赏识,先后受胎藏界、金刚界的灌顶,以及密教典籍和修行仪轨。806年回国,在平成天皇、,嵯峨天皇的支持下,创立了真言宗,以高野山为传教道场。
二、 史学成就
在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平安时期在史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平安时期共编修了 5部正史,加上奈良朝完成的《日本书纪》,日本史学史上合称“六国史”,即《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
纵观奈良时期“六国史”, 与中国正史相比,虽有局部某些差别,但在总体上,编修体例、编纂目的、主导思想等方面都与中国古代“二十四正史”有相似之处。
三、 假名文学的诞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