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王艮拜师会阳明,白鹿洞集诸生
在武宗北归后,王阳明又坐镇南昌,开始讲学。从全国各地来到江西拜王阳明为师的学子络绎不绝。但是平常的学子根本没有机会聆听王阳明论道,只是在王阳明的“接引”师的教导下学习。就在此时,从泰州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就是自视甚高的王艮。
王艮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小王阳明11岁。王艮家世代为灶户,也就是做烧盐的苦力。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估计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穷苦的状况。可是王艮偏偏聪明好学,在19岁的时候就自学了《论语》、《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由于王艮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在十多年的研习中,他对圣人之学感悟颇多。随着才学上的增进,王艮逐渐实现了发家致富。
当他听吉安人黄文刚说他的观点与王阳明的类似时,便对王阳明产生了兴趣。王艮通过十多年的自学,在家乡小有名气,也算是开宗立派之人。对于王阳明,王艮是第一次听说,虽然此时王阳明在两京讲学已经名声大噪。为了追求学问上的更高境界,王艮踏上了前往江西的路。
为了考验王阳明的才学,王艮特意头戴古冠,身穿古服,手拿笏板。王阳明看着这个比自己小11岁的小老弟,不觉心里一惊。王艮头上所戴的是有虞氏舜的冠,身上穿的是春秋楚国人老莱子的五彩斑斓衣。就算很多有才学的人也未必猜得到王艮这身打扮是为了表明什么。王阳明的很多弟子认为王艮是在,故意标新立异。
经过交谈,王阳明断定王艮一定是饱读诗书、有独到见解的高才。与诗人相交,就要以诗文会友;与武将相交,就要以骑射会友;与圣人相交,就要以圣行会友。王艮以虞舜、老莱子这两位仁孝之人自况,正是为了向王阳明表达自己的忠孝节义。对于学为圣贤的人,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行为和思维,就不会成为一代圣贤。从这点上看,王阳明与王艮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他便对王艮刮目相看。千古玦尘角介绍
王阳明问王艮为什么只穿老莱子的衣服,却不学老莱子以一颗童心逗长辈笑。王艮一下子被王阳明问住,不觉对王阳明增加了几分敬意。至此王艮已经输了一局,接下来就是论学了。王艮自恃在家中学了十几载圣人之学,断然不会被王阳明小觑。
王艮将平生所悟到的圣人之道与王阳明谈论,很快两人就产生了共鸣。在一旁聆听论道的学子们,一下子对王艮这个怪人产生了敬佩之情。王阳明论学从来都是很有深度需要很多
蔡徐坤加盟青你2高徒从旁解释,可是王艮居然能对王阳明提出的很多问题作出精彩的阐释。只不过王艮是自学成才,又专门研习圣学经典,没有涉及佛道,故而很多地方还是无法参透。经过王阳明的点拨,王艮似乎茅塞顿开。
对于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新提法,王艮更是佩服之至。无论是程氏兄弟还是朱熹,都没有真正地将“格物致知”阐释透彻。在学为圣人的道路上,从外界的事物上求得圣人的天道,几乎是杂乱无章的。只有遵从了王阳明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才能真正有所领悟。似乎眼前的一片朦胧,突然之间云开见日,明朗了好多。
购买笔记本注意事项王艮激动不已,当时就想拜王阳明为师。但是王阳明觉得王艮自己也不失为一个独树一帜的大师,实在没有必要拜在自己门下,否则将来会后悔。王艮思忖再三,决定再与王阳明进行论道。在以后的日子里,王艮与王阳明又进行了深入交谈,将各自的感悟学说都和盘托出。王阳明对王艮更加喜爱,而王艮对王阳明也更加敬佩。
经过深入讨论,王艮觉得自己原来自以为悟到的圣人之道其实都是皮毛,过分地将圣人之学表露于外,而忽略了内心的修行。王艮显然是尊奉朱熹,所以很在意表面的装饰,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接受一种信仰,在起初不得不以某些形式化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强化
这种信仰。就像古代人佩戴玉佩一样,主要是为了约束一个人走路的步伐节奏。等通过玉佩的约束训练出了优雅的步伐,就会习惯于士大夫的某种品位,逐渐走上圣人之路。
美白祛斑产品排行榜然而在由形式转化为内在修养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止于流俗。像王艮过分注重外表,就会成为表里不一的人。而王阳明的心学正好能弥补王艮这方面的缺陷,所以王艮便决定拜王阳明为师。王艮入门后,与诸位师兄弟相处得很融洽。师兄弟们都没有想到王艮在思想论战中那么咄咄逼人,在生活上却是这样和蔼可亲。
其实王艮原名王银,入门后,被王阳明改名为王艮,字汝止。艮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山的意思。王阳明希望王艮像山一样傲然挺立,保有自己的个性。而艮又有止或静止的意思,所以王阳明将王艮的字定为汝止。王艮个性太强,锋芒太露,应该学会收敛,这样才能在学问上有所增进。王艮也知道自己的缺点,经王阳明的训诫,便开始收敛自己的野性。
秋殇别恋在南昌,除了王艮之外,王阳明还招揽了很多有才学的弟子。这次王阳明在南昌,许多弟子都陪伴在他身边,比如前面提到的薛侃、魏良器、何廷仁、黄弘纲,还有很多天资甚高的弟子,比如欧阳德、邹守益、罗洪先。
欧阳德是江西泰和人,号南野,为江右王门的主要人物之一。正德十一年(1516年),年仅20岁的欧阳德就中了举人。在第二年要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听闻王阳明巡抚南赣,就放弃了会试。他赶到赣州,拜王阳明为师,成为王门中年纪最轻且有功名的弟子,被王阳明称为“小秀才”。王阳明在江西的几年间,欧阳德一直陪伴其左右,并成为教导新进弟子的“接引”师。
欧阳德在嘉靖二年(1523年)中了进士,被授予六安知州,又迁刑部员外郎,改翰林院编修。他历任南京鸿胪寺卿、南京太常寺卿、礼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他与邹守益以宣扬王阳明的学说为己任,并为王阳明一生集大成的“致良知”理论正名。他建立龙津书院,招揽门人弟子,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人论学,在全国影响很大。当时有“南野门人者半天下”之说,可见欧阳德在传播王阳明思想上起到的作用。
邹守益是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正德六年(1511年)江西省的会元,第二年殿试的探花。王阳明当时为同考官,也算是邹守益考试的师父。邹守益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因为父亲去世,不得不回乡丁忧。他回家后专心研
究程朱理学,对二程、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始终不能参透。因为请王阳明为父亲写墓表的机缘,邹守益拜会了当时在赣州的王阳明。
在听了王阳明的讲学之后,邹守益茅塞顿开,接受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新的解说或理论。他甘心拜入王阳明门下,成为王阳明学说的又一个强力传播者。他将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并对“致良知”学说进行了扩展。邹守益与欧阳德两人的主张将王学的精髓发挥到极致而无所偏离,算是对王阳明学说的坚守。
罗洪先是江西吉水人,14岁的时候就想拜王阳明为师。只是因为当时父母认为他年纪尚幼,就没有行拜师礼。他谨守王阳明学说,对有关王阳明思想的书籍都有深入研究,成为王阳明思想的传播者。他在嘉靖八年(1529年)中了状元,而王阳明已经在前一年去世。罗洪先对自己不能行拜师礼而耿耿于怀,却得到编《王阳明年谱》的钱德洪的青睐。
罗洪先受到黄弘纲、何廷仁两位王阳明高徒的指点,对王阳明的“致知”说非常感兴趣。在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后,罗洪先忍不住内心的激动,认为王阳明的学说才是儒学的正宗,便摒弃了朱学。他一生的成就很多,在地图学、文学等方面造诣极深,对王阳明思想更是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传播。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王阳明集合门人弟子于白鹿洞。宋代有四大书院,分别为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虽然也有六大书院或八大书院的提法,但白鹿洞书院都榜上有名。而王阳明集合弟子的地方就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尤其在南宋经过了朱熹的精心改造。朱熹观看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后,奏请孝宗重修白鹿洞书院。在修成之后,朱熹添加了白鹿洞书院的藏书,并聘请名师来讲学,招收门生弟子。朱熹是南宋有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亲任白鹿洞书院的洞主,设台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条教规。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白鹿洞书院的基础教育理念。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非凡影响,白鹿洞书院迅速成为传习理学的重要阵地。
王阳明将众弟子召集到白鹿洞的用意何在,难道就是为了游山玩水,难道就是为了瞻仰一下朱熹留下的书院,难道就是为了怀念一下先贤?此时此刻,王阳明召集众弟子到白鹿洞,
主要是为了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师范生顶岗实习第一,与朱学叫板,彻底走向心学。白鹿洞书院是陆九渊与朱熹南康之会的地方,陆九渊在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所谓的义利之辨。王阳明走向了陆九渊的心学,但是惹来了当时很多大儒的非议。在南京的时候,王阳明甚至使出编《朱子晚年定论》的招数来给自己解围。这招非但没有帮助他得到别人的谅解,反而惹来更多人的诽谤中伤。在赣州讲学的时候,王阳明以古本《大学》作为校本,将自己心学的思想进一步阐释。
朱陆之辨,是王阳明在与传统的朱学决裂。虽然王阳明作出了明确的选择,却没能在心学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在“知行合一”的理论上。在这期间,王阳明率兵平定了南赣汀漳的“匪患”,接着又平定了宁王之乱。看着百姓流离失所,由善良的百姓变成起义的“山贼”,王阳明深受启发。
在与张忠、许泰、江彬等小人周旋的过程中,王阳明更是觉得人世间良知的可贵。王阳明的思想又上升了一步,悟出“致良知”学说。王阳明率领众弟子到庐山白鹿洞书院,正是为了向世人宣布,自己宣扬的心学也是儒学的正宗,并不是什么邪说。世人尊奉的朱学存在
很多弊端,甚至曲解了圣人之学,朱熹却被封为圣人。王阳明就是要叫板朱学,向天下人宣扬自己救世的心学。
第二,考察白鹿洞书院的建制和教育状况。在宋代,逐渐形成了书院的建制。书院并非寻常的草庐,只做讲学之用。书院里除了有藏书、教师、学生,还有相应的教育设施。书院在培养国家栋梁之材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素来被朝廷重视。白鹿洞书院是在朱熹主持,宋孝宗鼎力相助,以及各方人士的关怀下,才创建起来的。它是很多才俊的智慧结晶,无论是书院的建筑设计,还是书院的规章制度,都是一个标版。
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就要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书院。书院是一个招揽门徒、传播思想、培养门人的阵地。王阳明曾经在龙场设龙岗书院,在贵阳也曾执教于文明书院,却不曾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正规书院。为了将来打算,王阳明亲率弟子们到白鹿洞书院作考察,希望对将来建书院有所帮助。
第三,教育诸弟子以论道传学为修身之本。王阳明的弟子众多,包括入仕的官员、为学的士子、经商的贩夫、平常的百姓,但多数是文人士子。去白鹿洞书院游历,可以让学子增长见识,见一见正规化的教学,通过与自己教学的对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更多有创
建性的意见。
像王艮、欧阳德、邹守益、黄弘纲、何廷仁等悟性极高的门人,王阳明希望他们开宗立派,宣传自己的思想。而以书院为阵地宣传思想,无疑是最为便捷的。从后来这些弟子在各地建立书院、收徒讲学可以看出,他们是受到了这次游历的影响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