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题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资料题
第13课  事构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根深蒂dì固    汲jí取    孜孜zī不倦 压榨zhà    锲qiè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语。
(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什么是在职研究生
(3)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4)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5)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6)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3、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
  (2)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
  (3)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
  (4)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①基础知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许巍故乡实业家。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萃》。
②重难点字:汲取 压榨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③重点句段: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
:这句话揭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的危害性: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2.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里是两个设问句,单独成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④中心思想:本文针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质疑,指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并鼓励人们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第15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nikke胜利女神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怡yí情    狡黠xiá    诘jié难 睾gāo    吹毛求疵cī 要诀jué
2、解释下列词语。 (1)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4)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5)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国的哲学家、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    ,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实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归谬法”
8、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驳论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基础知识:本文作者鲁迅。本文选自《逍遥法外 猫鼠游戏且介亭杂文》。
②重难点字: 省xǐng悟  玄xuán虚  搽chá 诓kuāng骗
③重点句段: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这句话强调说明了“求神拜佛”这种做法对国家有害无益、于事无补,只会长久地麻醉着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醒。深刻地讽刺了散播谣言的反抗日分子。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然而”一词表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④中心思想: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步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地批驳,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展现了作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取(jí)    根深固(dì)    持之以(héng)
B.诘(nán)  而不舍(qiè)  味同蜡(jiá0)
C.碍(zhì)  吹毛求(cī)    狂自大(wàng)
D.骗(kuāng) 然贯通(huò)  袖手旁(guān)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它们出来填入表格,然后改正。(4分)
格物致志    持之以衡  不求甚解  孜孜不倦    秀手旁观 
开卷有意    锲而不舍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B.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沮丧的神情。
C.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其比喻义。
D.吹毛求疵:课文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的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据说,案件的情节十分复杂,作案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C.“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的根深蒂固
D.法毒害了多少天真无邪的人,其说法做法令人深恶痛绝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6.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及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和怎样才能具有创造性思维。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题即本文中的论点,“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通篇强调了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是为批驳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观点,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
  D.《谈读书》与《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关于读书问题的,但在写法上,前者主要运用驳论,后者则以立论为主。
7、综合性学习:(7分)
1)如果你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请你谈谈活动的目的。不少于两条。(2分)
2)如果你来主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活动形式来开展?说出三种以上。(3分)
3)重庆办信用卡活动结束后,你认为此次活动还有哪些不足,请你写出两条活动建议。关于教师的古诗(2分)
二、阅读理解下文段,完成题(19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2分)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2分)
①“这一类的人们”指代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底下”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2分)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文中的“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指哪些人?各举一例。(8分)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二)(13分)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
一个的话,当你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